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国中将旷伏兆:为建造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付出巨大心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7:2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开国中将旷伏兆:为建造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付出巨大心血                                                         2021-01-27 06:34                    

开国中将旷伏兆:为建造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付出巨大心血

开国中将旷伏兆(1914年1月27日—1996年6月4日)
提到开国中将旷伏兆,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提起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这种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的游击战术的创始人就是旷伏兆将军。将军一生战功赫赫,为官清正,逝世后与战友葬在一起,青松为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感人的故事。今天,是旷伏兆将军诞辰纪念日,祖国网特发此文以示怀念。
对刘伯承夫妇有“救命之恩”
旷伏兆,1914年1月27日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文雅(今埠前)心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到邻村裁缝店当学徒。1929年10月参加文雅乡工会,投身革命。先后任文雅乡工会委员、县模范团大队长。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长征抵达甘肃后,1936年10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历时两年的全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刘伯承、汪荣华夫妇
在行军途中,旷伏兆还曾救过刘伯承夫妇。一天早晨,从前线到保安的急行军经过罗家堡附近的一条大沟,一行人已经累得汗流浃背。就在这时,敌机突然呼啸而来,投掷下一颗炸弹。他们刚刚卧倒,“轰”的一声,炸弹就在他们身边爆炸了。旷伏兆抬头一看,正在沟里吃饭的一个班的战士都被炸死,更严重的是刘伯承总参谋长和夫人汪荣华也不幸被因敌机轰炸而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碰伤,鲜血直流。  旷伏兆赶紧跑上前去帮助刘伯承夫妇止血,并和担任马夫的一名四川籍战士飞快地往山沟边的山崖上跑去。他们背着沉重的行李,攀着悬崖朝着狭窄凌空的峭岩飞快地攀登。他们用皮带和绑腿系成一条绳索,伸到沟底,在下面几名战士的帮助下,费了很大劲儿才把刘伯承夫妇拉了上来。刘伯承看到战友们急得要哭的模样,忙安慰他们:“负点伤有啥子要紧!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敌机狂轰滥炸了一通,才自以为大获全胜,扬长而去。刘伯承虽然负了伤,但丝毫未惊慌失措,依旧谈笑风生,真乃大将风度。事过多少年后,刘伯承还没有忘记旷伏兆的这次“救命之恩”。
冀中平原上的“地下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巩固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冀中武装,以便长期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特派程子华到冀中军区任政治委员,旷伏兆奉命跟随程子华到冀中担任冀中军区第一分区政治委员。旷伏兆到达所辖部队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冀中地区地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因此,要尽快使习惯打山地游击战的八路军适应这个不利地势,开展地道战是很好的作战方式。
因此,旷伏兆要求各村的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要求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旷伏兆不仅对于修筑地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予以一一解答,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让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无路可逃。

在具体挖掘时,旷伏兆还指示基层干部,要他们经常向有经验的群众请教,集思广益,取得最大的效果。遵照旷伏兆的指示,各村军民筑成了结构复杂、功能齐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
在修筑过程中,旷伏兆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与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一起,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旷伏兆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改进,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这样,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这样,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八路军与敌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旷伏兆在第十军分区领导的地道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后来被冀中其他军分区学习推广,地道战几乎改变了冀中甚至整个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态势。
1945年5月23日,日军集结6000兵力,妄图消灭第十军分区领导机关,摧毁战斗地道。对此,旷伏兆毫不畏惧,他说道:“敌人要来,就打,不管来多少,都要狠狠地打,彻底打垮它。”在旷伏兆的领导下,当地军民和数倍于自己的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伪军所到之处不是踩到地雷,就是被放冷枪,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日军占据了几处村庄。旷伏兆利用地道便于爆破的特点,于夜晚23时命令八路军县大队利用枪弹、手榴弹向日伪军射击,并最终全歼这股敌人,缴获机枪7挺、步枪100余支。

全国解放后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地道战》,就是以第十军分区为原型。
“饭可以吃,但谁吃谁付钱”
1955年军队实行薪金制后,旷伏兆被确定为行政六级。到70年代末期,每个月能领到薪金500多元,可他平日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普通布衣或军装。党的十三大后,中办老干局为中顾委老同志举办了一次中老年服装展销会。工作人员为旷伏兆挑选了一件欧版夹克,他试穿后很满意,可一听花了240元,几乎急眼了:“我人才值多少钱!”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国家地质部任副部长的旷伏兆主管石油勘探和政治部工作,参与组织了新中国的石油大会战。1962年秋,他率工作组到浙江地质局检查工作。听完汇报后,浙江局同志说他们为工作组准备了两桌酒席。闻此,旷部长脸色顿变,严肃指出:“现在全国人民尚处在困难时期,即便是今后富裕了,我们也不能大吃大喝搞铺张浪费!”浙江局同志很尴尬,立即求助部里同志帮忙圆场。部机关马秀昆领着浙江局同志紧追部长,解释饭菜已做好,现在无法退掉,不吃就浪费了。旷伏兆想了想后说:“饭可以吃,但谁吃谁付钱,绝对不能用公款支付!”工作组同志一致支持部长意见,饭后各自掏了腰包。
有了这次教训,旷伏兆在之后外出调研时,都要交代机关提前通知所去单位:住单位内部招待所,吃中央规定的“四菜一汤”,并按规定交纳个人伙食费。调研返回后,他会亲自检查工作组同志执行规定情况,过目为其代交的伙食费票据。
旷伏兆将军生前没有一次用公款到单位招待所或地方宾馆、酒店招待过客人。来了客人,他总是在自己的家中请厨师临时增加个炒鸡蛋,就算招待了。在旷伏兆家吃过饭的人无法统计,既有他的战友、同事、部下,也有战争年代的堡垒户、房东、老区群众;既有江西老家的乡里乡亲,也有身边工作人员及其父母等等。1993年军队干部工资改革,旷伏兆领到补发的几千元工资后,说:“我也是万元户了!”直到1996年6月4日逝世时,这位开国中将的全部积蓄仅有2.8万元。

1952年元旦,旷伏兆在朝鲜驻地防空洞外。
与战友的“铁三角”情谊
在旷伏兆将军身上,还有另外一件让人感动至深的事。
那是在1945年旷伏兆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政委和地委书记时,组织派任子木任军区的参谋长。任子木与旷伏兆,以及军分区的司令员刘秉彦,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有一次战斗,任子木不幸腹部受伤,他紧急被送到后方,为了照顾他,旷伏兆和刘秉彦两人就和任子木睡在同一个炕上,第二天早上,当两人醒过来时,他们发现任子木已经去世。将任子木的后事处理完之后,两人的心情无法平静,他们商量:“我们死后葬在一起,一个埋在大清河岸,一个埋在永定河岸,仍然为三角地带的人民站岗。”两人的生死之约,就这样定下了。

此后,两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奔赴不同的战场。1955年,旷伏兆被授予中将,刘秉彦被授予少将。1996年,旷伏兆将军去世,81岁的刘秉彦将军驱车从石家庄赶到北京,告诉旷伏兆的家人,他们俩人在生前有约定,死后要葬在一起。旷伏兆的家属表示了支持,就这样,在刘秉彦的安排下,旷伏兆葬在了他曾战斗过的河北省雄县米家务小学内的烈士陵园。两年后,刘秉彦将军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家属也将他葬在了这里,与旷伏兆不远的地方。旷伏兆在纪念碑之南,刘秉彦在纪念碑之北,青松不语,兀自葱郁挺拔,见证着这份战友间的生死约定。
  本文系《祖国》杂志社李令佳据相关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21:54 , Processed in 0.0087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