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四史”】瞿秋白:“此地甚好,开枪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17:3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四史”】瞿秋白:“此地甚好,开枪吧!”                                                         2021-02-01 10:38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书香之家,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上海负责《新青年杂志》《前锋》《向导》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主席。
1935年在突围转移中,瞿秋白落入敌手,并很快因叛徒出卖而暴露身份,连拒劝降,从容赴死。瞿秋白环视四周,远眺是苍翠峰峦,近处是山野田园,含笑说一句“此地甚好”,尔后盘腿而坐,含笑饮弹……
你知道瞿秋白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吗?

青年时代,瞿秋白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立志要“辟一条光明的路”,为救国救民奋斗献身。1920年10月,瞿秋白离开北京,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途——革命的“红色之旅”。

瞿秋白像(资料照片)

在俄期间,瞿秋白担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翻译和助教,两次见到列宁,加深了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为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撰写的通讯报道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中,他系统地介绍了俄国革命的实践,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预示十月革命的“一线光明”将“照遍大千世界”。

渐渐地,瞿秋白的感情与劳动人民和革命者融合在一起。他在《赤都心史》中说:“‘我’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足以光复四千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这个庄严而自豪的宣言,表明了瞿秋白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情感上都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标志着他在人生旅程中“旧我”的终结,“新我”的开端。

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陈独秀(前排左一)和瞿秋白(后排右四)等。

据瞿秋白在《记忆中的日期》中回忆,他于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参加共产党,为预备党员;同年9月,转为正式党员,当时属于俄(共)党组织,到1922年春,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2年12月,瞿秋白告别了生活和工作两年的莫斯科,启程回国。经过两年的磨炼、学习、思索、探求,青年的瞿秋白开始走向成熟,在世界观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23:03 , Processed in 0.0087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