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非遗之美》——瓯绣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06:1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现非遗之美》——瓯绣                                                         2021-02-01 10:19                    
                          瓯绣,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早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

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红火。瓯绣构图简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擅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的瓯绣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的统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瓯绣也称“温绣”,是温州的传统艺术,它起源悠久,“瓯”字就来源于温州古名“东瓯国 ”。瓯绣即指已绣成的工艺美术品,也指制作这种绣品的工艺技术。 温州自古善于养蚕和织造,为瓯绣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瓯绣工艺。到了三国,由于军事的需要,瓯绣工艺突破创新,“设计画稿、临缎、刺绣”三道工序在当时就已领先中国,有吴国孙权之妻赵夫人被誉为“针绝”的“山川地势军阵地图”。

到了宋代,丝织业发达,加上受到佛教影响,瓯绣诞生了中国较早的双面绣制品:出土于温州瑞安慧光塔的“素罗地平针绣对鸯团花经袱”,工艺领先中国。明末清初,手工业繁荣,人民的审美日益提升,各地刺绣业竞争激烈。为了发展,瓯绣学习上海顾绣,增加了“缎上着色”的画绣工序,从此工艺变革,延续至今。加上明代瓯绸享誉中国,为瓯绣工艺锦上添花。清代中后期,中国贸易繁荣,地方刺绣产业发展,四大名绣在这时逐渐自成体系,瓯绣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近代,温州被迫开放口岸,瓯绣工艺的传承受到西方贸易的影响走向衰落,随后更被工业化产品替代,被机绣抢占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帮助老艺人归队,对绣业进行多方扶植,瓯绣才得以恢复发展。

瓯绣交织融合在温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嫁、日用到节俗、宗教,从鞋袜、桌帷到军甲、戏服。北宋“慧光塔双面绣经袱”、明代“绣衣坊”街道、清代“林正阳及妻室诰命书”、清代“康熙六十一年瓯绣寿屏”“泰顺木偶戏”,各种实物证实了这一点。这使得瓯绣的制作、售卖以及使用等环节都离不开温州人民,他们受到社会文化浸润后的不同审美和需求使绣工从材料、针法、图案等角度改变了瓯绣工艺。因此,瓯绣工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责任编辑/姚泽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8:29 , Processed in 0.0082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