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人类无法永生?科学家:因为人类只是基因的打工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4 06:1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人类无法永生?科学家:因为人类只是基因的打工仔                                                         2021-02-28 23:40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永生之法,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古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就通过服用“仙丹妙药”,结果51岁就驾崩了;而秦始皇嬴政,派遣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奔赴东海,寻找蓬莱仙岛的“仙丹”,结果一去不复返(不知是葬身大海,还是去创造了大和民族)。
古人由于眼光的局限性,注定走入迷途。幸运的是,现代人类在科学的帮助下,正逐步找到生命的奥秘。

1、资源有限,决定了生物无法永生
事实上,不光是人类,所有的生物都不可能实现永生,假如历史上,曾有生物拥有永生之法,也早被自然淘汰了。因为永生生物,面对残酷的自然时,具有致命的缺点。
我们知道,生物是基因的产物,而基因的出现,是为了适应自然的。当环境严寒的时候,基因进化出毛发,顺利度过冰冻期;当食物短缺时,基因让生物体型变小,减少能量需求,度过饥荒期;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尘埃遮天蔽日,基因让植物进化出“热酶”,依靠火山热也能合成出淀粉。
而这样的基因进化,必须出现在代际相传之间,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突变,才能适应环境。假如出现永生生物,意味着它在漫长的几亿年内,必须躲过火山喷发,冰川剧变,缺氧酸雨等灾难,而作为个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出现永生生物,用不了多久物种就会泛滥,资源将会被耗竭,生物也将面临浩劫。而基因就进化出,让种群中活的较长的个体主动衰老死亡,为更能适应环境的新一代腾出资源,从而让基因在代代相传之间,完成永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都是基因的打工仔。而基因是自然的打工仔,人要挑战死亡,本质上来说,就是挑战自然。

2、人类无法选择不“死”,但可以改变“生老病”
人的一生,无非生老病死。以目前的科学,我们还无法选择不死,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生老病”。经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基本达成共识,人体衰老是由于体内微结构的丧失造成的:端粒缩短,干细胞枯竭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这三者又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一个解释。
端粒是DNA末尾的保护装置,长度是固定的。DNA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丢失一点。当端粒丢失殆尽,DNA就无法分裂了,生物就走向死亡。人的端粒能分裂56次,换算成时间就是120岁。
干细胞是细胞的预备军,当细胞死亡时,干细胞就顶替上去。当干细胞枯竭时,人体就无法自我更新,变成一个慢慢腐烂的活死人。核辐射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此理。
线粒体,是细胞的“内燃机”,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能量。如果线粒体功能障碍,甚至失能,死亡是迟早的事情。
衰老,便是微结构丢失的过程。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对症下药,努力解决问题,并有了初步的成果。

谷歌首席科学家,奇点大学校长库兹韦尔曾做出预言: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
许多人听到这个,觉得他在吹牛,谷歌首席就这水平?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太藐视人类智慧精华了。作为9个名誉博士学位,2个总统荣誉勋章的库兹韦尔此前做出147项预言,正确率高达86%,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战胜棋王,WIFI在21世纪普遍使用,人类通过语言控制计算机,这在当时都是无法想象的。
在他的永生设想中,数以亿万计的纳米机器人注入体内,代替循环和消化系统,承担氧气运输,杀灭癌变细胞,清除血栓的作用。人就可以永远不病,不死状态。
库兹韦尔目前76岁,已达古稀之年,因为害怕活不到2045年,他每天吃200颗营养补剂,就为了等到“奇点来临”。还预定了人体冷冻计划。

不过,即使是纳米机器人,理论上也只能让人无病无灾一辈子,然后在120岁左右突然挂掉。因为无法解决端粒缩短和线粒体功能障碍问题,不过近来科学家在动物身上找到了突破。
自1935年,人类首次用热量限制延长了白鼠寿命,发现衰老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干预后,追求身体长寿的科研便相继涌现,并在2013年取得重要进展。新南威尔士教授sinclair在实验中,因发现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寿命影响分子,被授予“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
这一名为GeNAD+的分子,原本是哺乳动物体内固有成分,随着年龄而下降。实验中,补充了该分子的白鼠,衰退的线粒体功能被激活。经甲基化测试,与寿命紧密挂钩的端粒缩短速度大幅下降,并最终寿命延长了30%,成为新的靶向衰老分子,7年来围绕该分子展开的科研论文数量达到了数千篇。而2017年在日本由庆应大学,野田制药和Bioagen生物企展开的人体临床让它响彻学术圈。
据了解,93岁前首富李超人在人体临床后,便掷下1.7亿元投入这一赛道;潘SY也曾在社交平台透露正补充该分子。2018年,因完成人体临床而走红的Bioagen生物企也进入该分子赛道,在日本设立100吨工厂完成量产,旗下分子成品“派络维”上线2年不到,便已收获3万城市中产。某猫数据显示,其95%用户超过35岁。2019年3月,被列入日本食品级清单。

目前涉足该分子的国内企业已超过20家,中信研报针对该分子预测的市场规模达到270亿元。事实上,除了Bioagen生物体量产的这一分子。《nature》期刊列出7大方法,还包括前头提到的热量限制,二甲双胍,雷帕霉素和锂盐等等,无一例外,其靶点都是致力于线粒体。
3、科学大于天,人类迟早有一天将打败基因
虽然目前,人类还无法摆脱基因的束缚,但随着科学越来越强大,未来人类可以改变基因,让它放开人体强大的修复机制,让我们达到永生。
事实上,自然界已有生物拥有永生技能,比如龙虾和水螅,他们没有永生,不过是因为外界环境太残酷了。而人类也开发出改变基因的技术,叫做CRISPR/CA9基因编辑,不过没有人敢在人体展开实验。
人类要想掌握基因,让基因为人所用,只能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只有科学的力量足够强大时,才能让基因为人类所用。
那么问题来了,类似派络维的技术已让肉体长寿,而如果更进一步的永生技术开启了,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欢迎展开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4-2 04:47:37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21:35 , Processed in 0.0086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