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的一首禅诗,从大处落笔,比喻恰当,更具有禅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5 04:5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的一首禅诗,从大处落笔,比喻恰当,更具有禅意                                                         2021-03-04 20:10                    
                          

人生苦短,烦恼无限,若是还整天担忧得失进退,就会愁闷不已。其实世间美好的事物非常多,不仅有风花雪月、鸟语花香,而且还可闻琴赋诗、茶酒自娱。虽然悲欢离合是人间的常态,但人们总是容易陷入悲痛和伤心,而不能及时享受当下的快乐。

禅宗告诉人们,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人们看见的事物经常都是幻象,就像诗人常说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感受。下面介绍苏轼的一首禅诗,从大处落笔,比喻恰当,更具有禅意。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北宋:苏轼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多才多艺、学识广博,虽然人生极其坎坷,却意志坚强,从未在任何困难面前,停止其前进的步伐。他的诗词、散文以及策论文章都写得非常出色,不仅风格豪迈,而且极具浪漫情怀,更被后世敬仰。

苏轼认为,诗贵韵味,要有弦外之音以及言外之意。东坡先生的诗歌创作正是他的诗歌见解的体现。诗人还经常与僧道人士往来,彼此不仅切磋诗文,还探讨禅机佛理,自己也写了很多禅诗。这首诗就是作者有感于一位道士的言论,抒写了对禅境的理解。

唐道人,指的是唐子霞,他仪貌魁伟,却好读书,著述亦多,生活于北宋政和年间,著有《天目真镜录》,书中记载了天目山的很多养生药材,还曾受到宋徽宗的接见。

这位道士有一次在山中修炼,忽然天气骤变,雷电交加。道士却不慌不忙地欣赏雷雨,耳畔间只是传来很微弱的声音。可是等到他来到山下,那里的居民却说雷声轰鸣,震耳欲聋。

苏轼听说这个故事后很有感触,前两句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作者认为浮名虚利都是身外之事,在很多人看来非常重要,甚至穷尽一生去追求。他们把雷电都当作神灵去祭拜,可是这些东西在诗人眼里都是平凡之物。

接下来诗人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站在山头,听到的雷声就如婴儿的啼哭;而山脚下听到,却可以让当年的刘备吓得丢掉筷子。

作者巧妙地引用三国中的典故,描述了由于空间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听觉差异。但心理感觉其实也很重要,熟知其中故事的读者,一定深知这个道理。

而从禅悟的角度理解,诗人也讲出了一个道理。在修行者心中,虽然红尘滚滚、喧嚣不断,但是只要其内心宁静、泰然自若,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所以这里的“山头”,象征着一种禅境,处于其中可以忘记得失,仿佛置身世外。而“雷电”也就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干扰,没有定力的凡人当然会觉得无法承受。

苏轼的这首诗虽然语言朴实,却充满禅意。作者采用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不同对象的感受。诗人认为,若一个人情怀豁达、高蹈超脱,没有世人的痴迷妄念,就能不执着于外,而省于内。

禅者心中没有杂念,因为无所求,才能沉静安然,体悟禅家的般若智慧。心中就像有一轮明月照耀,也正如诗僧齐己所言,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无牵无挂,就可以领悟自性和禅境的妙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7:38 , Processed in 0.0070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