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一首词,开篇就显得凄凉,最后两句自嘲,却令人捧腹 2021-03-05 23:32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经历坎坷,不仅仕途受阻,而且生活艰难,内心也极其悲苦。比如盛唐诗人杜甫,就把自己比作天地一沙鸥,一生飘零转徙,无比感伤。 北宋文学家苏轼更嘲笑自己,占得人间一味愚,调侃之中却令人深思。清代也有一位作者,一生经历曲折,虽然苦恼多于快乐,但他却经常苦中作乐,从不轻易放弃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下面介绍蒲松龄的一首词,开篇就显得凄凉,最后两句自嘲,却令人捧腹。 醉太平·庚午秋闱,二场再黜 清代:蒲松龄 风檐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 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濛腾,将孩儿倒绷。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他很早就考中秀才,可是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后来就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写《聊斋志异》。 蒲松龄在几十年当中一次次失败,可他还是倔强地应试下去。50岁那年,他又ー次应试落选,惆怅之余,就写了这首情感真切、语言风趣的词作。虽说只是挖苦自己,却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时值寒秋,作者远赴济南参加乡试,词的上阕先介绍作者在考场中的情况,清朝考举人的考场叫贡院,中间有一排排没有窗户的编号小间,考生们便坐在其间答题。院里的更楼也叫谯楼,在上面按照五更进行报时,也方便主考大人居高临下地监视全院。 那些考生们不仅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域,而且衣着打扮风格各异。有人年少气傲、风流倜傥,有人垂垂老矣、老眼昏花,可是一旦坐在这样的小间里,不仅需要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仅还要搜索苦肠、求新求变。 他们白天就已在里面坐了一天,等到夜幕降临时,身体已经非常疲惫,却依然还要殚精竭虑地继续答题。风檐寒灯,形象地描绘出贡院里凄冷的氛围;呻吟,是诵读声,这里指考生们构思诗文时的哼哼声。 古人认为考场是文战,所以作者诙谐地将自己称为“老兵”,仿佛他就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不仅久经沙场,而且从不服老。 下阕起首转而抒写作者的感慨,第二场复试因故再次被黜,词人倍感失意和伤怀。他回忆自己半生都在考场里受着煎熬,却一无所获。 如今词人已须发皆白,经常感到迷迷糊糊,却还要与那些晚辈一起拼搏,词人忽然间感到非常可笑。 最后两句引用典故,也很有讽刺意味:宋朝人苗振进士及第后,希望参加史馆任职的选拔考试。宰相晏殊知道他很有才华,但又怕他掉以轻心,于是就好心地劝他,最好稍微温习ー下。 苗回答说,哪里有干了三十年的接生婆,还把婴儿给包裹反了的!可是最后他还是大意失荆州,苗落选后,晏殊就笑着对他说,你竟然将孩儿倒绷了。 后世以此比喻久于其事,却因疏忽大意,而容易出现差错。蒲松龄也借此自嘲,彰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蒲松龄的这首词诙谐幽默,尤其是最后两句的自嘲,令人捧腹。可是再细味全篇,又显得非常凄凉,反映出清代考试选拔制度,极其摧残人们的思想,更束缚他们的行为,甚至苦熬一辈子,都不一定有出头之日。 蒲松龄才如江海,平生著述颇丰,却难以通过举人考试,可见作者心中之悲痛。此后他就再也不愿来贡院了,一心一意地进行文学创作,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正所谓,贡院深秋寒,谯楼夜梦短,倔强又苦熬,古稀终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