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中国》:有时历史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 2021-03-12 11:18
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 是活着的历史坐标 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 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 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 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 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 ![]()
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 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梁衡先生 首创 “人文森林学” 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 授名挂牌, 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 在《树梢上的中国》中 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 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 ![]()
作者手绘沈公榕并题诗 东海波涛涛不平, 英雄抱恨恨难宁。 化作巨格根千条, 吸尽海水缚苍龙。 ![]()
作者手绘七里槐并题诗 路边有古槐, 人道唐代栽。 兵火几曾死, 旱涝尘泥埋。 挺身如泰山, 皮裂成沟崖。 细辨龙虎纹, 喜怒愁与哀。 ![]()
作者手绘震柳并题诗 世纪大地震,地裂穿古柳。 一撕为两半,独木成对偶。 忍痛相扶持,含泪拭伤口。 根断须还在,树劈身不朽。 胸前旧疤痕,枝头新叶稠。 谈笑说旧事,脚下清泉流。 不觉已百年,一团绿云秀。 柔枝缝地裂,新绿染田畴。 ![]()
作者手绘彭德怀重阳木并题诗 元帅一怒为古树, 庐山请命人不复。 唯有正气在人间, 顶天立地重阳木。 ![]()
作者手绘毛泽东老樟树并题诗 忽有炸弹从天降, 古樟轻轻接在怀。 无意救得伟人命, 一段青史从此改。 ![]()
作者手绘老银杏并题诗 大哉银杏, 华表之木。 民族图腾, 国之谤木。 ![]()
作者手绘树谱 本书缘起 事情的缘起是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司管什么?” 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 我说:“ 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 她盯着我看了有一秒钟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 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具挑战性。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研究,这就是后来在第六届生态论坛上的发言,现附在本书后的《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二是“人文古树”题材的散文创作。我曾冒叫一声,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但动手以后才知难度之大不可想象。这 无异于是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 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要写一百棵是绝对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将已经发表的这二十多棵呈献给读者。 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七里古槐 亲历人文大事年表 千年老槐树身360度展开图 历史就留存在这树皮的褶皱里 请将手机向左旋转90度 ![]()
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 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 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 它曾经是,现在也还是人类的家, 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 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 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用老树来讲故事, 讲正史上少有的, 但又是名人、大事的故事。 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 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 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 ——《前言》 ![]()
春秋老树亲历人文大事年表 历史,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 有时丢了,就到书上去找, 正史没有,可找野史; 有时丢了,就到地下去找, 专门有一行叫考古; 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 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 那古树下,总会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事过留痕。 ——《华表之木老银杏》 ![]()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