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颂歌|回顾革命圣地,忆往昔峥嵘岁月(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0 14:00: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百年颂歌|回顾革命圣地,忆往昔峥嵘岁月(五)                                                         

2021-03-12 20:02                    

建党100周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时挺身而出,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艰苦创业,在改革发展经历风雨时勇毅担当。党的领导,始终是人民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本期,是红色圣地之旅,带大家共同踏上中国革命圣地,踏革命故土,忆峥嵘岁月。一起来缅怀革命先烈,真切地感受革命先辈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背景介绍

沂蒙山根据地是中国四大根据地之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沂蒙是红色文化旅游圣地。


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并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景区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

革命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派党政军进驻沂蒙山区,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至1949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省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理想信念,为人民的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生命与鲜血染红了八百里沂蒙大地,誓死守卫人民家园。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毛泽东就特别看重山东沂蒙山区特殊战略地位,提出“派兵去山东”。中共中央将以原中央红军为核心改编的115师师部及一部分主力开赴沂蒙山,派遣大量军政干部,与山东抗日军民一起,共同开辟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推荐歌曲《沂蒙山小调》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在山东临沂,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是老百姓最爱唱的, 这首歌曾经给了老区人民无尽的力量。唱出来的是“继往开来描绘时代画卷”的豪迈与喜悦。红色的歌谣越唱越响。“沂蒙的山更高啊,沂蒙的水更甜”,经典的歌谣是唱百遍千遍也不厌烦的旋律,红歌是民族情感与爱国情结的表达,一起共唱红歌,重温经典,追忆那硝烟炮火中激情燃烧的岁月。

推荐理由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通过这首跨越历史的歌曲,回看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曾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同时也彰显了传承红色经典《沂蒙山小调》的重要历史意义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背景介绍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万洋山的北支,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除了能够感受到很浓厚的红色文化以外,其实井冈山的风景也是十分的优美的。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国家AAAAA 级景区。

革命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推荐油画《井冈山会师》(1980)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油画《井冈山会师》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与会师部队在一起,以欢快的场面,描绘了军队和百姓的欢乐气氛。


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与身穿起义军军服的朱德手牵手走在欢庆军民中间,毛泽东频频招手、朱德忠厚的笑容,将人物的个性特征刻画得简练准确。虽然人物众多,但作者处理得各具神采,率意中见功力,粗放中见精微。整个场景气势恢宏、意境深邃,招展的红旗,炸响的鞭炮,给作品“会师”的主题增添了欢乐氛围。

推荐理由

1927年,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态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井冈山会师和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延安革命纪念地
背景介绍

延安革命纪念地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王家坪,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到达的终点,也是1935年10月至1948年8月毛泽东居住地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由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两大部分组成。


2015年7月29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将延安革命纪念地确定为第三批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背景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推荐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1951)

中国与苏联合拍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1950年联合摄制。影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斗历程,运用对比强烈、寓意深长的蒙太奇手法。

视频里延安的珍贵资料,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并揭示出这场斗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歌颂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雄风貌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喜悦心情。影片公映后,在国内外均引起较大反响。影片于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

推荐理由

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遇到的一系列历史性课题。

大别山革命老区
背景介绍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革命精神。

革命背景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1947年由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建立的根据地。从此开辟了中原战场,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同时为此后进行的淮海决战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荐画作《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著名画家、湖北书画院院长李乃蔚绘制一幅巨作——《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李乃蔚在作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

巨大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战争环境,写实的描绘手段,对这位年逾花甲的人物画家是个巨大的挑战。他不畏艰难,像一个敢于冲杀的解放军战士一样,勇往直前。


推荐原因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幅革命历史画,是中国革命战争进程中一次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通过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主动进攻,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体现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典型战例。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6:26 , Processed in 0.0088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