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叟宴与苏菜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06:16: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千叟宴与苏菜汇                                                         2021-03-27 12:59                    
                          要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宴会,恐怕非清朝康熙、乾隆两祖孙的“千叟宴”莫属。在我看来,这也堪称是“史上最牛”的行为艺术之一:数千老人同时用餐,又即兴赋诗几千首,名震全国,流传后世,现在的哪一个行为艺术能达到如此境界?
历史上的千叟宴共有四次,与许多伟大的故事一样,千叟宴的开头也是出于偶然。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60岁生日将近,执掌国政50多年后,清帝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一些人开始主动向康熙祝寿。康熙帝顺水推舟,也觉得自古称帝者数百,却没有一个像他这样享国这么久的,决定大办自己的60大寿。随后诏告天下,凡65岁以上的耆老,都可以到京城参加“阳春园聚宴”。宴会参与者除了老人之外,还包括一些八旗的老妇人,总数达3000人之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是康熙帝执政的最后一年,再次举行了千叟宴。可能当时康熙帝也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从当年的正月初二开始,宴请65岁以上的文武大臣、致退官员等,前后超过千人。席间,康熙即兴赋诗《千叟宴》,宴会由此定名。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隔辈亲”,乾隆一生都视爷爷康熙为其最大的偶像,模仿追随康熙的行为也是他最大的人生梦想。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自觉已经有资格像康熙那样举行千叟宴了。补充说明一下,乾隆提前一年就开始大做准备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就通知朝鲜和日本的使臣留在北京,准备参加明年的盛典。当年十月,乾隆还向全国发布“千叟宴征集令”,其中规定,65岁以上者不论官民,在京四品以下官60岁以上者均可参加来年正月的大宴会。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千叟宴在乾清宫如期举行,60岁以上的参加者超过了3000人,共开席800多桌。乾隆自是非常高兴,学着康熙《千叟宴》诗的原韵,也写了一首《千叟宴》,其中有云:“君酢臣酬九重会,天恩国庆万春延。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参加宴会的老头们自然也懂得哄乾隆开心,也纷纷即席赋诗,共计3000多首,堪称一场超级“赛诗会”。
最后一次是嘉庆元年(1796年),享国60年的乾隆不想超过其祖父康熙,于是主动退位,让儿子嘉庆登基。算是告别,也算是纪念,当年正月初四,在宁寿宫皇极殿再举千叟宴,参加者有3000余人,当时乾隆已经86岁,参加千叟宴的人的年龄门槛也提高到了70岁以上。
千叟宴是文化秀,更是康乾两代皇帝的政治秀,也像是盛世的留影。乾隆以后,国力日渐衰落,于是,千叟宴也渐渐变成了一个传说。
由于记载详细,千叟宴也为我们留下来了宝贵的清代食单,甚至可以看作某种意义上的满汉全席的雏形。
比如,乾隆五十年的那次千叟宴,一等席有火锅两个、猪肉片一个、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腿羊肉乌叉一盘、还有螺蛳和小菜两个、乌木筋两个,以及肉丝汤饭等,这已经与现在的饮食十分相近,比如螺蛳这种小菜品,明显是传自南方,可见当时满汉菜品的融合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千叟宴后,皇帝还给与宴的老人颁赐如意、寿幛、朝珠、貂皮、文玩、银牌等,让尊老敬老风靡一时,虽然耗资巨大,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千叟宴太出名了,以至于后世不断有人模仿。2006年10月28日,广西永福邀请全国1199名70岁以上的老人,摆了200桌宴席,组成一个巨大的“寿”字,参与者平均年龄达到75岁,再现了千叟宴这一久远的盛景,而且宴会所组成的寿字,也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中国历代都不乏盛宴,千叟宴自是其中登峰造极的一种。而说到近代的盛宴,特别是对一个菜系有重大影响的宴会,就不得不提到民国名宿陈果夫了。
陈果夫是民国要员,也是蒋介石的心腹,而他另一个名头则是“著名美食家”。
陈果夫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同僚到其家中用餐,但是有一个条件:来者必须带一道自己家乡的特色菜,或者地道食材。
这种宴会举行多了之后,江苏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知道了他这个癖好,于是纷纷送来美食美材。1937年元旦,陈果夫索性搞了一次“名肴大赛”,让各地的官员都带家乡的名菜参加,按色、香、味、形、意的标准,评出其中最好的一道菜。
这次宴会几乎聚集了日后苏菜中所有的名菜,也可以说是以苏菜作为独立菜系的一次系统、成熟的展示。有名菜如苏州的鲅肺汤(用鲅鱼的鱼肝和火腿做成),江阴的河豚鱼,无锡的脆鳝(鳝鱼加调味料油炸而成)、肉骨头(即排骨),常熟的酱鸡,松江的四鳃鲈,镇江的肴肉(有名水晶肴肉,即猪蹄),扬州的蟹粉狮子头,等。

(图片来自网络)

评选的结果出人意料,这些名菜纷纷落马,陈果夫所创的一道虾仁锅巴夺得魁首。
这道菜应是源于乾隆年间已经出名的苏州“天下第一菜”,只是陈果夫的做法有所变化,他是把番茄、虾仁、锅巴和神仙鸡(即炖鸡)结合起来创新了这道菜。
原来的天下第一菜是先把锅巴炸好,再倒入汤汁。而陈果夫的做法是先炖鸡汤,最后再放入锅巴,这时锅巴遇热会发出嗤嗤的响声,香气四溢,酥脆鲜美。
这道菜的颜色搭配也很讨巧,红有番茄,黄有蘑菇,白有鸡丝,绿有青菜,粉有虾仁,绚烂夺目。外加上菜有声,香味四溢,算得上色美、味美、音和、上口,“四德俱全”。
众人一试吃,果然妙不可言。一位幕僚当即吹捧说:“蘑菇与番茄并列,中外一体;虾仁与蘑菇共存,水陆并用;锅巴与鸡汤,干湿并存;虾仁与雄鸡,能伸能屈。可谓面面俱到,实至名归。”
看到这菜受到大家追捧,陈果夫大喜,当即挥毫做了一首《天下第一菜颂》:
是名天下第一菜,色声香味皆齐备。宴客原非专惠口,自应兼娱眼耳鼻。此菜滋补价不贵,可代燕耳或鱼翅。番茄锅巴鸡与虾,不独味甘更健胃。燥与湿兮动与植,中外水陆品类萃。勇能赴敌屈能伸,因物尤可激志气。我今郑重作宣传,每饭不忘愿同嗜。
这首诗后来还发表在报纸上,广为传播。所以,在民国时代,陈果夫代表的苏菜、胡汉民代表的粤菜、谭延闿代表的湘菜,还有当时流行的上海菜,均风行海内,堪称当时的四大菜系。
锅巴的做法其实有很多,川菜中也有类似于锅巴虾仁的做法,仅以浇锅巴的汁论,就有三鲜肉片汤、鸡肉墨鱼汤等。我对这个菜也作了些改造,比如,浇汁用酸菜鲜鱼片汤、酸菜土豆泥汤(这个是全素的)、泡菜肉片,等。
此外,我还做过一道土家汉堡。锅巴油炸后,用两片做皮,里边放上盐菜、豆腐干泥、土豆泥,成为馅儿,因为盐菜是土家族的菜,所以叫“土家汉堡”,吃起来香脆爽口,非常独特。
说到锅巴,川地认为“鼎罐米饭”所剩的最好,但很难得。做虾仁锅巴,用普通的锅巴也很好,这道菜名气很大,味道很好,操作起来其实并不麻烦,可以家常来做。
而虾仁锅巴抗战时期在重庆还有个别名,叫做“轰炸东京”。全因彼时重庆饱受日机轰炸之苦,有家饭馆就想出了这个“解恨”的名称,上菜的时候,用热汤浇在锅巴上,嗤嗤作响,再吃到肚子里,很是过瘾,咀嚼时嘎吱嘎吱作响,也可当做对日军“咬牙切齿”的报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7:56 , Processed in 0.00722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