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州龙堰:开启红色之旅 续写英雄赞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06:33: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邓州龙堰:开启红色之旅 续写英雄赞歌      

2021-03-31 10:49                    

      清明节前夕,为传承本乡本土的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进课堂”活动,我们新成立的党史学习小组,带着龙堰乡中心校校长杨传鹏等领导的殷殷重托,开启了“红色之旅”。
探访邓县首届县委诞生地
3月23日上午,我们从龙堰乡政府所在地出发,在白落堰小学校长曹圣煜的陪同下,沿邓襄公路迤逦南行,不远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横在眼前,这就是刁河。穿过雄伟的迴龙大桥,我们便来到风吹稻花、香飘刁河两岸的白落堰。
刁河蜿蜒东去,我们在71岁村民王占旺的引导下,沿着河堤来到下游不远处的小桥边,距离小桥下游约15米处的刁河两岸躺着横七竖八的石条、石板和石块,散落岸边。这就是去年刚被拆除的白落堰老桥——也就是老迴龙桥。这座桥曾经走过徐向前带领的红军,也曾经走过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老桥的北端就是邓县首届县委诞生地原址——白落堰小学遗址。邓县首届县委于1929年7月在这里成立,距今已有92年的历史。
站在迴龙老桥边,我们若有所思……

2020年8月6日,闻听老桥将要拆除,周老师和北店村支部书记段吉伟一道特意赶过去,与老桥做最后道别,随即写了《即将消失的白落堰老桥》,抒发了惋惜之情。

如今,当我们站在老桥的原址上,呆呆发愣、发思古之幽时,突然被不远处来来往往汽车的鸣笛声所惊醒,那座雄伟宽敞的迴龙大桥不正是她的新生吗?站在首届县委诞生地原址上,我们又仿佛听到当年白落堰小学的琅琅读书声。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再也找不到邓县首届县委和鄂豫边特委成立的原址了,但龙堰乡政府院内矗立的两座纪念亭不正是为了纪念那巍峨的丰碑吗?这丰碑是人民树起来的,也永远树立在人民的心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白落堰也已更名为龙堰了,一切都要向前看。
回望来时路,有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奋斗过,也有很多先烈在这里倒下了,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正如《英雄赞歌》中唱的那样: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新天地不正是先烈们所追求的吗?白落堰,曾经的白米堰,真是风吹稻花香两岸,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我的祖国》那首歌……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聆听激荡的历史回声
农历的早春二月,春寒料峭,雨后初晴。
24日上午,我们在中心校副校长黄宗献的带领下来到大周营,周营村民兵连长周廷占带着我们穿过内邓高速高架桥,直奔大周营北边刁河岸边的迴龙潭。刁河岸陡峭难行,河道丈余深,蜿蜒曲折。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根本没有可行的路,中心校原政务专干张景才和周吉凯老师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但为了完成光荣的使命,不辞辛劳,到现场感受,考察遗址。两位老教师的裤子、鞋袜都趟湿了,周老师由于动过三次手术,腿有残疾,累的跑不成路了。但再苦再累,老党员和老教师心里也高兴。采访回来后,我们又马上整理资料,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迴龙寨和迴龙寺遗址,在今日内邓高速大周营段的北边。迴龙寨座北面南,西、北、东三面环水,刁河在这里呈“几”字形蜿蜒前行,宛若游龙;该寨紧靠迴龙潭,迴龙寨的对岸、迴龙潭的北边是迴龙寺,在对岸的大王村境内。

著名作家周学忠写的《迴龙腾蛟》《风云际会》和《楚天浩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民国年间,邓县著名的民主进步人士戴焕章曾在迴龙寨创办了“迴龙小学”,并且让周围的孩子免费上学。校长是周学忠的叔父周贯之。
在党的统一战线感召下,戴焕章在抗战时期曾慷慨支援新四军红五师,与新四军红五师师长李先念、豫鄂边区党委负责人陈少敏结下深厚情谊。据牛营村村会计牛春晓介绍,戴焕章的大儿子戴孟春认李先念为干爹。戴焕章与陈少敏义结金兰,称陈少敏为“大姐”。可惜,1947年4月25日,戴焕章被国民党邓县民团司令丁叔恒派出的5 名杀手秘密杀害,年仅41 岁。

如今,迴龙寨已不复存在,被广阔的麦田所覆盖,看不出任何迴龙寺、迴龙寨的痕迹,现在只有那迴龙潭的流水仍在默默诉说着迴龙寺和迴龙寨过去的往事......
几天过后,我们在周营对岸的大王村寻访迴龙寺遗址,王全占老人指着一片洼地说,这里就是迴龙寺。站在迴龙寺遗址上,向对岸望去,忽然发现对岸树林那高高的土岗,疑似迴龙寨遗址,经王全占老人确认,那就是迴龙寨。当真正站在寨墙上,却未能发现迴龙寨遗址,反而在对岸发现了迴龙寨的遗址。我们感到很惊奇,真有那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老区人民真热情,几天来,我们每到一处,村里和学校都争先恐后地帮助我们找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村民踊跃当向导,提供资料。我们采取走访、座谈、查找史料和实地查看等形式,去深刻感悟当年先烈们的奋斗足迹。我们始终被热情所包围,被真情所感动,被友情所感染,被激情所燃烧。我们先后奔波于歪子、史坡、张营、唐坡和刁河店等村寨。来到曾经掩埋过解放邓县战役时牺牲的烈士和抗日志士的地方,缅怀先烈,凭吊先烈,寄托哀思。在解放邓县战役中,有185名烈士掩埋在龙堰乡境内,其中歪子村就掩埋了119名。在歪子村,74岁的老党员赵子荣带着我们来到村子的东坡,他指着说,这里就是当年掩埋烈士的地方,当地村民称这里为“八路坟”。据赵子荣老师介绍,牺牲的烈士大都是去刘集李谦桥战地医院的路上,由于这些伤病员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牺牲,其中还有一名营长。这些烈士大都是冀南豫北地区,其中河北邯郸地区最多,还有一名山东籍烈士,解放后被家乡亲人迁回,这名烈士终于魂归故里。1958年,邓县建立烈士陵园,将安葬在邓州市各乡镇的烈士遗骨均迁葬于陵园内。他们的巍巍丰碑被镌刻在邓州英雄广场的纪念碑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刁河无声祭英魂。我们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又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呐喊声,仿佛感受到英雄们视死如归、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仿佛能听到革命先辈激荡的“心跳”。
我们多想与革命前辈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春风给我说,春雨回答我......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他们一个个都刚刚离去......他们在那一望无际的原野里,他们在那万紫千红的花海里,他们在那高楼林立的社区里,他们在那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工地上,从城市到乡村,他们无处不在。
草长莺飞二月天,你看,在那春风吹过的大地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和金灿灿的油菜花。春天来了,山花烂漫,争奇斗艳。有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英雄从未走远,革命薪火相传。
追根溯源寻访名镇㴔滩
25日,为追根溯源,学习小组又风尘仆仆地赶往——被誉为邓州“四大名镇”之首的㴔滩镇。邓州市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㴔滩中学的山陕会馆内,这里是邓州革命星火点燃的地方。

镇中心校校长杨凯和初中校长王峰热情地介绍了山陕会馆辉煌的革命历史。王校长说,山陕会馆是邓州市第一名共产党员郭绍仪在邓州创办的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同时也是谷社暴动和大湖坡起义指挥部,也是李先念中原突围在邓县临时设立的指挥部。首任南阳地委书记赵紫阳也曾在这里办公。
王校长进一步介绍说,㴔滩和白落堰在红色历史传承上有很深的渊源。贯穿邓州的两条主要河流,一条是湍河,一条是刁河,正如祖国的长江和黄河一样。㴔滩和白落堰的革命历史是百年党史的一个缩影。
1928年3月,共产党员郭绍仪受中共南阳特委指示任邓县党组织负责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8月成立了中共㴔滩支部委员会。到10月,经南阳特委指示,把㴔滩支部改为中共邓县特别委员会,并直属中共南阳特委领导。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29年7月,由郝久亭主持,在白落堰小学召开邓县首次党的代表会议,决定撤销中共邓县特区委员会,成立中共邓县委员会。正说着,㴔滩镇原党委秘书孙立乾也风尘仆仆的赶来,他说:“昨天,新野县委宣传部也来㴔滩追根溯源,了解新野大湖坡起义的历史背景。目前,我们㴔滩镇党委按照邓州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正在制作学习活动版面”。
由于周老师曾在㴔滩工作过,1991年,在建党70周年的时候,他正在㴔滩中学教书,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蹒跚着找到他,老人名叫于书远,是㴔滩工商所退休干部,已患重病,自感将不久于人世。为了让当年刘邓大军留下的那两副宣传标语不至于失传,留下遗憾,于书远决定把一直珍藏在心里的秘密告诉周老师,解放前于书远是临湍中学(现今的㴔滩初中)的学生。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毛主席亲自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新闻稿。南阳各地欢欣鼓舞。桐柏军区三分区也在临湍中学隆重召开千人庆功大会。当时临湍中学的全体师生们也全部参加了。会场两侧有两幅宣传标语特别气势恢宏,老人记忆犹新。
其一:
回顾以往,过黄河,占中原,半壁河山得解放;
展望未来,跨长江,捉老蒋,全国胜利放光芒!
其二:
驰骋中原,流血流汗,为人民屡建奇功,功上加功。
回戈战役,不骄不躁,求解放加倍努力,再接再厉。

参观完㴔滩的山陕会馆,我们又来到了古镇码头。站在三河口,极目远眺,望着奔腾的湍河水滚滚南下,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名镇㴔滩”石牌坊两侧的十个鎏金大字:“三河汇流㴔,万沙积成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大河。这溪流汇入长江,通向大海。

下午我们又驱车向白牛镇谷社寨赶去,去凭吊邓州农民起义的策源地。我们从腰店镇白龙庙的东边向北,穿过湍河桥,经单桥便到了谷社寨。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牌坊赫然入目。上书三个鎏金大字“谷社寨”。两侧是对仗工整的楹联:
谷孕丰裕三河沃野汇天地灵气
社居安康九江俊杰竟千古风流
91年前,在那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年代,邓州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的拿起大刀、长矛,揭竿而起。这是怎样的一种斗争精神?又是怎样的英雄壮举?暴动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群众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是啊,正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谷孕丰裕”、“社区安康”的幸福生活。
学习党史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百年来的风雨兼程、顽强奋斗,更是为了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红色力量。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更不能只是红火一时,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坚持学习、始终如一,从党史中汲取启航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荀子在《劝学》里面也写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庚续英雄志,砥砺前行路。每一次对党史的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对初心的叩问,搞好党史学习,就是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在党史中寻找时空激荡的情感共鸣,在实干中书写鲲鹏击浪的青春华章!
作者:周己楷 张景才 尹李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7 07:10 , Processed in 0.0081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