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舌尖上的黄州,成就苏轼诗词高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5:45: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21-4-2 05:47 编辑

舌尖上的黄州,成就苏轼诗词高峰                   2021-04-01 11:27                    

      公元1080年,43岁的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使押解下离开京师,去往黄州任团练副使。
黄州位于长江边上,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当时是个穷苦小镇。无房可居,苏轼就住到了定惠寺,与僧人起居一处。夜深人静睡不着,苏轼步出庭院,天空中一轮明月,影影绰绰地从树枝间透过一丝微光。苏轼呆呆地望着天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一刻,有谁像自己这样在这无边的寂寞里,独自徘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为没有原则、乱象横生的官场悲哀,为自己的命运感叹。乐观者的愁闷总是如昙花一现,天亮后,苏轼就换了面孔,他满怀期待地到处闲逛,终于发现了黄州的可爱之处:这个地方三面环水,河流湖泊到处都是,那不意味着有鱼吃了吗?再环顾四周,山坡丘陵,沟谷幽径,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竹林,那不就等同于竹笋多多吗?老是吃苦吃苦,逮着机会也该吃点好吃的了。如此善于用发现挤走哀伤,苦中作乐,是苏轼对待生活的超然本色。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四个月之后,家人全都来了,这给苏轼带来了莫大安慰,结束了形单影孤的局面。但新的问题也来了:即将面临断炊窘境。他的职位——团练副使是个虚职,没编制、没权力、没工资,“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苏轼只好把有限的积蓄挂在房梁上,每日取一点点,精打细算地挨日子。口袋虽干瘪,但黄州的物产并不贫瘠,有鱼有笋还盛产猪肉。当地人喜欢吃鱼和笋,猪肉却受到冷落,“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极有吃货天赋的苏轼尝试着猪肉的各种吃法,他把猪肉洗净,用调料腌好,架起小火慢慢熬:“净洗铛,少著水,柴头蜀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命运也是如此啊,细水长流,小火微燎,莫管它艰难困苦,只管开心过活,火候到了一切自然就会顺利起来。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细致加工,让他为猪肉注入了新的灵魂。在味蕾的极度满足中,生活的困苦似乎也随着美味一一下咽并随之消化。这种“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生活让苏轼的心慢慢回归强大,即使遭受突如其来的不公,也不当回事。
有一次,苏轼到黄州夜市喝酒,不小心踩了地痞的脚。那莽汉一把将他抡倒:“什么东西,敢踩爷爷的香蹄儿!”地痞当然不知道此人是苏轼,挨了揍倒地的苏轼不恼不怒,竟然傻乎乎地咧嘴笑了。他写信给好朋友马梦得:“自喜渐不为人知。”原来他为这个而笑。以前,苏学士之名天下闻,走哪儿都有人尾随追逐;而今终于成了无名之辈,他欢喜着那份没人认识自己的清静之美,似乎捡了天大的便宜,偷了别人的浮生半日闲似的。若论没心没肺、自嘲宽怀,谁比得过苏轼?
故人马梦得看那么高级别的大学士苏轼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从早到晚挖菜钓鱼为全家老少的嘴巴生计忙活,心里不禁有点隐隐作痛,便上书太守徐君猷,请求将闲置的50亩荒地划拨给苏轼,以改善其生活境遇。这可把苏轼高兴坏了,他才不在乎自己从高官变成农民,立马换上农民装束开荒种地。
有一种淡定叫安之若素,有一种快乐叫随遇而安。苏轼戴着帽子,在东面山坡,用那双拿笔的手,笨拙而又辛勤地耕耘着。乡民们都喜欢这个有知识、没架子、睿智而又风趣的官人,称他“东坡居士”。没几日,他便在繁重的农活儿中体会到了别样乐趣。从前一直靠俸禄生活,如今躬耕于土地,才知道五谷、蔬菜、水果是怎么来的,才知道树木、花卉、杂草是怎么长的。他欢喜于播种与收获,欢喜于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就连农妇撒泼、壮汉斗嘴都觉得其乐无穷。他从没有如今这般亲近土地,亲近着那些形形色色的、原始甚至野蛮的自然百态,于是干脆锦上添花,在东面坡地搭建了草房,起名“东坡雪堂”,自嘲自己变成了黑鬼:“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生活是需要变化的,有变化就有感悟,有感悟始有升华。苏轼开始满血复活,黄州正在成为他精神飞跃的平台。
十几年宦海沉浮,曲折百回。迅速放下过去,认清现实,活在当下,这样的苏轼,思想境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生豁然开悟:有亲人有知音,有酒友有笔友,只要生活过得下去,有什么好悲伤的?眼界和心胸成全的意象汇聚在苏轼笔下,形成了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文字风格。随着文学修养日臻完美,这个黄州“老农”渐渐成长为一代精神大儒!
在黄州,苏轼是时间的富翁,没公务、没应酬,游山玩水成了主业。农忙过后,这只自由的野鹤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那壮丽的景色、古朴的气息,让苏轼思绪激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开头以滚滚长江浪淘尽,引出千古风流人物!一扫平庸萎靡之气,豪迈宏大的气魄瞬时就把读者带进了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下阕中,词人回到了现实,自己应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辉煌落魄不足惜,只有通过情感的宣泄才能抵达最终乐土!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这首千古绝唱就有这种气概。它一问世,即成为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壮词之一。
继此,许多不朽作品,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以及学术研究作品《易传》《论语说》和《赠弟辙》等,都在这个时期集中产出……同时代的人都被远远地落在身后,成为他忠实的粉丝。如果没有生活的磨砺和感受,焉有如此苍凉雄浑的诗句;如果没有对逆境安然处之的心境,焉有这种饱满沉厚的激情。“乌台诗案”让他九死一生,那种死而后生的历练成就了苏轼,造就了苏轼,也提升了苏轼。谁说祸无益处呢?人的成长,思想的升华,往往来自于挫折和磨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21:42 , Processed in 0.0082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