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在看书时,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20:16: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在看书时,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2021-04-15 12:20                    
                          南宋爱国诗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975年,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据给毛主席手术的眼科医生唐由之回忆:手术后的一天,他在毛主席的书房陪老人家读书,手捧书卷的毛主席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唐由之吓坏了,因为手术后这样哭对眼睛的影响非常大。大约15分钟后,毛主席才止住泪,并示意唐由之过去,给他看了自己刚才看的书,那一页正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毛主席的这个故事早已为人熟知。
让毛主席痛哭的,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弊病。
而本文要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吴四姓
在历史上,有一个“吴四姓”的称谓,指的就是从东汉三国起在苏州这个地方首屈一指的顾陆朱张四大豪门士族。《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说: “吴四姓 ,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句话的含义非常简单,分别说张氏以文才著称,朱氏以武力闻名,陆氏忠诚,顾氏宽厚。
张姓,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当年张良及时隐退独善其身,其子孙后代日渐昌盛。他的七世孙张睦迁居吴郡。三国时吴郡张氏的闻名者张允、张温、张俨、张敦,都是张睦的后代。
朱姓,当年刘邦手下的都昌侯朱珍,他是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人,但一直没有什么功劳,没当上大官。终于在刘邦出三秦一役,大出风头,降董翳、虏章邯,因此被封侯。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马前泼水的朱买臣。三国时吴郡朱氏的闻名者是孙权手下大将朱恒。
孙策渡江攻占江东,以安吉人朱治为吴郡太守,其子朱然更是东吴名将。从此朱姓的这一系也落脚苏州。
顾姓,来源于越人,当年越东海王摇跟随刘邦攻打项羽。摇封儿子干为顾余侯,子孙后代就以此为姓。顾氏一直没出过什么大官,直到汉和帝年间才有顾奉一直当到了颍川太守,但正因为当了颍川太守,身份开始变得不同。更重要的是,顾是吴郡(苏州)特有的姓氏,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
陆姓和顾氏一样,也是吴郡土著。当年齐国田氏子孙中,齐宣王少子通封在平原陆乡,后代遂以陆为姓。汉高祖时,陆烈为吴县县令,从此陆氏定居苏州。本来陆氏在苏州风头还在顾氏之上。但是东汉末年陆康为庐江太守,被孙策所杀,家族中跟随在庐江的百余人被孙策杀了一大半。
二、夜郎自大的江东士族

自孙策渡江后,所向披靡,江东群豪无人是孙策对手,江东全境顺利平定。然而表面的风平浪静后面是暗流涌动,因为江东人根本不服孙策。
原因有四:
1、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吴郡富春人),但连寒族都算不上,就是一贫农出身。在这些世家豪族眼里,根本就是像灰尘一样的人物。
2、孙坚、孙策都是袁术部将,而袁术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差了,有代汉自立之心为天下所共知。这些豪门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样的逆臣共事。
3、孙策在进攻江东前,杀掉了陆康和陆家几十口人,早就结下了深仇。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对江东的反抗,采取了极为残酷的镇压手段,凡是不服者,一律都是杀。这样一来,仇怨更深。
4、江东士族的傲慢自大。江东那帮豪门士族自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一个东晋的例子。王导是东晋的大名人,有句名言就叫“王与马共天下”,地位高吧,名气大吧,实力强吧?

可是在江东世族眼里,王导啥都不是。琅琊王家比起江东那些土财主,那是历史更悠久,底蕴更深厚的士族。可江东的土财主们就敢自大到看不起王导。晋室南渡之初,王导为了站稳脚跟,就想着搞联姻,于是向吴四姓之一的陆家求亲。陆家那个陆玩来了句:“小丘长不出松柏一般的大树,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内。”一口回绝。
你看看,狂妄自大到什么程度,不就是欺负人家逃到南方么。
陆家这种自大是有传统的,孙策和陆家结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孙家自以为和陆家关系不错。当年孙坚任长沙太守时,陆家的家长是陆康,其侄子任宜春县长。在任时被一伙贼人攻击,于是派人向孙坚求救。于是孙坚就出兵救了他。按理说,孙坚对陆家有恩。可实际上陆家根本没把孙坚放眼里。孙坚死后,孙策曾经去拜访过陆康(注:陆康为庐江太守,治所在舒县,而孙家那时迁居在舒县),按理说恩人之子前来拜访,应该好好招呼才对。但陆康骨子的贵族之气不允许他跟农民的儿子打交道,自己避而不见,派主簿接待孙策。如此报恩,孙策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孙策攻破庐江,陆家在庐江的百来口人死了一大半,从此结下血海深仇。
三、孙策的政治水平
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在史书上留下“轻佻果躁”之名。但是,孙策并不是一介莽夫,别看史书记载他征服江东的过程把江东人杀得胆战心惊,但是这点记载并不能证明孙策的残暴。这只能证明江东对孙策入侵的反抗。

事实上,孙策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东吴的基本国策是孙策一手制定的,孙权只不过是继承执行。征服过程中需要铁和血,但孙家想在江东立足,光靠铁和血是不够的。这一点,孙策非常清楚。
孙策的办法就是拉拢和打压相结合。征服江东需要铁和血,治理江东需要的是人才。《三国志》中有一句话是少为人注意的,“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当时江东核心地区是吴郡,吴郡也是孙吴初期的根本之地,而出任吴郡太守的却是朱治,孙策自己领会稽郡太守。这句话其实含有深意。
孙策渡江后,会稽郡的反抗最为激烈。《三国志》说:“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其中主要指的就是会稽郡。
正因为会稽的强烈反抗,孙策才自领会稽太守。但是孙策并没有继续打压会稽的士族,而改为采取拉拢政策。
会稽也有四大豪门士族,这就是会稽四姓,周、盛、魏、虞。
会稽周氏本来就是孙氏的世仇。周氏当时有兄弟三人,属于袁绍集团。长兄就是被吴景、孙贲从丹阳赶走的周昕,曹操和袁绍还是一伙时,周昕还给曹操送过丹阳精兵。老二周昂、老三周喁此前在豫州和九江郡都曾与孙坚和孙贲交战过。而孙策攻打会稽时,周昕亦出面协助太守王朗抵御孙策。这一仗是孙策平定江东战役中最为艰难一次。此战后,周昕为孙策所杀,余党也在之后被孙策和孙权屠戮殆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周氏之外,会稽四姓的盛、魏、虞并没有遭到孙策打压,特别是魏氏和虞氏受到了孙策的重用。魏氏和虞氏的代表人物魏腾和虞翻均被孙策任命为功曹,在会稽郡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孙策此举,用意自然非常之明显。注:魏腾曾触怒孙策,被吴夫人所保。
但是在孙策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四、孙权的用人政策
世人都被孙策那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所误导,以为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政治才干出色。

孙策死时,孙权年仅18岁。当时的情况是江东初定,形势错综复杂,对于孙氏政权的群臣和江东来说,需要一个有能力的继承者。孙策这么说,只不过是安定众心,希望周瑜、张昭等重臣能辅佐孙权,共渡难关。
但是孙权来说,想法却不一样。张昭天下闻名,深孚众望。周瑜谋略过人,雄姿英发。这些孙策的手下虽然对孙策忠心耿耿,孙权对他们是否会忠于自己却非常不放心,所以他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
其中关键的一步棋子就是依靠父亲孙坚的老部下,而不是哥哥孙策的老部下,两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治。
朱治都干了什么呢?
他把吴郡的士族,主要就是吴四姓朱张顾陆的子弟都弄来当官,以拉拢吴四姓。拉拢吴四姓本来就是孙策治理江东的一项题中之义,这是为了长治久安。但在孙权手里却多了一个,孙权需要自己的嫡系部队。
朱氏的朱恒率先投靠孙权,所以孙权一即位就任命朱恒为余姚长,孙权把和孙氏关系最好的吴郡豪强派到会稽去当县长,用意深远。后来朱恒更是被任命为荡寇校尉,主管吴郡和会稽郡的军事。

和朱桓同时投靠孙权的是顾氏的顾雍。顾雍乃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弟子,深得蔡邕喜爱,在孙策渡江之前就当过几个地方的县长。然而在东吴初期顾雍最重要的一项任命却是在孙权即位后出任会稽郡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命,和孙策一样,会稽郡的太守是孙权自己,孙权本人却在吴郡,顾雍出任会稽郡丞,其实就是代表孙权主持会稽郡的政务。这表明顾雍已经进入孙权的核心圈子,是孙权的重点培养对象。表面上看起来孙权初期甚为依赖张昭、周瑜。其实此二人都是孙策的心腹,孙权表面尊重推崇,内心却猜忌提防。张昭被当做菩萨敬起来,周瑜更是索性打发出去,直到赤壁之战前情况紧急,才又召回吴郡。张昭、周瑜是孙策属意的辅政大臣,他们的待遇看似不正常,却符合孙权执政的需要。
所以东吴的第一任丞相孙邵病死后,所有人都以为接任者应该是张昭,结果却是顾雍继任,而且一干就是19年。
那么顾雍、朱桓到会稽去当官是干什么?时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顾雍向来以宽厚得名。对于这一点,吴四姓的子弟自然是信服并交口称誉的。但会稽四姓就不赞成了。孙权和孙策一样,自领会稽太守,但孙权和孙策不一样,留在吴郡并未到任。在会稽实际的当家人是顾雍。从这一刻起东吴的国策发生了微调。
孙权改变了孙策对会稽士族拉拢的政策,进行彻底的打压,此举让会稽士族在很长时间内不能翻身。
会稽盛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融那篇《论盛孝章书》的主角盛宪,他死于孙权之手,家人子弟也被杀个精光。
功曹魏腾差点被孙权杀掉,吴范拼死相救,保住了一命。但官越做越小,后来当的是历阳、鄱阳、山阴的县令。要知道孙策开启基业时的郡功曹,这都属于开国重臣了。
深得孙策信任的虞翻在孙权手下也没好下场,不断被贬官,最后被孙权流放交州而死。

而与会稽士族悲惨命运相对应的却是吴四姓的飞黄腾达。除了上述顾雍、朱桓成为孙权心腹外,吴郡张氏也投靠了孙权。东吴名臣张温的父亲张允就是孙权的东曹掾,这个职务简单的来说就是孙权的直系属官。其实也就是意味着张允和顾雍一样,也是孙权的嫡系。但张允死得早,在顾雍的推荐下,张温被孙权征召,被任命为议郎、选曹尚书。所谓选曹尚书,掌管选拔官吏之事,虽然没有顾雍官大,但权力极大。
其实,孙权对孙策政策的微调,就是用政治上地位来换取吴四姓的倾力支持。那么,对会稽四姓的打压,去掉政坛上的对手,这事势在必行。而主持会稽郡政务的顾雍正是保证吴四姓利益的执行者,而朱桓正是军事上的辅助者。
终三国一世,东吴的吴郡士族长期歧视、打压会稽士族,正是从这时开始。所以,“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中的“顾厚”,是多么的讽刺。
五、陆逊登场
在孙权的拉拢下,朱、张、顾三姓豪强都选择了和孙氏合作。但对孙权来说,陆氏却是个老大难问题。陆家百余口人在孙策攻打庐江之时死了一大半,这个仇恨非常之深。孙权即位后,陆家实际的主心骨是昔日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孙陆逊,而家长是陆康的儿子陆绩。陆绩始终难忘血仇,虽然孙策极力拉拢他,仍然心存芥蒂,临死前都说:“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不肯承认自己是东吴之臣。

而陆逊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公元203年,陆逊接过了孙权伸出的橄榄枝,投身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而孙权也非常有手段的将哥哥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投身仇敌并娶仇人之女,这与孙氏另一个大仇人会稽周氏形成鲜明对比。
陆逊这么做,也并不难理解,对于这些豪门士族来说,家族的发展才是第一位。在孙氏已经占据江东的情况下,乖乖低下头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吴四姓比会稽四姓识时务多了。
但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却颇为矛盾,这一矛盾倒不是因为私仇,而是因为陆逊的能力。自周瑜死后,陆逊已是东吴群臣中最有才干之人,哪怕是鲁肃、吕蒙都不及他。然而孙权对陆逊的使用和陆逊的作为,却值得玩味。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孙权虽然屡屡给陆逊加官进爵,却始终没把陆逊放到对抗曹操、刘备的一线去。而陆逊一直做的工作基本就是讨伐山贼、山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讨伐中,陆逊的私兵越来越庞大,据陶元珍先生考证,陆逊的私兵高达4万,为东吴第一人。即使在当时东吴的军制——部曲世袭制之下,这也是惊人的。顺便说一句,世人都以为东吴军队不善于步战,其实是和军制有关。家族私兵部曲,哪里会拼力死战。部曲世袭制是东吴另一项有极大影响的政策,本文不赘述了。
看《三国志》中记载,就非常有意思。陆逊初次讨伐山贼时仅21岁,部曲已有两千。后来讨伐丹阳山越,收得精兵数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百姓受其扰乱而愁苦不堪。孙权居然对此做了妥协,压下了告状。其实从此就可以看到,当时顾雍虽然名义上是吴四姓的首领,但陆逊却得到了吴四姓的倾力支持,是真正的领袖人物。不然孙权不会如此忌惮。

直到吕蒙白衣渡江前,孙权才第一次真正对陆逊委以重任,让陆逊代替假装生病的吕蒙出任荆州防务重任,以迷惑关羽。值得玩味的是,此战获胜后,吕蒙即病死。死前,吕蒙向孙权推荐的继任者却是朱然。朱然是朱治养子,是孙权发小,当年镇压会稽士族,朱然也是执行者之一。而朱治更是孙权最倚重的老臣。同为孙权心腹,吕蒙完全猜对了孙权的心思。
六、陆逊的起落
朱然虽然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担负荆州防务的重任,但当刘备来攻之时,孙权启用的人却是陆逊。这是时势所逼,从此陆逊一跃而成东吴第一重臣。到了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后,孙权在大将军之上加设上大将军的官衔,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顾雍死后更是继任为丞相。孙权自己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留陆逊在武昌辅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东吴军国大事。陆逊在东吴的地位之高,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蜀相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表面看起来孙权铸造了一段君臣佳话。实际上陆逊地位尊崇的背后,是吴郡士族势力的膨胀。这种一家独大,很快就会达到孙权不能容忍的程度。
其实这正是孙权在政治才干弱于其兄孙策的表现。孙策对江东士族的政策看起来和孙权一样,是又打又拉。但孙策的打击,是为了政权的稳固;孙策的拉拢也是为了政权的稳固。所以孙策在诛杀会稽反抗的群豪后,对会稽的士族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手法,并不仅仅拉拢吴郡士族,在东吴政坛形成两股相制衡的势力。但是孙策死得太早,即位的孙权缺乏乃兄的威望和能力。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孙权改变了孙策的政策,以对吴郡士族的扶持,换取他们的绝对支持。在这种政策下,会稽士族遭了殃,遭到自己竞争对手吴郡士族的残酷打压。而孙权对吴郡士族的依赖,让吴四姓的一家独大已无法避免。在孙权另一个依靠对象,淮泗群豪相继去世了,东吴政权内再无势力可与吴郡士族相抗衡。由于孙权为了换取支持,曾做出军事上部曲制这一重大让步,更使得东吴的士族比中原的士族更为强大有力。

孙权自然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削弱吴郡士族的力量,但成效并不大。吕壹案、暨艳案、两宫案反而加大了东吴的内耗。特别是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两宫案,把陆逊也牵涉了进来。在此事件中,陆逊的表现让孙权大为不满。两宫案明面上是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实际上背后的主导者是孙权本人,其用意是要打压太子孙和背后的吴郡士族。
本来太子党的领袖陆逊也是幕后人物,用不着站到前台。可是孙和在鲁王党羽不断弹劾下,沉不住气了,和陆逊的族侄陆胤密商,派陆胤前往武昌向陆逊求救。因此陆逊连上奏折,以劝谏为名保护孙和。
陆逊这步棋其实是走错的。此事本来就是孙权主导,针对的并不是孙和本人,而是孙和背后的吴四姓。鲁王党羽对太子的弹劾,背后本身就有孙权的影子。孙和得知这一消息更是来源于对孙权的窃听。窃听皇帝,再把消息通报给丞相,这种事情性质之严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居然不思考其中的利害关系,就贸然上书,自然让孙权心中惊疑不定。陆逊虽然是东吴丞相,军事能力出众,但政治水平并不高,远不及周瑜。

周瑜身负托孤重任,却被孙权打发去柴桑整整8年,从不对吴郡事务发出一言。这种才是聪明人。而陆逊坐镇武昌,半个东吴在他实际统治之下,陆胤把来自窃听孙权的消息告诉他,他居然选择公开,政治上极不成熟。
陆逊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原因自然是家族和吴四姓的利益。
孙和是太子,但也是吴四姓“顾陆朱张”另一个政治筹码。所谓的“国本”、“名分”只是借口,保住孙和就是保住吴四姓的长富久贵。陆逊公开上书,在明面上挑明矛盾,这让孙权瞬间明白“顾陆朱张”所谓的忠诚,与其说是忠于自己,不如说是忠于他们的家族利益。这立即让孙权下了狠心,把自己早年另一个心腹顾雍的孙子顾谭、顾承下狱,而他们两人另有两个身份,一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二是陆逊的外甥。而太子党另一个重臣,屡次和陆逊互通消息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逮捕,并死在狱中。孙权虽然没抓陆逊,却多次派人责骂,陆逊忧郁愤怒而死,可以说是被气死的,这正是孙权所期望的。而且愤怒的孙权连谥号都没给陆逊,孙权精心勾画的和吴四姓君臣相得的美景被击得粉碎。虽然后来孙权抚慰陆逊之子陆抗,还惺惺作态哭了一场,其实只是作秀。这是因为孙权未能顺利剥夺陆氏的私兵,要是能把私兵拿下,还作什么态啊。
七、门户私计
两宫案后,吴四姓一时之间大伤元气。但在孙峻、诸葛恪的内乱后,瞬间就恢复了,毕竟根基已经在那,军事实力在那,难以动摇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孙休时,起用会稽士族贺邵为吴郡太守,到孙皓时升任中书令,并领太子太傅。开始的时候,贺邵足不出门。吴郡士族在他家大门上写上:“会稽鸡,不能啼。”极尽侮辱之能事。于是贺邵在门上再写六个字:“不可啼,杀吴儿。”以核查顾氏、陆氏役使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为名,抓了顾氏和陆氏很多人。

起用会稽贺氏,本来就是孙休和孙皓的一种平衡手段。贺邵出任中书令,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任命。东吴的中书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孙权、孙休、孙皓的右臂。看起来,长期被吴郡士族歧视和打压的会稽士族,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然而时任江陵都督陆抗仅仅写了一封信,就让孙皓被迫命令贺邵乖乖放人。
吴四姓尾大不掉,这已经不是孙皓能改变的了。孙皓自己对此心知肚明,有一次故意问陆逊的侄子,陆抗的族兄,时任左丞相陆凯:“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陆凯回答:“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一句话说得孙皓皮笑肉不笑:“真是兴盛啊!”一个吴郡地方的士族就兴盛到如此地步,东吴这些皇帝,能轻易动得了吗?更不用说吴四姓都是一体的。
陆逊自己确实是三国时最顶尖的人才,而且德才兼备。但是陆逊和他地位相似的诸葛亮却截然不同。诸葛亮眼里只有国没有家,陆逊虽然忠于国事,但亦有私心,除了国家重臣这个身份,陆逊始终没有忘掉自己是吴郡士族的领袖和代表,家族的利益也是他考虑的重点。这一点,从他放下家族的深仇大恨,为仇敌效劳就已经注定。
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也继承了这一点。他们的大哥陆晏、二哥陆景死于晋将王叡之手,而且东吴灭亡后,江东士族备受中原士族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江东士族都闭门隐居,而陆机、陆云不顾劝阻,执意北上洛阳,意欲重振门纲,结果死于“八王之乱”,从此陆逊绝后。
陆逊虽然绝后,但在他和顾雍领导下的吴四姓已经崛起,成为门阀政治的新动向,也就是家族利益永远在国家之上,在汉朝和曹魏时,还不是这样的。东晋南渡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成为东晋和南朝的主流。这就是门阀政治的弊病,他们中确实会涌现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者。但国家的前途不能寄托在,希望每个门阀子弟都是像陆逊和顾雍这样品德较高的人才上,士族更多的是重视自己的利益,至于是否和国家冲突,是否损害国家,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哪怕新旧交替,自己一样可以游刃有余。孰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就是让毛主席痛哭的“门户私计”,老人家泪流满面。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7 00:18 , Processed in 0.0082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