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活捉张辉瓒之功臣,《朱德的扁担》之作者,毛泽东四句评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08:22: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活捉张辉瓒之功臣,《朱德的扁担》之作者,毛泽东四句评之                                                         2021-05-05 20:35                    
(说历史的女人——第1623期)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上面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那么你知道捉张辉瓒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吗?本文给大家讲述此战活捉张辉瓒的一位功臣,他除了参加这场著名的战斗外,还指挥了另外一场著名的战斗即黄洋界战斗,毛泽东同志也因此写了另一首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他就是朱良才将军,他不仅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且还很有文才,他还是著名的《朱德的扁担》一文的作者,他因功于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对于朱良才,毛泽东曾有四句评价,其中有一句是:拉屎不占茅坑。为何如此说?

(一)从朱绍时到朱良才
朱良才本名朱绍时,他之所以改名,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同那时候大多数闹革命的人出身贫寒不同,朱绍时于1900年9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汝城县离毛泽东的故乡湘潭不远,毛泽东早期进行的革命活动对朱绍时有相当的影响。1925年,朱绍时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放下教鞭,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自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开始,中国进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那时国共合作,同不少革命者(比如叶挺)一样,忧国忧民的朱绍时也加入了国民党,进行革命工作。但三年之后,“4·12”反革命政变发生,朱绍时便遭受了一次磨难。
当时朱绍时是汝城县农运的骨干,也是农民协会委员会的委员。政变发生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16军)抓捕入狱。农会在进行革命时,汝城县的一个恶霸何其郎曾遭到镇压而外逃;此时他又回乡反攻倒算,为报仇,他向反动派提出要杀掉朱绍时。
于是在一次提审时,16军的一名军官便对朱绍时说:“看你是国民党党员的面子,给你一次机会,只要你改悔,就放了你!”
朱绍时坚决拒绝,他厉声说:“我加入国民党是因为革命,如今国民党要反革命,我就不是国民党党员了!我要坚决打到反革命!”
本来朱绍时面临险境,他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数日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想加害他的何其郎先被抓了,罪名是倒卖军火。没有了此人的煽风点火,朱绍时也就罪不至死。
这天晚上,监狱看守突然过来悄悄告诉朱绍时:“兄弟,别怕,我知道你是个革命者。审问你的那个军官叫赵新生,他是地下共产党员。他那么凶狠地审问你是为了考验你。以后他们要是再审问你,你就一口咬定你不是朱绍时,就说是我表弟或族弟。没事,我给你作证。不过你得改个名字。
朱绍时非常感动。当得知监狱看守叫朱良成后,就决定改名叫朱良才。因为是朱良成救了他,所以他此后就永远叫朱良才了,永远成为对方的弟弟,感恩一生!
后来,朱绍时果然被释放,然后便以朱良才的身份再次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并于1927年年底果断加入了共产党。
(二)黄洋界上发神威
1928年初,朱良才参加了湖南农民暴动。此时的朱良才有了一个机遇。湖南暴动有个序幕,即宜章暴动,是朱德领导的。朱良才在宜章暴动中表现突出,就被汝城县委书记何日升(朱良才的入党介绍人)派去同朱德直接联系,商议组织汝城起义之事。朱良才因此结识了朱德。朱德对他的才华很赏识,因此就让他当了自己的秘书。
不久朱良才在耒阳随朱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那年4月,他又随同朱德上了井冈山。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有两位秘书,另一位是毛泽东的秘书,即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赫赫有名的谭政。在红军中,朱良才可谓一位资历最老的秘书了。
此后的朱良才便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辉煌时期。
1928年8月,红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广西东部。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撤走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偷袭式围攻。
8月30日,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黄洋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此时,留守井冈山的是红四军第31团一部和第32团,他们拼命抗敌,坚决不让黄洋界失手。战士们在赤卫队和老百姓的支援下,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
此战,朱良才率领一连奉命坚守黄洋界,立下奇功。战士们又是搬石头、挖陷阱、插竹签,又是堆擂木、做松炮,他们顽强抗敌,打得敌人屁滚尿流。最终我军以少胜多,击退了敌人几个团的进攻,守住了红四军的主要军事基地,史称黄洋界保卫战。
战后,毛泽东同志极为兴奋,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的传世名篇。其中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等成为后来激励红军斗志的名言佳句。
(二)朱德把张辉瓒的白马奖给了朱良才
两年之后,朱良才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中,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当时国民党军的前线总指挥便是时任第十八师师长的张辉瓒。
张辉瓒,号石侯,早年也是个革命者,曾投身湘军,毕业于保定军事学校,后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他曾参加过反袁世凯斗争,参加过北伐战争。但大革命失败后,此人走向反动。1928年3月,他到江西任南昌卫戍司令,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1000余人,被成为“张屠夫”,民愤极大。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和朱德直接全面领导的,红军对这次战斗充满信心,当然也投入了很大兵力,其中包括以粟裕为师长的第64师(属第十二军)等,此时朱良才任红三军第9师政委
这次战斗打得非常精彩。为了侦查敌情,粟裕还亲自乔装打扮成国民党军的一个连副,带着两个侦察兵去收集情报。12月29日,敌第十八师两个旅孤军深入龙冈。
当粟裕得知张辉瓒18师的动向后,便马上向毛泽东、朱德汇报。随后朱德派红12军的一支部队佯攻敌18师,边打边退,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此时林彪、彭德怀、黄攻略等人,各率本部人马正枕戈待敌……
经过一天的激战,在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的合围之下,张辉瓒18师终于被击溃。
当时朱良才任政委、徐彦刚任师长的红9师的任务是,配合主攻部队,以最快的速度迂回到敌军的背后发动攻击,对敌人形成铁钳夹击之势。朱良才和徐彦刚率军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敌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经过数小时激战,张辉瓒终于大败溃逃。
红9师直捣张辉瓒指挥部。朱良才带领战士到达指挥部时,张辉瓒已经狼狈逃窜,他们活捉了指挥部其他人员。当他要走时,发现了地面上一个铁家伙,上面还有一根长铁杆。原来是敌人丢下的无线电台。朱良才把它收缴后成了红军的第一台现代化通讯设备。当他把电台交给朱德时,朱老总激动地说:“这可是了不得的好东西啊!哈哈,我们红军也有电台喽!”
此战,朱良才部除缴获一部电台外,还俘虏了电台班人员,缴获了国民党军电台密电码本,这些为红军破译国民党军的情报,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他们还缴获了敌人2000余枝枪、1门大炮等。事后,为了奖励朱良才,朱德司令还把缴获的张辉瓒的坐骑,一匹高大的白马奖给了他。从此,这匹白马就像唐僧的白龙马一样出了大力,跟随朱良才参与了许多战斗,还陪伴他经历了25000里长征。
当然朱良才只是活捉张辉瓒这次战斗的主要功臣之一。最终张辉瓒逃到万功山的一片茶林里,被12军34师100团团长寻淮洲和部下活捉。
此战收获颇丰,毛泽东得知后大喜,再次诗兴大发,写出了“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和“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经典诗句。至此红军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三)朱良才成了一个“叫花子”
1932年7月,朱良才升任红5军团第15军政治委员。后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与军长陈伯均率部击溃了国民党军第59师前卫部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其大部歼灭,1933年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二等红星奖章。之后他又参与了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朱良才任红五军团第34师政治部主任,踏入漫漫长征路。刚开始,他率领后卫师担负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掩护任务。一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仍然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给战士们极大的鼓舞。
长征途中,朱良才又担任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委员等职,经常亲自组织医疗队进行抢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长征胜利后,朱良才并没有在延安休整,而是又随西路军渡过黄河进行艰苦卓绝的西征。
后来西路军惨遭失败,红军损失很大,只有少数人拼死突围成功,其中就包括朱良才。
1937年1月底,西路军在倪家营子被敌人重兵包围,战士们血战40余天,最终寡不敌众,遭到溃败,只有少数人冲出重围。在祁连山,朱良才与敌人周旋中,身上多处负伤,特别是右臂伤势非常重。他又同其他战士失散了,最后孤身一人,以惊人的毅力,经过36天的长途跋涉,冲破重重阻挡,甚至化妆成乞丐,一路潜行,终于回到陕北。
他回来时,是战友陈仿仁第一个先发现他的。当时他身穿一件脏兮兮的破棉袄,手里还拿着一个讨饭的破碗,一脸胡子拉碴的,真像一个叫花子。大家认出他时,不禁都泪流满面……
不过朱良才还是很幸运的,他成为西路军两万多人中幸存的两千多人中的一个,并且他回来后还收获了爱情。对方是四川姑娘李开芬,她也参加了红军的西征,曾任西路红军妇女先锋团秘书,兼保卫营总支书记。李开芬能从西路军的惨败中突围出来也不是一般的厉害。朱良才对之由衷地佩服,两人惺惺相惜,结为革命伴侣。
在抗日战争中,朱良才曾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在他的艰苦的努力下,营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原西路军失散人员。后又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政治委员,率部在前线抗敌;之后又协助聂荣臻司令员工作。
(四)文采卓著的朱良才
在抗战后期,由于朱良才受伤严重,他主要从事政治教育工作,他及时发现并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事迹,并加以宣传,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这期间,他还培养了邓拓等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
抗战胜利后,朱良才又协助聂荣臻组建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并任副校长和副政委;之后又协助叶剑英组建华北军政大学,为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朱良才不仅军功赫赫,而且还很有文采,他后来还写了著名的《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这座山,它革命》等文章,这些都成了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还被收入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原》中,这两篇文章还连续多年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五)毛泽东酷评:拉屎不占茅坑
首先要指出的是,“拉屎不占茅坑”并非贬义。
文武全才的朱良才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多次高度评价,概括起来有四句,分别是“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军之良才”,第四句便是:“拉屎不占茅坑”。
1955年,中南海授衔时,朱良才被授上将军衔。他当得此殊荣。然而遗憾的是,仅仅三年之后,这个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将军,在担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期间,提出了辞职。中央和军委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朱良才成了第一位辞职的上将。
那么此时才58岁的朱良才为何执意辞职呢?
这其中原因很多。首先是朱良才将军是位非常低调的人,在进行正式授衔之前,他对自己将要成为上将是不愿接受的。他认为自己并非是一位“名将”,因为自己都是任政委一职,并非直接指挥战斗的,所以,没有资格当上将。他也曾对妻子李开芬这样说过。不过他说了不算,他最终还是被授上将。
朱良才即便当了上将仍然很低调,当组织上给将军们发生活用品时,他都是最后一个领,而且要领最便宜的。他把这个当成一个硬性规定,他的秘书去领东西时永远排在队伍的最后面。他生活极其简朴,堂堂一开国上将,家里的沙发一直用了40年,破了很多洞,都不换新的。别人劝他换新的,他总是说:“一套沙发不值钱,值钱的是革命军人艰苦朴素的作风!”
有一次,朱良才家里的围墙倒了,军区准备把他的围墙建起后再加高点,他不肯,说加高了会影响邻居家的采光;军区的同志又说是为了安全考虑,朱良才又俩眼一瞪说:“我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我问心无愧,不可能有人来害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朱良才的做法令人肯定。
不过最终令朱良才辞职的原因,说来令人唏嘘。他在担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期间,常常头痛,疼得太厉害,实在受不了时,就吞两片止痛药暂缓一下。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原因是,朱良才在长期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负伤过多过重留下的后遗症。他曾在战斗中3次负重伤,还造成右臂终身残疾。后来从事政治宣传工作,他仍是长期奋不顾身地工作,积劳成疾,使身体落下很多“疑难杂症”,在当时医疗条件下,都难以治愈。
不过在那时,也有不少开国元勋都是这样,在战争中留下许多病根。对于朱良才来说,他本可一边治病一边工作的,但他为了不影响军队工作,为了给年轻有为的后生提供机会,便毅然提出辞职。上级组织对他的大度十分肯定。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对于朱良才的“让贤”,给予高度评价。毛主席曾如此风趣地说朱良才将军:“别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是拉屎不占茅坑。”

后来毛主席又在其他场合称赞朱良才,“这样的好同志,不在军队履职,他也是人民的将军!”
辞去军职之后的朱良才当然没有去享清福,他还年轻,后来他成了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不管他任什么职位,他和家人的生活都一直很低调。比如他的妻子李开芬上班从来不坐专车,要么挤公交,要么骑自行车。
退出领导岗位后,朱良才仍继续学习,并进行写作,在文化教育上,仍像他笔下的“一根灯芯”一样,为革命发出他的一丝光亮。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9岁。这跟“灯芯”灭了,但他留下的一线光亮将照亮世间很久……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04:23 , Processed in 0.00825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