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在当代有何讲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05:48: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在当代有何讲究?                                                         2021-06-21 15:47                    
                          在古时候有很多俗语,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社会运作规律,人情往来总结的大智慧,而这些大智慧很多都在《易经》中有所体现,这也是千百年来《易经》能够成为古典智慧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俗语是通俗而又广为流传的语句,不但简洁,而且形象生动。年长的人毕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
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俗语讲丧葬,而丧葬礼仪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来传承、传承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

古时候,人们都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人死后都埋在地下,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也会出现火葬,水葬等。但在一些农村仍然坚持土葬,并且还立坟头供后人祭拜,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厚葬其实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孝道。
易经:“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
坟头塌消子孙稀
这个句子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坟头塌陷了,那么埋葬在这里的人和后代都会被认为是稀少的,结果是坟头塌陷了,没有人去管。
我们应该知道,古代人十分重视祖坟,每到某个时候,他们都会来自家扫墓,有的还拿着铲子,每年都在坟头上添上新土。
古时的人们贫富悬殊,有些贵族可能会把他们的祖坟建得很好,并会定期派人来修缮,但平民们并没有这些资本。

只有在山上才能建坟墓,因为那里有更多的蛇和鼠蚁,再加上没有钱建造,所以坟墓很可能会被这些动物挖走。
所以人要时时刻刻为先祖整理墓葬,确保墓葬的完好性,若是死者后人少也不经常回来那自然就不会有人给他上坟。
坟上无草绝家资
久而久之,这座坟墓就会慢慢消失,所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位老人把坟头上的草比作财产,如果坟头上没有草,那就说明这人的后人家里没有钱。
事实上,坟上长草是好事情,坟的意思是坟墓,是指墓穴上封土变成小山。大家都知道,坟是由土堆起来的,假如遇到下大雨的天气,这些土很容易被冲走,但如果上面长了草,就不必担心了。

草根的作用是固定土壤,如果坟头的草多了,就不必担心土壤会被冲走。此外,草木也代表生命,如果在墓穴附近种植草木,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古时候,草的谐音是财,所以人们很忌讳坟头无草的事,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坟地里的草是和土的性质有关的,如果土的质量好即使没有人打理也能长草,如果土的质量不好,即使你再怎么打理也不可能长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人工坟头草,这种草很难灭绝,只需种植而不需养护。

依我看,有些俗语讲得有道理,甚至可以让很多年轻人少走弯路。但有一些俗语其实是废话,我们要正确面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俗语,不要盲目相信。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易经》粗浅的认知罢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涵养福报的古籍!若觉人生有很多困惑,就该读一读。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手捧易经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人走一世,真该好好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会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易经》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它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妙。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把《易经》看成是一本卜卦算命的书,更有人将它看作是封建迷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易经》中将不同的人生阶段怎样为人处世讲解的非常透彻,堪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大到宇宙,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法则全都在《易经》这本书中。孔子在晚年独钻《易经》,还曾发出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全都是以《易经》中的卦象作为自己的立道之本。
国学大师曾说过:"《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易经》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研究起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选对一次,离成功就会更进一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20:42 , Processed in 0.0073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