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4-5-6 14:02 编辑
“三军”的由来
“三军”,现在泛指陆军、海军、空军三个独立的军种。但是,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早就有“三军”的称谓了。 “三军”在中国比较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在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京剧里,常常听见这样的台词“三军将士听令”,但是这里的“三军”并不是指现在的陆海空三军。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天下,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当时,军队以“军”为最大的编制单位,军的人数多少不等,有的几千人,有的上万人。比如齐国,以五人为伍,十伍为小戎,四小戎为卒,十卒为旅,伍旅为军,一军有一万人。军的多少,各个诸侯国也不相同,主要根据国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和经济实力的强弱,以及争霸的需要而确定。比较小的国家一般只设一军或者两军。设两军的称为上军和下军。比较大的国家如晋国、齐国等除设上军和下军之外,还设有中军。当时的楚国也是一个大国,但是,它设的是左军、右军和中军,而不是其它国家的上军、下军和中军。尽管如此,都统称为“三军”。这就是“三军”最早的由来。 到了战国时的秦国,对“三军”的组成又与其它诸侯国不同。《商军书·兵守》称:“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三军”的任务也有明确分工:壮男作战,壮女治守备,老弱负责收集供应粮草等后勤保障工作,以悉力御敌。这是“商鞅变法”对军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卫的需要,对军队做了较大的改革,突破了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的界限。汉朝以后的历代王朝,军队的建制越来越复杂,但是“三军”的称谓一直为历代用来泛指整个军队。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诗词《七律·长征》中的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也是指的整个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