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深藏心底的泪滴,对待两个儿子的爱,让周恩来心疼不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08:32: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深藏心底的泪滴,对待两个儿子的爱,让周恩来心疼不已                                                         2021-06-29 22:44                    
                          

毛泽东一直把自己视为普通人来对待,在生活上从来没有特殊的要求,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每天吃的饭也都很普通,生活用品也都使用很长时间,大多都是旧物。毛泽东不仅自己十分自律,对待子女也从来不溺爱,对子女的品行修为要求也十分严格。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毛泽东十分用心,更是以身作则。他要求子女要像普通人一样,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工作学习要向上比,但生活要向下比。从毛泽东的睡衣便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以身作则发扬艰苦朴素精神的。这身睡衣毛泽东穿了20多年,破了补一补,开线了缝一缝,工作人员好几次要求做件新的,但都被毛泽东拒绝了。最后,就这样缝缝补补,这件睡衣一共留下了73个补丁。

在革命初期阶段,由于斗争形势紧迫,毛泽东常年在外奔波,对妻儿子女的照顾甚少,而年幼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更是很少见到父亲。在革命形势好转之后,毛岸英和毛安青先后回到毛泽东身边,但毛泽东并没有溺爱两兄弟,反而对两兄弟要求甚严,甚至多次拒见毛岸青,不免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其中却深藏如山的父爱。

悲惨的童年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举办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1922年10月24日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23日生下次子毛岸青。兄弟二人相差仅一岁,但两人性格却有很大不同,毛岸英更加勇敢果敢,性格坚毅,毛岸青更加聪慧伶俐。

婚后的毛泽东更忙了,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上海,留下刚刚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杨开慧独自在家。就在毛安青快要出生的时候,毛泽东正好前往长沙参加会议,便抽空回家看了一下。

毛安青刚刚满月的时候,毛泽东便又离开长沙,前往广州。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也是毛泽东奔波最忙碌的时候,两个孩子在幼年时很少能够见到父亲,特别是毛安青。不过,还好有母亲杨开慧的陪伴,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杨开慧便教兄弟二人学习识字和做人的道理,兄弟二人生活得到也很快乐。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安青

1927年,毛泽东再次与短暂相聚的兄弟二人分别,此时的兄弟二人已经四五岁了,开始记事了,而杨开慧也怀上了第三个孩子毛岸龙。但谁也没有想到,此一别竟长达20多年。同年7月秋收起义爆发。

1930年,毛岸青7岁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将杨开慧和毛岸英逮捕,关进了监狱。同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牺牲,此时兄弟三人只有8岁、7岁和3岁,母亲的牺牲,彻底改变了兄弟三人的生活,给兄弟三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父亲为了革命远走他乡,母亲为了革命也英勇牺牲,此时的兄弟三人无依无靠,还要随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后来,在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兄弟三人被转移到上海,由其叔叔毛泽民照顾。没过多久,毛岸龙便因病早逝,只留下了毛岸英与毛安青相依为命。

幼时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合照(从右往左)

祸不单行,1931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兄弟二人几经辗转寄养,后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浪生活。

兄弟二人时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能够活下去,兄弟二人当过童工,捡过垃圾,卖过报纸,推过板车。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但还是会遭到老板与地痞的欺负。

虽然兄弟二人无依无靠,但民族大义却从小便刻在了骨子里。一天,天色阴霾,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正在卖报纸的毛安青,看到了报纸上国民党的反动消息,便愤恨地在墙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几个字。

这一幕刚好被几个巡逻的军警特务看到,特务们跑过去一脚便把毛安青踹倒在地,几个特务围着毛安青一顿拳打脚踢,嘴里还不停的骂着。毛安青躺在泥地里,就是不肯求饶。一个刚刚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经受住这样的殴打,毛安青的头上、身上不知道被踢了多少脚,渐渐地失去了意识,嘴巴和鼻子也不停的流着血。

毛岸英与毛安青

危急时刻,毛岸英找到了弟弟,将弟弟背了回去,经过悉心照顾,毛安青捡回一条命,因中枢神经受损,从此留下了脑病,时常头痛难忍。

久别重逢

在失去兄弟二人的下落之后,上海地下党组织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终于在1936年将兄弟二人找到,并趁机安排兄弟二人前往苏联生活学习。得知两个儿子被转移到苏联,毛泽东一直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每次收到两个儿子的来信,毛泽东都十分激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便会给儿子们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也会在信中循循善诱安慰、教导两个儿子。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兄弟二人的信中讲: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很好,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学习自然科学……别人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容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毛岸英和毛安青两兄弟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导,在苏联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成绩十分优秀。兄弟二人还主动报名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贡献。上天对兄弟二人的考验并没有难倒他们,反而激发出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学成回国。当毛泽东得知毛岸英要回国的消息后,异常高兴。因为长期高负荷工作,毛泽东的身体也支撑不住了,经常手脚冰凉、夜不能寐。但他拖着病体也要去机场接自己的儿子,他太想在第一时间见到自己的儿子了。毛泽东拉着儿子的双手,相顾无言,两人的眼睛都已被泪水湿润。作为一个父亲,见到阔别近20之久的儿子,没有语言能够完全表达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毛泽东与毛岸英

这么多年,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一直藏在毛泽东的心中,但毛泽东并没有降低对儿子们的要求。一回到延安,毛泽东便让毛岸英脱下苏式制服和皮鞋,并从自己的棉衣中挑出一身最好的让毛岸英换上,但这身衣服依然很旧。

这么多年未见,父子二人有太多的话要说,毛岸英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和经历全部向父亲倾诉着。但父子两人在一起一共只吃了两天的饭,毛泽东便让毛岸英搬到机关宿舍去住,并和同志们一起到食堂吃饭。没过几日,毛岸英来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道:“你吃什么灶?”毛岸英也十分坦诚的回答:“中灶。”毛泽东听后,原本平静的面色立刻露出不悦之情,生气地责备道:“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吃大灶。”

毛岸英从小颠沛流离,饥一顿饱一顿,小时候便落下了肠胃病,毛泽东对此也是知情的,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对儿子降低要求的理由,自己的儿子不仅不能搞特殊,还要比普通人更普通。尽管吃中灶是机关领导安排的,但毛岸英并没有解释,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随后,毛泽东又开始教育儿子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向同志们虚心学习,更要向延安军民学习朴实的作风。转眼就到了春天,毛泽东便安排毛岸英去当了农民,拜延安劳动模范吴满有为老师,学习如何种地,更要学习农民身上的朴实精神。

毛岸英带着自己的行李、农具和一大袋小米,步行15里地来到了吴满有家中拜师学艺。毛泽东还要求毛岸英不能吃老乡家的口粮,所以这一袋小米,是毛岸英给自己带的口粮。毛岸英穿着带补丁的灰色衣裤,白天和吴满有一起劳动,晚上一起睡草铺的大通铺,一点架子也没有。

每个月毛岸英都会回延安一次,向毛泽东汇报学习心得,毛泽东看到儿子的双手起满了血泡,心疼地抚摸着,缓缓说道:

  “延安农民的双手都有厚厚的老茧,你手上的血泡,证明你还没有学好啊。什么时候,你手上也有了厚厚的老茧,就算是从这所农业大学毕业了。”

身边的同志都不理解,毛主席为什么对自己的儿子这样严厉?周恩来看到毛岸英的模样,也是十分心疼,便悄悄地说:

  “主席,对岸英的要求是不是太严苛了?”

毛泽东却笑着说道:

  “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转眼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毛岸英毅然奔赴到朝鲜战场上。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个月后,毛泽东得知噩耗,内心悲痛无比,泪水湿润着眼眶,但却强忍着不让别人看出他在哭泣,缓缓地说道:

  “打仗总是要有牺牲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是一件大事。”

可大家都明白,他心中的泪水流得比谁都要多,都要沉重。后来,有人建议将毛岸英的遗体接回国内安葬,但毛泽东却十分干脆的回答:

  “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牺牲在了朝鲜,他们都能够就地安葬,为什么我毛泽东的儿子要搞特殊?”

1990年,也就是毛泽东逝世14年之后,中央警卫局全面整理毛泽东同志遗物时,意外在一个衣柜最下边的一个小柜子里,发现了一些衣物。这些衣物叠放地很整齐,好像并不是毛主席的衣物。后来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辨认,才确认,这些衣物是毛岸英的。大家恍然大悟,也为这份父爱感动。

毛岸青比自己的哥哥晚回国一年,因为伤病,毛泽东对他的关爱更多,但对他的要求依然十分严格。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

  “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在上海街头流浪,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毛安青回国后,十分积极努力学习,不久便入了党,后来又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工作。直到1949年才回到北京,见到分别22年之久的父亲毛泽东。

毛岸青多才多艺,钢琴、小提琴都十分擅长,体育也不错。毛岸青回到北京之后,便进入中宣部马列著作编译室担任俄文翻译工作,期间共翻译了10多部马列经典书籍和理论书籍。从小便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毛岸青,本应拥有平静的生活,可事与愿违,他又一次迎来了沉重的打击。

1951年,因得知自己的哥哥牺牲的消息,悲痛过度,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北京医院。在母亲杨开慧牺牲之后,哥哥毛岸英就是自己生存下去的顶梁柱,在自己最苦最难的时候,一直陪伴自己的人,也是陪伴自己最多的亲人。毛岸英的牺牲,无疑是对毛安青心中信念上的重大打击。

毛泽东在得知毛安青病倒之后,十分担心,多次派身边的警卫员徐永福去医院了解病情。为了帮助毛岸青尽快恢复,毛泽东决定让毛岸青换个生活环境,便安排毛岸青前往苏联疗养,这一走又是8年。

1959年,毛岸青病情大幅好转,便回到国内,因为长期吃药治疗,体质很差,便到大连疗养。不成想,竟然在这里遇到自己的挚爱。一次,邵华前来看望在大连疗养的母亲张文秋,机缘巧合,碰上了毛岸青。两人以前便认识,再次见面互生好感。两人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感情日渐稳定。

毛泽东对邵华是很了解的,十分赞同毛岸青与邵华交往,还特地写来一信,表示同意。

  岸青我儿:
  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着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邵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和邵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好好谈一谈……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祝愉快!
  父亲

1960年五一前夕,毛岸青与邵华在南山宾馆举办了婚礼,结为一生相爱的革命伴侣。

拒绝见面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忙了,时常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四处奔走。在毛岸青养病的期间,毛泽东很少有时间去看望毛岸青,甚至毛岸青想要见他,毛泽东也都会拒绝。毛泽东明明十分关心毛岸青,为什么要拒绝见面呢?工作人员十分不解。

毛安青

后来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不敢看他,一看到安青,我就会想起他去世的母亲,还有他的哥哥,还有许多牺牲的人。想起岸青小小年纪吃过的苦、受的罪,这些都是我不愿想起的......”

毛泽东时常会因为思念亲人,默默地无声流泪,他不是不想见,而是不敢见。他怕自己见到儿子后,自己悲伤的情绪影响毛安青的病情,他要给毛岸青创造一个好的养病环境。

毛岸青一生都铭记父亲的教诲,生活简单朴素,以身作则,并把家风传承了下去,时常带儿子下基层体验生活,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他都会带着妻儿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缅怀父亲,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对自己的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7 05:54 , Processed in 0.0077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