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有百万兵力,为何打锦州时林帅却如此紧张? 2021-07-23 09:08
在近期央视正在热映的新剧《大决战》中,展现了辽沈战役时的国共两军交战的壮阔场面。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拥兵百万的东北我军统帅林总,在攻打锦州之前有过几次反复,甚至大军压境威逼锦州后,又因为敌人的增兵而想过返回长春,他的电报也引起了主席的勃然大怒。 ![]() 这似乎有点奇怪,众所周知东北我军兵力突破百万,而国民党军在整个东北也不过五十几万人,锦州更是只有10余万守敌。既然如此,这场仗似乎不难打,不管采取什么战术,东野似乎都一定能赢:这样以多打少的局面,林帅为何如此紧张,以至于几次想更改主攻目标呢? ![]() 一些对近代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总认为解放战争后期东北我军是以百万之众吊打五十余万东北国民党军,双方的兵力为2比1,其实这种说法不甚准确。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东北解放军和东北野战军之间的区别。东野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初期只有5个纵队,后续壮大到12个纵队的规模,另有若干独立师及炮纵、铁纵。这些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构成部分在攻打锦州前合计有70万人左右。 ![]() 那剩下的33万人呢?不是说东北我军在辽沈战役前已经达到103万规模了吗?话虽不假,但这是指整个东北区域的解放军部队实力,其中还包含地方部队、二线部队,这些部队的装备水平、兵员训练素质和作战能力,跟东野12个主力纵队有着极大的区别,也不能跟国民党军主力单换。这103万人的总数,被称为东北解放军。所以真正为林帅调动、用来打一场战略决战的核心主力部队,满打满算只有70万人。面对55万国民党军,整体优势不算特别大,如何能确保全歼敌人,确实需要费一番思量,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手拿把攥的局面。 ![]() 以上还只是纸上谈兵,再来看看具体形势。锦州守军是范汉杰所属部队10余万人,当时敌人有一个军(54军)布置在锦西,因此范汉杰在锦州的部队并没有一些资历中宣称的15万那么多。林帅率领东野主力由北满一路南下,意在歼灭锦州国民党军,而后再解放长春、沈阳等地,把五十多万东北国军全歼于东北境内,这便同时面临多个战场的分兵问题。 ![]() 围困长春、监视沈阳、塔山阻击,以及总攻锦州,东野能够一次性使用在锦州战场的兵力,远远没有七十万。根据真实史料记载,总攻锦州的东北我军部队只有25万人。如果按照冬野的炮兵实力和敌我兵力对比来分析的话,拿下锦州是迟早的事情,即使一时半会儿攻不下,也可以像围困长春那样打持久战,早晚困死敌人。 ![]() 但这里有一个时间概念,那就是敌人组成的东西对进兵团正在逼近锦州,我方攻打锦州是有时间限制的。尤其是塔山方向面临严重威胁,一旦不能尽快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并无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三十余万东野主力部队在沈阳、长春,因此南线作战的林帅大军,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林总在锦州之战前如此紧张的原因所在:多处分兵是强大的东北野战军面临的一个难题,林帅不能不谨慎。而如果作战失败撤离锦州,则又面临深一层的危机,大军的粮道被廖耀湘兵团截断,若撤退时大部队溃散,则又将出现46年民主联军撤离四平时的惨痛场面,东北战局有可能发生逆转。 ![]() 在老版的电影《大决战》里面,林帅的一句台词是: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这句话考验了林帅的谨慎性格,并不是他的决策不够果断,而恰恰是考虑得十分周到。他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需要精打细算。为帅者如果没有冷静的头脑和充分考虑全局的能力,则无法统率如此规模的东野大军。 ![]() 在三个城市当中,首先选择锦州来攻打,是事后被证明正确的决断,也是中央的决断;但是从具体军事角度来考虑,林帅最初的顺序作战计划,自北向南攻击也并无问题。归根到底,一切都是由战争结果来证明的。综上所述,尽管东北解放军在48年下半年确实已达百万人以上,对卫立煌集团占据优势,但辽沈战役时林帅的用兵还是颇为紧张,基本上达到了兵力调动的极限,在战前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涉险完成了塔山阻击战的4纵和11纵,才在历史上有如此高的评价,顶住了国民党海陆空三方面的援军冲击,确保了锦州方向的最终胜利。 ![]() 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