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哲理:人到中年,我们应该看透的3个生活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3:12: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生活哲理:人到中年,我们应该看透的3个生活真相                                    

            

        2021-07-30 09:23                    

                          

我是遇见小媛,一名热爱文字与读书的情感创作者,希望能带给你温暖,也欢迎你把自己的故事说给我听!

错过上篇文章的读者,可以点击蓝色标题继续阅读。

年少时懵懂无知,为了快速建立基础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世界爱憎分明,非黑即白。

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绝对,除了黑与白,还有一片灰色地带。

我们,仍有太多未知,随后又发现:眼见并不一定为实,我们,还要学会分辨。

于是,我们试图寻找更多人生的真相,去适应变幻无常的生活。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被世人广为流传至今,可见除去少年与老年不说,圣贤与普通人所追求的人到中年,终究都是活得明白、看得通透。

1、掌握“选择权”方能掌握人生
  

居里夫人曾说:“17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是30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

从有到无,还是从无到有,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容貌如此,生活亦如此。

婚姻不幸福,互相伤害,最后变成彼此最讨厌的人,你会选择继续还是相互成全,成就更好的自己?

工作选错行,任你怎么坚持努力,还是做不好,你是选择继续,还是看看有没有其它发展,发现更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选择错了。

改变与不变,是自己选的,“漂亮”与“不漂亮”,是自己选的,日子怎么过,也是自己选的,一切的幸与不幸,都是从“选择”开始的。

很多人因为出身、教育及环境等多方客观因素的影响,年少时一直郁郁不得志,便一味怨天尤人,却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到了中年也就自然而然选择将就、凑合,接着怨恨、愤怒、郁郁寡欢,一生都过不好。

要知道,当你放弃选择的时候,“选择”也会慢慢放弃你。

也有许多人即使起点并不好,但是积极面对,通过改变有了更好的选择,完成自我救赎。

凡事都不是必然,关键在于怎样选择和怎样拥有更多选择权。

“都这么大了”、“已经挺好了”、“差不多行了”……

我想你一定听过诸如此类的话,无关痛痒的客套话谁都会说,可生活的酸甜苦辣却要自己尝。

要我说,人生苦短弹指一挥间,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理所当然”里。

那么如何开启后半生,该从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

2、放下伤痛,因为苦难只是在教我们如何前行
  

仓央嘉措说:“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正如诗中所说,人生在世,世事真的很难两全,也并不能尽如人意。

不如意是生活的常态,更是生活设置的考验,它把困境摆在你面前,看你如何表现,但结局自然会不同。这就是人生,它从来都不会直言。

你还记得摔倒后的疼具体有多疼吗?你大概只能说一句“挺疼的”,便从此学会了小心谨慎。

你还记得受了伤的日子有多难以度过吗?你大概也只能说一句“挺难的”,便从此懂得了爱与被爱。

生活就是这样,当它要给你一颗“糖”时,它必将先让你尝尝苦的味道,开始尝到的越苦,你得到的“糖”似乎就越甜。

不要总是纠结在苦的味道里无法释怀,心若得不到解脱,只能负重前行,而当你负重前行时,始终无法治愈的你,就再也尝不到“糖”了。

放下伤痛,接受生活赋予的苦难,因为那其中一定还藏着其它的秘密。

放下,并不代表遗忘,这是态度问题,放下,也不代表原谅,这是原则问题,放下只是对痛苦情绪的放逐,让你继续勇敢前行。

其实许多事,在你放下的那一刻,已经悄悄有了改变。

3、你我皆不同,合群真的没那么重要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丰子恺的这段话给我们描绘了多么洒脱淡然的人生,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人到中年,尝过了把酒言欢,听过了海誓山盟,也见过了尔虞我诈,如何在尘世的淤泥中成就不染的自己?尊重别人,接受自己。

经常会在聚会上看到这样的人,尽量躲在角落,偶尔不自在的应酬,虽然满脸笑容却无处不透漏着身心疲惫,和周遭的一切相比,都显得那样突兀。

并不是他们虚伪,而是这类人平时基本都很宅,但经常被朋友或家人劝导,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是不是要更“合群”一点,于是被迫营业。

但往往这样的社交,自己和别人都会感觉到不舒服。

还记得你无奈之下去参加的那些聚会吗?除了酒肉穿肠过还留下了什么?还记得那些伤春悲秋的日子里不走心的“好言相劝”吗?除了让你更加迷茫困惑,还有什么别的帮助吗?

“合群”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不是一路人,很难结伴同行走的长远。

人与人之间,本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成长的方式也并不相同,有的人是通过社交获得的,而有的人是自己独处时悟出来的。

如果你喜欢社交那就去,如果不喜欢,就好好享受独处时光。

不要因为喜欢独处而责怪自己,这世上千千万万有才情的人,都是在那些独处的时光里慢慢打磨自己,最后闪闪发光。

更不要听信他人的“道理”,强迫自己选择不合适的生活方式,长久的不舒服不自在,会让你产生更多不良情绪去逃避这些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社交与独处,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并无对错。我们不该鼓吹其中任何一种,我的建议是:适度社交,得当自处。

解开世俗的枷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用最舒服的方式过最想过的生活,如此,甚好。

话题:你觉得生活的真相还有哪些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和转发。关注我,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16:13 , Processed in 0.0089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