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我军缴获了一门步兵炮,日军高层厚着脸皮写信求归还 2021-08-10 08:14
曾有一名在我国战场负伤的侵华日军,在回到日本后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区分攻击你们的部队是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是共产党的八路军? 这位鬼子兵回答道:这非常容易,中央军的人打完仗就走了,八路军每次都会把我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浑身的装备搜的一干二净全部带走。 从这段采访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军队伍有多么艰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将“缴获”敌人的物资当做我军物资补充的最大来源。那首传唱度极广的《游击队之歌》中也有这样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方面反映了我军部队顽强乐观的战斗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队伍当时的物资补充有多么困难。 林彪在研究日军的狙击枪 以我军四方面军改编的129师为例,当时全师9300多人共有各类枪支4700多支,子弹5万发出头,平均下来每支枪能分到11发子弹。轻重机枪共有122挺,子弹同样5万发出头,平均每挺机枪能分到子弹400发出头。至于迫击炮这样的“重武器”,其数量一直是个位数,炮弹数量在60发左右。 也就是说,当时的我军队伍,平均每2个人能分到1支枪,每人能分到5发子弹。一把枪两个人来打显然是不现实的,没有枪的人,就只好用大刀和自制的梭镖来战斗。这样寒酸的“家底”,一场仗打完基本上也就干净了,因此可以说,每一场战斗对于我军而言像是生死之战,如果没能缴获到足够的物资装备和弹药,队伍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1942年4月,我军在太行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日军一门92式步兵炮,这种炮全重只有200多公斤,就算没有运输工具,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拆开靠人背。但就是这样一门相当“小巧玲珑”的炮,却让整个太行山区的日本兵都感到恐慌,逼得日军长官给我军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刘昌毅写信,并表示愿意用一定数目的枪支弹药做交换。 92式步兵炮 为什么一门炮丢失,就能让日军如此恐慌?虽说丢失军用物资确实是一项重罪,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战斗中出现武器损毁,丢失,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常规的武器消耗。这门92式步兵炮的丢失,虽然不容易糊弄过去,但也不至于让日军主动给他们的“死敌”八路军写信,主动提出用枪支弹药做交换。 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蓄谋已久的日军为这场战争做了很多年的准备,首批进入我国的侵华日军,无论是装备补给还是单兵素质,都远胜于当时我国的任何一支部队,以至于在抗战初期,一个1100人规模的鬼子大队,就可以在我国横行霸道,如果是遭遇战,当时的我国没有哪只部队能有把握将其完全吃掉。 1937年9月25日,当时的我军115师师长林彪亲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以4个团共12000多人的绝对优势兵力,伏击日军寇坂垣第5师团21旅团的一个大队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共900多人,最后加上日军的增援部队在内,消灭了日军1000多人。 抗战时期的彭德怀 而在这场战斗开始前,林彪事先做了很多功课,精心挑选了伏击点,还对各个部队之间的配合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并充分发挥了我军擅长山地战的优点。但即便如此,平型关大捷我军依然付出了600多人的伤亡,且有5名团级干部负伤。抛开敌人队伍里的后勤人员,双方的阵亡比接近1比1,但即便如此,当时几乎所有人包括国民党在内,都认为这是一场大胜,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日本兵太难打了! 这还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的伏击战,1940年10月30日,我军在百团大战第3阶段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关家垴战斗,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老总的督战下,我军集合了3个旅加2个团共12000多人,对占据有利地形和防御工事,事先有准备的日军冈崎支队共500多人发起攻击。 这场战斗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共进行了2个昼夜,我军共伤亡了2000多人,其中近600人牺牲,而日军仅被击毙282人,而就算未被击毙的敌人全部负伤,双方的伤亡比也超过4比1,可见抗战初期的我军有多么艰难,此时的我军也意识到,与日军在正面进行决战并获胜是行不通的。 埋伏的八路军 那么为何全面抗战已打了3年,彭老总还要用这种方式与敌人正面作战,而不发挥我军的特长:游击战。彭老总作为我军副总司令,他看待战斗的眼光,是从全局着眼,而不是只看一场战斗的得失,关家垴战斗同样如此,其战斗的结果同样的为全局服务的。 简而言之,当时的日军频繁扫荡我军根据地,往往几十个人就敢在我军根据地横冲直撞,给我军根据地造成极大的威胁。那么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呢?譬如几十上百人的日军队伍被我军消灭,那么日军想要“扫荡”,就必须派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队伍才能确保背会被我军吃掉,这才是关家垴战斗的战略目的。 试想一下,倘若关家垴战斗以我军全歼日军冈崎支队的结果结束,那么自此开始日军想要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就必须派出超出冈崎支队的战斗单位来执行这一任务。而日军的兵力是有限的,在单位兵力增加的同时,单位数量也就相应减少,如此一来我军的活动范围就会变大。只是关家垴战斗未能完成这个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军的一个中队就敢在我军根据地里“扫荡”。 日军 随着我军不断开展抗日根据地,日军方面也做出部署,调集重兵包围我军根据地,并不断缩小包围圈,试图将我军彻底消灭。然而日军可能不知道,早在我军刚刚成立时,就是靠打反“围剿”起家的,对于日军这种战法简直太熟悉了。 无论日军做出怎样的部署,调集了多少兵力,最终的结果都会变成日军大部队跟着我军小部队在山里绕圈子,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全部失灵,且因补给线拉长,每天都要面对巨量的后勤消耗,却根本找不到我军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与我军打决战的机会,以至于到最后总是不断死人,丢装备,然后灰溜溜的离开根据地。 这么进行几次后,日军高层也发现问题了,就不再想着找到八路军主力,而是以县城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一个村一个村的建炮楼,时不时派出队伍出来扫荡,跟我军慢慢耗,而这恰恰中了我军的下怀,因为早在抗战初期,毛主席就曾写过那篇极为经典的《论持久战》,而日军的表现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那样,无法应对战争的巨量消耗,开始收缩防御,以巩固占领区的利益。 日军炮楼 到了此时,我国的抗日环境变成了日军占领大城市和县城,国军占领县城及城镇,我军在农村发展根据地。而日军的实际控制范围,基本是围绕着公路和铁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日军实际上也不愿派兵去占领,因为这几乎相当于是去“送人头”。且随着大批的日本兵被分派到各个据点,炮楼,日军的兵力被再次分散,此举又引发了一个连我军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日军开始被腐蚀,战斗力越发下降。 一方面是因为首批进入我国的侵华日军被消耗得差不多,新来的大多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日本国内的民众,生意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经过简单的入伍训练后,就直接编入部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远不如首批进入我国的侵华日军。 另一方面,由于非分派到各个据点,炮楼里当“治安队”,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从日本军官变成了汉奸,伪军。这些“二鬼子”们为了讨好“太君”,天天带着“太君”下馆子,逛窑子,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战斗力,变得贪图享受,在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上向这些“二鬼子”们靠拢,整天龟缩在碉堡里,军饷发了就去吃喝嫖赌。 我军缴获的电话线 由于当时我军缺乏重武器,对于躲在炮楼里的日军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也就是为何我军缴获了日军一门92式步兵炮,日军高层厚着脸皮写信,主动提出愿意用枪支弹药来换,因为有了这门炮,那些躲在炮楼里的鬼子就再也睡不着了。 此外,我军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不过日军,但从未停止过对日军的骚扰:今天拆一段铁轨,明天剪一截电话线,时不时拿着大喇叭对着碉楼喊话,日军要是追出来,我们就躲进山里放冷枪,既不跟你打,也不让你消停,可想而知日军有多么崩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打响后,日军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这些躲在炮楼里的日军看不到希望,龟缩在炮楼里不愿出来,因为谁也不知道炮楼周围哪里埋了地雷,村口卖枣的老乡会不会突然捅自己一刀,看不见一个敌人,又好像哪里都是敌人,这仗还怎么打? 穿着日军装备的我军战士 日军战斗力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军的战斗力却不断上升,且随着缴获补充,在装备上也向日军靠拢。日军为了应对武器装备的消耗,不得不将缴获的国军装备补充到队伍里,以至于有时会出现一些“诡异”的场景:我军拿着日式的三八大盖,日军拿着中正式步枪…… 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抗战初期,我军队伍面临着怎样的绝望,而这些抗战先烈们又是凭着怎样顽强的意志力,在那些艰难战斗中坚持到“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历经挫折却依然心怀希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