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居易很平淡的一首诗,情感极“冷漠”,短短28字却流传1000余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04:52: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白居易很平淡的一首诗,情感极“冷漠”,短短28字却流传1000余年                                                         2021-08-21 11:30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大江大河是古人的作品中非常常见的意象,在无数次的描绘和勾勒中,它们在文学中的形象,以及各种形象所代表的情感都不相同。
有许多常见的场景,早已经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写过,从经典变成了平庸。
但是也有一些伟大的诗人,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平凡。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些都是流传千年的名句,是“天地有大美”的体现,也离不开诗人善于观察生活,能够用高出生活的形式将自己见到的美景表达出来的能力。

【临其诗境】
今天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用功,努力,寒窗苦读,最终如愿以偿,科举及第,仕途顺畅。
不同于普罗大众,白居易的仕途存在着一个不寻常的转折点,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他心灵的转折。一般人做了官,往往就忘记了自己读书时候的初心,深深地陷入了名利场中,再也不能回头。白居易做官,却是为自己找到了救赎,他从来没有忘却初心,一心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让皇帝第一时间了解域中百姓的生存情况。于是他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真实生活的诗,这也是他在这个阶段,诗歌创作上面临的问题,真实的事情是不美的。
白居易晚年,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此时的他,大风大浪经历过,所有的繁华和悲辛也都在心中。正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心,他却渐渐的平静下来,仿佛万事不关心一样,沉浸于关于“美”的创作当中。
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看破红尘”。

【经典原文】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条分缕析】
这首诗是一首纯粹写景的作品,这在历代的作品中,尤其是白居易的作品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因为人们写作诗歌,往往是有感而发,写景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
对于经历过官场起伏的白居易来说,大起大落的情绪可能是个很难得的东西了,看到美景,心中便只有美景,只是简简单单的记录,不再有其他。
先来看第一句,这一句的14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极为稀有的镜头,是傍晚江面的一个特写。一道残阳铺在了水中,江面一半是沉静的碧绿色,一半却是被夕阳染成的红色。语言平易近人,画面却也极为的动人。
“瑟瑟”在古代,是碧绿色珍宝的意思,这里拿出来作比喻,与斜阳染红的另一半江水形成对比。珍宝对斜阳,可谓针尖麦芒,激烈至极。
第二句的语言风格承袭第一句,其景色的瑰丽也不输第一句。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呀,露珠像珍珠,月亮像一把弯弓。
露珠在地,明月在天,两个意象放在一起,本身就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它们两个又都是那样的珍贵和美好,露珠在太阳露面之后就会渐渐的消散,月亮在过了每月的上旬之后,也就不复弯弓这样美好的体态了。
此时此刻,露珠和月亮都是最美的状态,露水中有月亮的影子,月亮的光洒下来,也映在露水身上,天上地下遥遥呼应,烘托着美好的夜晚气氛。

  九月初三夜,一个平凡的夜晚何以被世人记挂了一千余年?
我想,大自然本身的美是一部分,更为关键的,还是彼时彼刻在旁边静眼观看着的人。诗中最为宝贵的可能并不是夜的美好,而是白居易的思想,是他对美的感知,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笔太过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3:53 , Processed in 0.00833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