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埔四期林学弟写信劝降,中将司令只读不回,结果被俘进了功德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07:24: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埔四期林学弟写信劝降,中将司令只读不回,结果被俘进了功德林                                                         2021-09-08 00:32                    
                          1959年,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有十人进入了第一批特赦名单,这十人中有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和宋希濂、曽扩情、周振强,黄埔三期的王耀武,黄埔五期的郑庭笈、邱行湘,黄埔七期的杨伯涛,保定陆军军官大学第七期的陈长捷。
因为第一批特赦的大多数都是军校出来的高级将官,周养浩和徐远举这种不太受待见的大特务还说了不少怪话。
不管说不说坏话,徐远举和周养浩都知道自己是军统特务出身,抗战中出力不多,不在首批特赦名单中并不奇怪——他们在渣滓洞白公馆做了那么多坏事,逮住当场枪毙,也一点都不冤。

抛开徐远举周养浩不提,细心的读者诸君可能已经发现了:第一批走出功德林的是十个人,你怎么只列了九个?
笔者当然不会疏忽到漏掉一人,而是要把他当做本文的主角,在锦州战役中被俘的中将兵团司令卢浚泉,在功德林已经后悔十年了:当年黄埔四期林学弟写信劝降,他却只读不回,放弃了阵前起义的大好时机,最后落得个兵败被俘,在功德林里成了合格的泥瓦匠。
沈醉在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中专门有一章讲述卢浚泉的故事,标题就叫“卢浚泉喜操瓦刀”。当年卢浚泉在功德林拿着瓦刀砌墙,沈醉“只能给他搬运砖石和搅拌石灰”,并且多年后还对卢浚泉的瓦匠水平深表敬佩:
“他砌的砖墙和石坎,从来就没倒塌过。”

这位卢浚泉原属滇军龙云卢汉麾下,并不是老蒋嫡系,但他却真的有过在黄埔军校学习的经历,但是要说他是第几期的,这一点却很麻烦:卢浚泉1922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轮训班学习,然后就留校当了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这是介乎学生与教官之间的一个职务,所以既不能说他是黄埔二期生,也不能说是三期生。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老蒋对嫡系和杂牌军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跟卢浚泉有相似经历(同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生,也都当过黄埔军校区队长)的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之所以率部起义,就是因为经常被老蒋的嫡系欺负:
“送死打头阵,撤退打掩护,有过我们背,有赏他们领!”

曾泽生率部起义后当了解放军五十军军长,曾泽生带着五十军在抗美援朝中打出八面威风的时候,卢浚泉却在功德林拿着瓦刀砌墙——他原本是有机会并完全有理由阵前起义的,因为一向不太喜欢交朋友的黄埔四期林同学(我们称之为林帅),已经给他写来了劝降信,可他不知道为什么一时糊涂,来了个只读不回。
我们细看解放战争史,就会发现一个无法形容和评述的现象:很多次战役,都是在黄埔学生之间进行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陈大将,就曾在大西南把他的同期小老弟宋希濂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陈大将追上并逮住宋希濂之后,又拎着好酒去慰问,喝酒时不提昨日生死搏杀,只聊当年同窗之情——本文说的陈大将与林帅,读者诸君当然知道是谁。

陈大将后来还曾到功德林宴请老同学,而林帅则从未出现,估计也是对卢浚泉不听自己劝告而比较失望:老蒋嫡系负隅顽抗,那是他们得了好处,你卢浚泉是被欺负的杂牌军,为啥还这么执迷不悟?
卢浚泉像曾泽生一样,原本也是对老蒋一肚子怨气,在功德林里也不止一次对着沈醉发牢骚:
“我的第六兵团在锦州战役中被歼灭、我被活捉,除了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比蒋军高明这一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不少其他原因,最让人不满的是中央军对地方部队的歧视,既要使用地方部队,又不相信地方部队将领,锦州被围时,中央嫡系部队得到飞机空投支援,而云南部队却得到极少,荆州兵站也不给滇军补充弹药和粮秣,荆州炮兵指挥黄永安也以没有炮弹为借口,不肯提供炮火支援,六兵团只有十几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
(可怜的杂牌军,一个兵团居然只有十几门迫击炮)
,那能挡住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火力?”

虽然牢骚满腹,但是卢浚泉还是对林同学的劝降信只读不回,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一件事:老蒋也亲自给他发来了一封电报,里面称兄道弟亲热至极,其中那句“请吾兄固守待援”,更是给了他抵抗的勇气。
卢浚泉很感动地把电报拿给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黄埔五期,中将,被俘后没进功德林,而是当了南京军事学院教员,跟《亮剑》中的常乃超差不多)和新八军军长沈向奎(黄埔四期生,逃掉了)看的时候,却换来了不屑的嘲讽:
“老先生一到没办法的时候,就来称兄道弟,顶个屁用!”
读者诸君都知道,林帅人狠话不多,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既然卢学长不给面子,那就别怪我不讲交情了。他只问了罗政委一句话:“我给守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写的信,有回音了吗?”

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林帅的语气波澜不惊:“好,下令,总攻开始。”
锦州一战只打了三十一个小时,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 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副司令杨宏光、第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全部被俘,只有新八军军长沈向奎侥幸逃脱。
四名中将同时被擒,一直对老蒋心怀不满的杨宏光和盛家兴选择了重新开始,都成了解放军干部,而范汉杰和卢浚泉则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卢浚泉于1959年第一批特赦,范汉杰跟沈醉一起,也上了第二批特赦名单,并于1960年获得了新生。
卢浚泉一念之差,没有像曾泽生那样于1955年被授衔中将,这不能说不是造化弄人:有时候一时的犹豫,就会改变人的一生,如果他早听林学弟的劝告,又何必在高墙之内耍了十年瓦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11:34 , Processed in 0.0076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