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袖与濮阳之八:粟裕在濮阳熟筹雄韬伟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20:09: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领袖与濮阳之八:粟裕在濮阳熟筹雄韬伟略    2021-08-13 13:30                                  

(来源:中共清丰县委党校)

领袖与濮阳之八——
粟裕在濮阳熟筹雄韬伟略
1948年3月中旬,粟裕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华东野战军一兵团到濮阳整军,而后准备强渡长江,实现解放战争的第二个跃进。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提出了与毛泽东不同的作战方案。最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采纳了他的方案,粟裕率部首战豫东,再战济南,最后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原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等部协同作战,又取得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这无疑改变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对峙局面,改变了中国革命战略走向,加快了中国解放战争的步伐。粟裕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这一重大贡献,是
他在濮阳整军期间与毛泽东、党中央研讨和决策的必然结果。
1948年初,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在中原歼灭国民党军队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挺进中原成功。这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内外线作战,使主力部队较为分散。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战场配备重兵,要点固守,四面驰援,在数量和装备上仍占优势。所以,敌我处在反复的拉锯状态中。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改变中原战局,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加快蒋家王朝的灭亡和解放战争的步伐呢?为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以两个跃进来推动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战略决策:第一个跃进,就是派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这个跃进已于1947年6月执行。第二个跃进,就是派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强渡长江,直捣闽浙赣,对在中原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加以调动和分散,加强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太岳兵团三路解放军的互相配合。

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新的战略任务,粟裕率领华野第一兵团,(亦称西兵团),于3月中旬全部到达濮阳地区休整,深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大练兵活动,以适应千里转战江南的需要。
华野一兵团指挥机关与第四纵队位于濮阳城附近地区,第一纵队位于海通、两门、大桑树一带,第六纵队位于清丰固城一带,司令部设在濮阳城东孙王庄。
粟裕司令员率部来到濮阳地区后,即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历次电示,拟定了正式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的计划方案,积极做渡江的准备工作。通过“三查三整”,使部队在政治上、思想上作好准备,经得起千里转战所面临的各种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军事练兵运动,以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和战胜各种敌人的战斗能力。战士熟练了四大技术,进行了水稻网田地区作战和攻坚、巷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和指挥。此外根据南进的需要,加强司令部建设,建立司令部的参谋制度,并进行了机关的组织整理,压缩庞大、重叠的机构,使首脑机关更加精干灵便,以提高效率,整训期间,中央军委还从邻近的解放区调集一大批地方干部和民工,准备了到新区使用的银元,印制“东南流通券”等。
为了南进,还专门派出渡江侦察分队,区分各种侦察地段,分头了解当地的水情、民情及船只情况,以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对敌进行侦察。为选择渡江地点,派出一个加强营,配备40挺轻机枪,并带200多名干部前往江南,又派曾希圣、孙仲德分别带领一批干部到南皖地区和巢湖地区一带组织水上工作。考虑到这次是到敌人腹心地区,进行无后方的独立作战,老弱病残者不便随队行动,于是把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同志集中留下。总之,一切都已秘密而迅速地准备停当,真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待渡江”了。

在濮阳整军期间,粟裕司令员经常手中拿着中央军委的来电,仔细阅读琢磨,时而陷人沉思,时而一个人站在地图前面,用铅笔和手指在地图上比比划划,一看就是半天。他还多次要参谋部汇总侦察所得的敌情材料以供综合分析,并从不同侧面征询司令部几位主要领导的意见。在腹 案基本形成之后,粟裕为了再次听取不同意见,以示慎重,将他自己的全部想法同兵团几位主要领导人进行交换磋商,同志们完全同意和支持他的意见。
1948年4月1日晚,陈毅司令员从中央开会回到华野一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濮阳孙王庄,第二天即向粟裕详细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之后,粟裕则向陈毅汇报了阳整军的整个情况。陈毅对粟裕南征的准备工作十分满意,并说:“你有什么新的设想?就说吧。”
“我觉得,眼下国民党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经济实力等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那么推翻蒋家王朝,首先必须在军事上有几次大的较量。这种大的带决战性质的较量,时机与战地的选择对胜负影响甚大。”粟裕听了陈毅传达十二月会议精神后,对整个全局形势的了解更透彻了,因而对自己近来的设想更有信心,不过还是想得到陈毅的支持和帮助。于是,他话锋一转,直陈己见,道出了许久的思考:“因此,华野三个纵队先遣渡江,虽然可调动部分敌人南去,但敌人不会把美式装备的第五军和第十一军调往江南,由于派系之争,怕“放虎归山”,更不会把桂系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调回江南。而我们却因调走了三个坚强的主力纵队而削弱了突击力量。再说,如果蒋介石真把全部主力集中到江南,那么会给大军渡江增加许多困难,甚至一些重大的决战就可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进行,其破坏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多日来,仔细地研究了有关材料,从全局权衡利弊,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更有利于实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战略目标。
粟裕言简意切,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陈毅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吸着,来回不停地走动着,严肃认真地听着。
粟裕接着说:“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我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如实地向中央汇报。当然,我也不是毫无顾虑的,主要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因此,在向中央汇报以前,想听听陈总的意见。”
“这次去中央开会,我对毛主席以两个跃进来推动全国军事形势发展的构想是支持与拥护的。关于先遣渡江的主帅人物,毛主席和我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你。我觉得你过去曾多次临危受命,先遣歼敌,有孤军奋战的经验。从中央回来之后,对先遣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满意的。但是详细地听了你的意见之后,我觉得很好,好就好在更有利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所以,我决定改变自己原来的主张,而支持你的意见。”陈毅十分认真地表态支持粟裕。接下来,陈、粟一连数日,共同在一起协商研究。
为了更慎重,陈毅又对粟裕说:“李先念同志正路过濮阳回中央去工作,我们一起去拜访他,一则听听他的意见,二则可请他把我们的意见带给中央。”
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的李先念听了粟裕的建议后说:“粟裕同志这个建议的确很有意义。但是,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困难也不少。这里地形开阔,交通也较发达。你包围敌人一个军,敌人会利用公路、铁路、水路、甚至飞机迅速调动五个军、六个军进行反包围。”
粟裕进一步作了说明:“我说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不是指一次歼敌一个军或两个军,而是以华北、西北两大解放区为依靠,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一次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这样敌人欲进行反包围,就必须在短期内迅速集结50万、60万甚至于更多的军队。如果蒋介石真把五六十万精锐部队集中在中原黄淮地区,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而且可以把敌人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歼灭在长江以北。”
“高见,高见。我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带去,向中央领导详细说明。”李先念在听时已详细作了记录。不久,李先念离开濮阳前往中央所在地。

4月5日,经陈毅同意,粟裕要张震召集各纵队参谋长研究准备向中央当面汇报的材料。4月18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文,提出如下建议:主张一兵团三个纵队暂缓渡江,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防(陇海路北)作战……求得在雨季和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另外在敌近后方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在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坚强的远征游击队,如能密切配合,可能使战局得到更快与较大的发展。
李先念把粟裕有关建议的材料转交给中央,并作了详细汇报。不久,中央收到粟裕的电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粟裕的建议极为重视。1948年4月2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复电,要粟裕和陈毅立即去中央当面汇报。4月26日晚,陈、粟一同从濮阳启程,月底先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而后到了阜平县城南庄中央所在地。粟裕的到来,毛泽东十分,专门听取粟裕的建议。
在中央书记会议上,粟裕着重谈了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中原三路大军依托后方作战,集中兵力,求得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方案,并详细说明了这一方案的根据。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还有李先念、薄一波等到会听了汇报,当即进行讨论,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经过仔细研究,会议最后决定:华东野战军应积极依靠中原、华东两个解放区,会同中原野战军作战,同意华野一兵团在整训后,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以便集中力量,在未来的4月至8月内在汴(开封)徐(徐
州)线南北地区完成寻歼敌人5个至12个旅的任务,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
中央军委在做出华野三个纵队留在中原作战的决策后,于5月5日下达了中原战场解放军近期的作战任务。陈毅、粟裕立即将这一决定电告华野一兵团司令部,明确电示:华野一兵团任务已改为开辟渡江通道,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马上改变原来的工作重心,强调以攻坚打子母堡为主,政治工作以动员保证军事学习为主。叶飞等立即与各纵队参谋长一起研究了组织军事演习的具体办法,并迅速展开新的准备。5月9日至10日,各纵队指定一个营,在濮阳城内举行了攻防演习,演练了攻坚战中的接敌运动、主要突击方向的选择、炮火准备、突破前沿与纵深战斗等课 目,为实现中央军委的新决定做好充分准备。

就在中央军委召开的这次汇报研究会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叫住了粟裕,对他说:“陈毅就不回华野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大战在即,主帅易位,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粟裕毫无思想准备。但粟裕考虑到陈毅到中原局工作,确实意义重大,应该服从全局的需要。因此,他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勇敢地挑起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
5月12日至18日,在陈毅、粟裕的陪同下,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河北省日夜兼程来到濮阳县城东孙王庄,亲临华野司令部视察动员。
1948年5月下旬,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结束整训,渡河南下,求歼国民党第5军。5月28日.粟裕司令员研究确定了作战方案。5月31日至6月1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兵团离开濮阳,渡过黄河。由他统一指挥华野的七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第九和第十一纵队、豫皖苏军区和冀鲁豫军区部分兵力,发起豫东战役,歼敌9.4万余人。尔后的济南战役歼敌10.4万人。
粟裕在向中央军委建议的电报中曾设想过,如中央认为他的建议可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可集中在华东、中原地区进行歼5军、克济南、战徐州三个大战役。济南战役开始前,他就进一步考虑攻下济南后的行动方向,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以兵出徐(州)蚌(阜)线以东为宜。1948年9月24日早晨,济南城内巷战正烈之际,粟裕将上述思考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并将下一步举行的战役定名为“淮海战役”,含义就是在两淮和徐州地区举行的战役。次日,粟裕接到军委复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于是,解放战争史上最大的,也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就这样定下来了。10月31日,淮海战役发起之前,为了更好地组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粟裕主动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这个建议由他提出,这就为中央军委及时调整淮海战场的指挥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央军委后来电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前委。在总前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取得了淮海战役歼敌55.5万人的辉煌胜利。( 选自 《濮阳市志》 徐书荣)
(来源:袁好问叔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11:38 , Processed in 0.0073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