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愈的一首传世之作,层层深入,仅是颈联就值得细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8:5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韩愈的一首传世之作,层层深入,仅是颈联就值得细读                                                         2021-10-02 09:25                    
                          韩愈出生于一个士宦家庭,其六世祖曾任尚书令和大将军,父亲也在京城担任过要职,还是诗仙李白的好友,他自己更是从小就胸怀大志。在家族的影响下,韩愈刻苦攻读、又积极继承古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评价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不过韩愈虽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人生也是极其坎坷。他从小失去双亲,在兄嫂的抚养下长大,后来长兄去世,他便陷入了生存危机。科举考试和吏部选拔考试都非常顺利,而且因为他性格耿直,又得罪了很多王公大臣,终于被贬异乡。下面介绍韩愈的一首传世之作,层层深入,仅是颈联就值得细读。

答张十一功曹
唐代: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离开长安,向贬所阳山进发,同行者中有才子张署。张署是河间人,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后来被幸臣所谗,与韩愈同时被贬。
韩愈贬于连州阳山,张署贬于郴州临武,因而同行。郴州是韩愈和张署分手之地,同时被贬,又同路而行,两人的感情自然逐渐加深。

分别之时,张署深情创作了这首《赠韩退之》:
九嶷峰畔二江前,恋阙思归日抵年。
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亦联翩。
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
渔汗几时流率土,扁舟直下共归田。
张署在诗中回忆了彼此间的深厚感情,也叙述了宦途中的艰难曲折,并希望有朝一日他们可以再次欢聚一堂,一起泛舟五湖、归隐田园。

韩愈读完这首诗,既感谢朋友的深情赠诗,也感怀世事,于是当他到达贬所广东阳山后,便写下了这首《答张十一功曹》。作者先向对方介绍了贬所的大致情况,然后抒写了自己的愁怨和无奈心情,读完令人咀嚼不尽。
开篇两句生动地摹写了住所的荒凉景象,“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群山明净、江面空阔,猿啼凄切、人烟稀少。诗人身处这样一个空旷凄凉的环境,不仅人地两生,而且水土不服。首句实写、次句虚写,“哀猿”二字,更委婉地传达了一种失落和愁情。

不过诗人很快就调整情绪,没有继续抱怨恶虐环境,“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 筼筜,是一种翠竹;踯躅,是一种野花。作者用“竞长、闲开”,既描绘出万物的无限生机,又展现了自己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前两联中描写住所周围的景物,目光由远及近,颔联与首联对比,情调从悲切转为明快,突出了春天的生气,也彰显出诗人不惧艰难、勇于面对的勇气。

颈联转而抒写感慨,更值得细读,“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 诗人被贬到这个蛮荒之地,也担心将来会无法回乡,只是壮志未酬、皇恩未报,心中非常不甘心。
“知死所、送生涯”,流露出作者的极度担忧和悲怨,而“未报、莫令”,又彰显了一种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

诗人写到这里,想起当初对方的赠诗,更感伤怀,“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 韩愈又拿起张署的诗稿细细品味,一种浓浓的愁情再次袭上心头,如霜的鬓毛,好像陡然间又增添了许多。
诗人虽然只字不提自己的愁情,但“斗觉”二字,却明明白白地透露出惊讶和悲怨,于是全篇到此为止,也就将悲愁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可谓韵味醇厚、耐人咀嚼。

韩愈的这首七律情感真挚,描写生动,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不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而且层层深入、句句悲愁。人生总是要经受无数挫折,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在宦途沉浮中能遇到一位与自己境遇相似的知己,实在是一生难忘之事。
诗人不仅深情地在诗行中倾吐委屈和愁情,而且还真挚地表现出报恩和建功的强烈愿望,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落魄,而认为全世界都亏待了自己,可见其胸襟之阔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39 , Processed in 0.0069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