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年后兄弟相会,再赋水调歌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05:37: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年后兄弟相会,再赋水调歌头                                                         2021-09-09 09:2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从1076年中秋出世,近千年来,九州大地每年此时,“转朱阁,低绮户”少不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歌咏。《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也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该词的深入人心。

苏轼
这首词写作的背景与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关,当时,他们已经七年未见面了,苏轼特意从杭州请调密州,就是为了与在济南为官的兄弟近一点,可惜仍是难以相见。
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患难与共,苏辙认哥哥不仅是兄长,也是老师;苏轼看苏辙岂止兄弟,更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词中既寄托了兄弟之情,更是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思考,成为诗词史上的一座高峰。
转过年,苏轼赴徐州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团聚,时逢中秋,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算是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相和: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上阕写聚少离多的离愁,“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句呼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阐述了相聚时的美好。
下阕转写内心,明月无情,亲人们又将天各一方。“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昔日王璨作《登楼赋》怀念故国家乡,如今就怕兄弟二人像那王璨一样,徒然年年登楼相望而不能相聚。悲愁之甚!

苏辙
苏轼看到兄弟的《徐州中秋》不禁悲从中生,摇头叹息:“'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解苏辙悲伤的情绪,生性豁达的哥哥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加以劝慰。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以免留下遗恨。下阕述怀,想象兄弟二人退居山林,怡然自得的情景。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让我们寄情山水,相从之乐吧。

与君世世为兄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39 , Processed in 0.0069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