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菊的风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04:29: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菊的风骨。                                                        2021-10-04 09:52                    

                          

菊风

作者 | 吴琼

古诗词中有数枝菊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盛开在清冷萧瑟的晚秋,微风吹起,摇动一身香,没有言语,却在向人们诉说着她婉转曲折的历史。

这里陶渊明来过,他划着小船沿溪而下,穿过了桃花林没有在那个世外桃源停留,而去直接寻找他的菊花,因为他知道桃花源并不真实,总有一天会消失,而只有菊是他终生之伴侣。

有人说他本可以官宦显达富贵一生,可是他骨子里深藏着那一种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初衷,又怎么可能改变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呢?在出仕与入仕间不知徘徊了多少次之后,他终于选择了“归园田居”,他看清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觉今是而昨非”。

是时代造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诗人,也许没有那样奸佞当道、生灵涂炭的现实,后世便不会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五柳先生的菊花诗,他放弃了世俗的一切,从此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之后,菊花寂寞了很久,直到李清照苦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飘然而至,她是在“东篱把酒黄昏后”时感慨万千、无限惆怅地写下这首《醉花阴》的,那时候恰逢“有暗香盈袖”,于是词人告诉自己,也告诉远方的爱人“莫道不消魂”。

可以相像得出她那时的处境一定很凄凉,心境比处境更凄凉。天各一方的相思已是煎熬,阴阳相隔的痛苦更是难忍,赵明诚去后,原本安逸闲适的菊花随她颠沛流离;原本青春年少的红颜却形容憔悴;原本双宿双飞的鸿雁竟阴阳相隔;原本在溪亭游兴正浓“沉醉不知归路”的易安居士如今却已是满腹心绪无处倾吐的未亡人,只有对着瑞脑残香的烟雾潜心于《漱玉词》和《金石录》,她抱定了菊花的清凉、菊花的风骨,断肠难免,销魂无限。


物换星移,日月悠悠,每一个朝代末期都会有一次动乱,也许是由于战争的连年不断、自然灾害百姓疾苦民不聊生,也许是由于君王的昏庸无能、贪图享乐,总有那么一些英雄站在历史的潮头高声疾呼,而他们之中真正能够走近菊花的只有黄巢一人。

他是在混沌污浊之中突兀出清的,“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每一位诗人读了他这首《题菊花》都不得不感慨其中的豪迈与悲壮,他觉得菊花开在深秋,与她相伴的只有飒飒的西风和苦雨。

天是寒的,花也是冷的,美丽的蝴蝶不可能来欣赏这种美,如果有一天他成了掌管春秋气候的司神,一定让菊花同桃花一起开放,这样她就不会备受冷落,也不会独临西风、独语斜阳了。


让菊花“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心愿终究无法实现,黄巢走了,悼红轩里有位先生一梦红楼,他曾借着林黛玉之身也来过。其实在黛玉眼中菊花的始祖仍是陶渊明,后人都是踩着五柳先生的足迹来的,不然她怎么会作出“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的诗句来呢。

菊花含义万千却又一言不发,所以看菊的人满腹心事不知诉与谁听;菊花渗透着无可比拟的美却又隐居深秋,所以赏菊的人要懂得品味这份清寂。黛玉读懂了菊花——“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她的泪滴在菊瓣上,雪芹先生的梦也该醒了,红楼里檀香尚未冷却,余烟袅袅,菊香犹在,悼红轩里飘进了几片黄叶。


菊花开着,陶渊明来过,留下了傲骨;李清照来过,留下了词韵;黄巢来过,留下了诗风;曹公携潇湘妃子来过,留下了“满纸荒唐言”和“一把辛酸泪”,所以她不会凋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3:16 , Processed in 0.00755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