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远古至明清,古玉这样一路走来!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6:1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远古至明清,古玉这样一路走来!          2021-10-11 13:26                                              

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从掘土、伐木等生活历练中,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头;先民相信美玉含有丰富的「精气」,也就是「能量」。
将美玉按照心目中阳、阴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与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样,刻画上「密码」式的符号,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与天帝对话。他们相信万能的天帝派遣神灵动物,将神秘的生命力引渡到世间,才繁衍了人类。更由「万物有灵」的思维中,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
岁月悠悠,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逐渐蜕变。配戴雕琢龙、凤、虎、鹰的玉饰,原本是为了彰显自身氏族特有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时也被儒家诠释为美玉具备仁、义、智等「君子之德」。
六朝、隋唐时,一波波来自异域文化的洗礼,玉器艺术有了极大的改变。褪去以玉通灵的神秘色彩、摆脱以玉比德的儒学教条,宋、元时期文人阶层形成,他们热衷认识自然,协调人文,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在追慕古礼、强调法统的心态下,又兴起了玉器的仿古风。玉雕呈现宋元文化的精华。明、清二代是多项工艺技术日益精进的时代。明中期以来江南经济高度发展,在文人富商赞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细致。十八世纪后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田玉料的开采;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由于皇室的主导,清代玉雕空前繁荣,攀越历史的高峰。
总之,近八千年的发展,玉雕具体地展现了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伦理,中世纪以后,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达于高峰,说明中国文化中重视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敬天格物」诠释了我们的民族特性,也说明了中华古玉最深层的内涵。

| 玉之灵 |

先民相信美玉蕴含的「精气」已能沟通人神。若依照宇宙运行的模式,或氏族祖先的形貌来雕琢,更提升感应的法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王者为群巫之长,他们透过通灵的美玉汲取神明的智慧,与天地交流对话。
由玉石不分到玉石分离

仰韶文化 玉斧(木柄是现代仿制)

龙山—齐家系 玉刀
从工具到礼器

山东龙山文化晚期 玉圭
从「天圆地方」到「圆璧方琮」

良渚文化 玉璧 刻绘了鸟立祭坛的符号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四面直槽上刻了密码性质的符号
从「万物有灵」到「龙凤文化」的萌芽

红山文化晚期 玉猪龙

红山文化晚期 白石鹰杖杖顶

| 玉之德 |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王室轮流来自华西与华东。在此过程里,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儒家学说兴起而逐渐被道德化。
在此悠久的岁月里,周人所施行的「圭璧组配」成为日后中国玉礼制的核心;汉朝皇室来自沛县,江南古越俗的「玉殓葬」更发展达于极致。源自域外的辟邪角杯传到中土后,不但用美玉雕琢,更增添华夏的神秘元素。
君子比德于玉

西周 带璜组玉佩

夏、商的玉礼器 夏代 牙璋

商晚期 凸缘璧
「神主」与「鸠杖」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西汉 玉鸠杖首

「圭璧制度」的确立 商晚期 玉戈

龙山-齐家系 璧

东汉 玉辟邪

西周早期至中期前段

男女贵族玉石服饰

西周早中期 组玉佩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形佩

西周中期后段、西周晚期至

春秋晚期男女贵族玉服饰

西周晚期 玉项饰
战国至东汉男女贵族玉服饰

战国 螭虎纹佩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组玉佩的变化

南北朝晚期 组玉佩

「玉容器」 汉代 玉角杯
各种服饰用玉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丧葬玉

西周晚期 覆面玉石饰件
| 玉之华 |
中国玉器发展的脉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曾一度低缓无力。反观同时间的中亚一带,玉石工艺的发展相对显得活络,且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其玉器或以国礼贡品、或以贸易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土,为中国玉器注入新血。此后,汉人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对峙,亦相互接触。透过异文化的冲击、影响,甚至是交融,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元的八百年,玉器发展遂出现重大转折。这股剧烈的变化,让玉文化广纳更缤纷的内容,犹如养份充足而含苞待放的花朵,可谓「玉之华」。
本单元分四项子题。首先揭示此时期最明显的变化与特质,出现大量以自然界之花叶、鸟兽、人物为主题的写实象生之作。再则呈现此时期承接传统文化中,以玉为沟通人神之媒介;为表彰道统之象征的观念,展品为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也就在延续道统的企图下,宋代复古之风兴起。连带的引发仿古与伪古等,对后来元、明、清玉器影响甚大的议题。虽然有关此议题,目前可确定年代的文物数量不多,但其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因此仍单独辟立一单元陈述。最后,罗列各色呈现契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特质的玉器,其活泼、不受拘束,甚至带着奢华的质感,相信将吸引大家对其生活、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不同以往的认知。
崇尚自然的写实风

南宋 鹿纽玉印

象征法统的「封禅」玉册

宋 真宗 祥符元年 禅地玉册

追慕三代的仿古玉器

南宋 螭纹玉璧
文化的竞逐与融合

宋、辽 玉龙纹盘
| 玉之巧 |
明朝可谓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时代,一方是极端保守的极权政治,一方是因商品经济萌芽而松动的社会阶级,反映于文化艺术上,则是异常多变,甚至矛盾对立的风格并存,玉器文化发展出人文与世俗化的新风貌。在「技也,而能近乎道矣」的观念下,工匠受文人的掖助,而有类似现在「自创品牌」的情形出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国玉器发展至清,由于高宗乾隆皇帝爱玉,又在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征服回疆后,和田美玉大量而稳定的输入中原,主客观因素的圆满配合,玉器制作遂达到空前繁荣的景况。然而亦在此时,出现市场时尚与帝王品味背驰的情况,雅与俗、复古与时新的冲突,反而造成时代风格更形丰富、有趣。
玉器工艺在乾隆朝攀越巅峰后,逐渐进入平缓中酝酿变化的时代。最大的转折在于,中国七千年来对玉质的认定产生改变,翡翠以其光滟四射,有别于闪玉温润内敛的美感,取代了闪玉,成为近、现代人们珍爱的玉种。
单元分为四项子题。首先是检讨「粗大明」的观念,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玉雕风格的多样性。再则罗列出有「御制」、「御用」款或御制诗的玉器,让作品自身呈现清朝皇室用玉的磅礡气势,并观察最爱玉的皇帝,清高宗与当时玉器风格形成的关系。最后,从最接近现代的清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器,去理解现今一般大众对玉器喜爱的类型与特色。

良材集京师

工巧推苏郡

明中晚期 玉「寿」字花卉纹执壶

明晚期 「子刚」款螭纹玉簪
| 皇室盛世风华 |

清 乾隆 玉杯、盘
| 复古与时新 |

清中期 玉云龙仙鹤觚形瓶

清 乾隆 青玉仙山楼阁山子

| 新品味的建立 |

清中晚期 玉嵌宝石福寿如意
| 玉不琢 不成器 |
古今中外,均是采取「以石攻玉」的方法来雕玉。
自古以来,人们从自然界找寻比玉更硬的矿物,如:石英、柘榴石、刚玉、金钢石等的石沙,来配合木、竹、石、骨、麻、以及铜、铁、钢等质材的工具,将美玉切割琢磨成器。在正式开工前,要先将大小不一的石沙、石块,经过捣碎、研细,依细度筛选分类成各种不同的「解玉砂」,浸水备用。
无论时代古今或成品精粗,制作玉器的工序基本为:开料、钻孔、成形、雕纹这几个步骤。无论工具的形状与质地为何,当直刃的片具来回切割,圆刃的砣具高速旋转,实心的桯钻、空心的管钻边转边压,线性工具拉进拉出时,都需要不停地加上湿润的解玉砂。换句话说,必须藉助工具带动坚硬的解玉砂在玉料表面来回运动,才能切割、琢磨既硬又韧的玉料。除了最后的抛光外,在琢玉的任何工序中都要不停的加水,才能降低磨擦所生的高温,避免玉料爆裂与工具磨损。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玉雕传统,技术自有古朴与精进。本院藏有一些璞料与半成品,也有不少成品的背面、底部等较不显眼的部位上残留了清晰的制作痕,综合这些遗痕,本单元除了依开料、钻孔、镂空、琢纹四个步骤分别详加解说外,更选择未完工及完工的玉器各一,说明从「设计」到「完工」的完整工序。
开料与成形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兽面玉佩

隧孔孔壁留下桯钻旋痕

钻孔技术之二-管钻

龙山—齐家系 玉铲

管钻一半,尚未打通就放弃

留下尖椎形玉芯

钻孔与镂空

良渚文化 镂空纹璜
琢纹

红山文化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推磨出呈弧形凹洼的「瓦沟纹」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龙凤纹玉佩(未完工)
虽然在中国有着长达七、八千年制作与使用玉器的历史,但在十八世纪以前,先民所采用的玉料主要是闪玉;常见的颜色为:白、青白、灰、黑、黄、绿,若有大量三价铁渗入,就会变成褐红色。
蕴藏在北缅甸的辉玉,虽有近五百年的开采史,但直到近三百年前的十八世纪,该地区归属清廷云南省管辖时,所产的辉玉才逐渐大量输入中土;因为它鲜艳的翡红与翠绿就像翡翠鸟的羽毛色泽,因此被称为「翡翠玉」。
闪玉与辉玉虽分属不同的矿物家族,却有相似的外观, 闪玉与辉玉它们都可呈现美丽的绿色,但因致色元素分别为铁与铬,所以,闪玉多介于草绿至碧绿,辉玉则是亮丽的翠绿。一般称前者为「碧玉」,后者为「翠玉」。但后者若也有微量二价铁存在,原有的翠绿就易略偏暗草绿。而质量优良的绿色闪玉,也常焕发艳丽质感。这是为何有时二者会被混淆之故。
中国的核心疆域内缺乏优质的贵宝石矿,所以在元明之前,除了闪玉外,只有一些半宝石类用作装饰品的质材。石英家族中的玉髓、玛瑙是最早被选用的半宝石类。石英家族中晶粒粗显易见的就是水晶。可因各种离子存在,或受辐射等因素而呈现各种色泽。清宫中常将透明带色,可看见内部裂璺的宝石或半宝石泛称为碧玺。此次我们将曾被误称者与真正的碧玺并列展出,以供比对。
考古资料证明,汉代时就有青金石与琥珀制品,推测矿源分别来自今日阿富汗与缅甸。中世纪以后波罗的海琥珀亦进入中土。清宫中宝石种类甚多,多来自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此次展出的红色宝石经鉴定有:红宝石、红尖晶石、红碧玺、红玉髓等,清宫对宝石镶嵌的处理,与印度、土耳其等传统不同,故特选二件异域文物以供比对。

清代 三色翠玉异兽笔架
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文化

玉髓耳饰玦 一对

清代 玛瑙双柄杯

清代 翠玉嵌珠宝钿花

清代 紫晶仙人

清代 青金石山子

蒙兀儿帝国或德干高原 嵌红、绿宝石水晶罐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16:28 , Processed in 0.0103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