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与梅兰芳比肩,迷倒5位总统,却隐居农村守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4 18: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与梅兰芳比肩,迷倒5位总统,却隐居农村守寡                                                         2021-10-24 14:56                    
01 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有一女子,戏曲造诣可与梅兰芳比肩,令谭鑫培自叹不如;
有一女子,花容月貌性情坚毅,一生迷倒5位总统。
有一女子热爱国家宣传自由,令周总理听而奋发。
这位女子便是坤伶大王徽号的刘喜奎。
她是中国第一位演现代戏的女演员。

刘喜奎生于1894年,河北省沧州人,原名刘志浩。
她的父亲刘贻文是清朝的一名海军。作为北洋军师的士兵之一,刘贻文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
故在出征前特地给孩子取名刘志浩,希望孩子是一个志向浩远之人,将来能陪自己建功立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刘贻文阵亡,祖父刘兴台带着一家人上天津讨生活,虽然刘志浩经常食不果腹,但她却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要知道天津可是曲艺之乡,天津人都是戏罐子里长大的,于是连带着小志浩也耳濡目染起来。

1903年,祖父实在无法再供养刘志浩了,见小志浩对唱戏有兴趣,就带着八岁的刘志浩与天津的李海科班签了契约。
从此以后,刘志浩就是李海科班的人了,七年学艺,班主会教她唱戏,供她生活,但相对的学成出师后要免费为李海科班唱三年戏。
学艺过程中凡有天灾人祸,车碾马踏的一律各安天命,与科班无关。
这相当于签了死契,刘志浩记得祖父最后一次见她,苍老的面容满是不舍,叮嘱她一定要认真学艺,长大可谋衣食后,祖父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此再无音讯。刘志浩由此正式入科,按照科班排名改名为刘喜奎。

刘喜奎在科班内对武生、老生、刀马旦有了系统的学习,这几个行当最挑身段唱腔功底,刘喜奎凭着三分骨子里的刻苦,三分技术上的巧劲,三分过人的相貌,加上一分灵气,科班内凡是见她演过的人无不叫好。
可惜,当时的戏台上已经近百年未有女子演出了,禁止女子上台,成了梨园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以刘喜奎也只能在私下用功,她相信自己总有能登台的一天。
1904年,十岁的刘喜奎在私下练习时偶遇了河北梆子大师宋永珍。这宋永珍可不简单,他十六岁以梆子旦登台,便唱红了半边天,人送艺名“十六红”
不过因为性格直率,行事毛躁,曾两次被权贵押送县衙,艺名又改为了“毛毛旦”。
现年32岁的宋永珍怎么会出现在李海科班呢?原来当时宋永珍应牛子厚邀约前往京城,要为“喜连成”(北京城内最大京剧科班)成立祝贺的同时,也要在京城和天津、烟台演出,这次来正是来挑徒弟的。

十岁的刘喜奎一下便入了宋永珍的眼,也许两人都是河北人的关系,一见面便十分投缘,刘喜奎当即拜宋永珍为师,随他学习河北梆子。
出师后,刘喜奎以武生入行,虽然受制于“男女不得同台演出”的政策,但茶园、游艺园,总有容人唱戏的地方。
只要有弦拉板,素身也是唱,正是由于刘喜奎珍惜每一个演出机会,遵循戏比天大的原则,很快便收获了天津的戏迷。
每当挂的水牌上有刘喜奎的名字,必定座无虚席,观众票友们逐渐发现了女子登台唱戏别有一番风味,戏台上也逐渐开始出现女性扮旦角,不得不说有刘喜奎一份功劳。

1911年,十七岁的刘喜奎正是大放异彩的时候,有了前期的观众缘,又接受了王钟声的指导,她大胆地将《两县令》改编成时装新戏搬上舞台。
在戏台上穿戴时装,反映社会问题,以戏曲作为媒介,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当下的社会。
1914年,二十岁的刘喜奎正是“国民巨星”。经历了辛亥革命,接受了新思想的她迫切地希望为群众带去更多视角。
她希望无论戏迷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只要看她的戏就能明白,此时的国家需要一剂良方,一剂名为民主科学的良方。
有部分学子留洋归来又从小接受戏曲的熏陶,写出了不少结合时事的新话本,并邀请刘喜奎唱出来。
其中有一句:热心革命,当热在心里,怎能热在口头上?凡常常自诩义举可以告人者,假革命也!振聋发聩,赢得满堂喝彩。

巧妙地将救国理念和革命思想融入到戏剧中,既能让当时听惯了戏曲的人容易接受,又能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此举真不负她父亲给她起的本名——刘志浩,真乃志向高远者也。
02 5位总统追求,姻缘多坎坷,守寡亦守心 刘喜奎身材娇小,脸若银盘,秋水含睛,眉不画而黛,唇不点而朱,身姿挺拔,亭亭玉立,也许有人会问,这身材娇小脸若银盘哪好看呢?
其实唱戏扮相,若身高过高,那穿上皂靴便如踩了小高跷一般,比常人高上一截,反而不像剧中人物了。
且唱戏要包头,若是瓜子脸,反而撑不起这妆容,需得鹅蛋脸,加上头面装点,才是光彩照人,天仙下凡呢。
所以来看刘喜奎戏的人,一是冲着她的唱,二是冲着她的貌。有幸见到刘喜奎台上扮相的人,无一不感叹其美,更有人想一亲芳泽。
袁世凯在称帝的前一年大摆寿宴,便邀请了刘喜奎前来唱堂会,企图在刘喜奎上台前将她强纳为十姨太,刘喜奎提前便洞悉了他的目的,果断拒绝了。

后来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就任后,也想请刘喜奎来唱堂会,刘喜奎也巧妙地拒绝了。也许有人疑惑,刘喜奎这样公然拒绝位居总统位置的达官显贵,就不怕这随之而来的后果吗?
当时的刘喜奎已是家喻户晓的坤伶,戏迷之多,从学者到名流,从船夫到脚夫,从士兵到总统,几乎没有不为她痴狂的人。
如果袁世凯和黎元洪因为刘喜奎的拒绝而大动干戈,必定会群情激愤,因一时之气,徒生民怨,又何必呢?
之后的冯国璋、徐世昌都或多或少对刘喜奎展开过追求,但刘喜奎都没有答应。正是大好年华,难道她就没有动心的人吗?

1915年,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徵办堂会,邀请了当红的刘喜奎、梅兰芳、谭鑫培、杨小楼四人来唱。
点了三出折子戏,分别是最考验老生唱腔的《洪羊洞》,考验武生猴戏的《水帘洞》,考验花旦身段的《贵妃醉酒》。
还点了一整本的《花田错》,此戏的情节新颖,涉及男扮女装,看者皆被剧情牵引,捧腹大笑。这也是刘喜奎与梅兰芳第一次在戏台上相遇。
三年后的《顺天时报》再一次将两人的名字放在了一起。当时《顺天时报》主持评选伶界大王。结果梅兰芳以二十三万两千票当选男伶大王,刘喜奎以二十三万八千票当选坤伶大王。

刘喜奎与梅兰芳此后的交集更多,两人互相欣赏,也暗生情愫,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让刘喜奎决定斩断情丝。
彼时,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年满五十九,秉着庆九不庆十的讲究,大摆六十寿宴,也邀请了刘喜奎来参加堂会。
曹锟第一眼见到刘喜奎便惊为天人,在刘喜奎下台后,强行将刘喜奎留在曹府。
曹锟

当时曹锟的三姨太陈寒蕊性情骄纵,又是曹锟最喜欢的姨太太,她也见过刘喜奎的样貌,害怕曹锟有了新人就忘了自己。
于是大闹会场,曹锟忙着哄陈寒蕊,刘喜奎便趁乱逃走了。
回到戏班,刘喜奎仍惊魂未定,她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权贵打自己的主意了。
如果自己此时与梅兰芳共结连理,那梅兰芳之后唱戏,肯定会遭到诸多刁难,自己岂不是会害了他,沉思良久后,刘喜奎决定要尽快嫁人,但决不能嫁梅兰芳。
刘喜奎在报纸上看到一名叫崔昌洲的士官举报自己上司贪污,她想这一定是个正直的人,于是让一名亲信替自己去看看,如果此人人品出众,样貌尚可,那自己就与他结婚。
那名亲信见过崔昌洲后,告诉刘喜奎,崔昌洲浓眉大眼,且交谈中透出一股正气,可以托付终身。

刘喜奎大喜过望,双方协定良辰吉日后即可过门。可刘喜奎万万没想到新婚之夜,新郎却换了一个人。
原来崔昌洲本人身患肺病,他怕刘喜奎因此嫌弃自己,就找了军中一名年轻的卫兵代替自己去相亲,等成婚之后,自己再和妻子说明缘由。
事情已成定局,刘喜奎与丈夫约法三章。
第一,自己婚后要继续登台;
第二,自己暂时不想要孩子,
第三,夫妻二人携手并肩,不得无故和离,崔昌洲一一应允。
两人结婚后在报纸上发布了结婚声明,刘喜奎本以为成亲后就可以打消那些军阀权贵的念头,谁知道真正的不幸才刚刚开始。
在报纸上看到消息的袁克定气疯了,他早就心仪刘喜奎,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捷足先登。曹锟也是大发雷霆,决定给崔昌洲一点颜色瞧瞧。
袁克定

婚后第四天,崔昌洲就被上司调离京城,奔波于各地。这个上司名叫陆锦,就是被崔昌洲举报贪污的那个上司。
这陆锦是曹锟手下的陆军次长,经过上次的贪污事件,他本来就对崔昌洲怀恨在心,这次曹锟因为痛失美人,默许陆锦整治崔昌洲,陆锦便更加肆意妄为了。
知道崔昌洲的身体抱恙,陆锦特地将他调去外地。崔昌洲前脚刚落地河南,还在整顿行囊,人困马乏的时候。
又再次接到调令前往江西,到达江西后,又要调往福建,这样来回折腾下,崔昌洲的身体越来越差。
途中还有袁克定的人想暗杀崔昌洲,都被崔昌洲一一躲过,这些刺杀一直持续到袁家败落为止。
因为长期为调令奔波,有时又要为暗杀四处躲藏,崔昌洲的肺病复发,婚后第三年,崔昌洲就病死了。

刘喜奎这才明白,就算自己结婚也挡不住那些觊觎自己的人,反而害了一条人命,刘喜奎从此下定决心,终身守寡,永不再嫁。
03 重归舞台放华光,爱国热血未曾灭 之后十年,刘喜奎告别自己最爱的舞台,隐姓埋名在陋巷中,回想当初种种好似南柯一梦,可惜逝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对于刘喜奎的离开,很多戏迷感到惋惜,他们都还期待着刘喜奎重回舞台,唱上一出《独占花魁》。
1937年战争爆发,日军深谙刘喜奎在群众间的影响力,在打听到她隐居的住所后重金礼娉请她出山,为日军演出。
可刘喜奎不为所动,严词拒绝。立刻搬离了自己原本的住所,开始了出山后的第一次演出。

凡日占区以外的地方刘喜奎都去,她的河北梆子声腔高亢激昂,唱腔圆润婉转,凡是刘喜奎的演出,戏迷们必定到场,可刘喜奎这次出山,却不仅仅是为了鲜花掌声。
国难当前,民不聊生,被日军铁蹄践踏的土地流民失所,刘喜奎为了抚慰战争中流亡的人民,决定将所有挣到的演出酬金都捐献出去,这一路,她演多少,挣多少,给民众的捐款便有多少。
不久后安徽水患,屋漏偏逢连夜雨,安徽的人民在被日军席卷后,又遭逢水患,曾经的家园顷刻间化为乌有,刘喜奎听闻此讯,立刻从自己的积蓄中掏出2000大洋赈济灾民。
要知道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块钱,两千大洋就是整整两百万,在当时物价不高的民国。

一口气掏出两千大洋的人实在不多,连同期参与赈灾的军统夫人都自愧不如。刘喜奎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04 投身教育,技艺传承忆流方 战争结束后,刘喜奎选择隐居农村守寡,守着半亩方塘,日子过得也算轻松自在。她还是会关注报纸上的新闻,关注曲艺界的动向。
她和热爱创作又满腹爱国情怀的田汉,有一定私交,两人就戏曲创作有一定共同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沉浸在国家重新站立起来的喜悦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却有更深的考虑。新中国百废待兴,除了在经济政治上需要进一步的规划,文化领域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鼓舞人民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根,特别是在戏曲方面,当时电视机还没有在中国上市。
可戏曲已经传唱了千年,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如果能有一个对国家满怀热忱的有才之士,下到基层帮助文化建设该有多好啊。

此时的周总理心里就有了一个人选——刘喜奎。周总理在少年时,曾听过刘喜奎的时装新剧,她借戏剧向民众唱出革命新思想的同时,也鼓舞了年少的自己,在和毛主席商议后,周总理开始寻找刘喜奎。
田汉听说此事,便主动告知了周总理,刘喜奎隐居的地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刘喜奎就住在北京的阜外马勺胡同里。周总理主动登门拜访了刘喜奎。
刘喜奎自此重新回到舞台,“花魁”登台,戏迷们都争相买票,很快戏票售罄了。
1950年经过周总理的引荐,刘喜奎成为了中国戏曲学校河北梆子班的一名教师。
此后十五年刘喜奎在教师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地教导学生,希望将河北的梆子戏传承下去。

1964年,刘喜奎病逝,葬于八宝山,享年70岁。
刘喜奎这一生活得灿烂,她热爱戏曲,不肯向权贵妥协;她热爱祖国,不肯向敌军妥协;她热爱人民,不肯向时间妥协,她是中国第一女演员——刘喜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04:26 , Processed in 0.0079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