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趣事|文盲知青陈志三传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19:0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趣事|文盲知青陈志三传奇                                                         2021-11-18 22:29                    

    “知青”怎会是文盲?这个词汇风行“”前后,本有准确的定义,特指接受了中小学系统教育者为“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他们有两千万之众,在“”中从学校毕业后无法在城市就业,去边疆农村接受“再教育”。作为特定的历史名词,“知青”已在岁月长河里渐行渐远,就连我这个正宗知青也觉得,“知青”这个词慢慢地陌生起来。
但是我突然想起,当年在我的身边却有一个特例,他明明是文盲,也冠以“知青”头衔上山下乡了,而且和我生活在一个连队里。他叫陈志三。

他明明是文盲,也冠以“知青”头衔上山下乡了

已有三十多年没有见到他了,前几天我从浙江知青战友处收到一本印制精美的纪念集《永恒的记忆》,刚一翻开就看到了陈志三的照片,我的思绪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志三兄个子小小的,家境不好,自幼没有读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在浙江慈溪县一个小镇上长大。那地方本来和农村没有多少区别,不想上山下乡大潮席卷,当地官员为了数字上好看,功劳上好说,居然搅动三寸不烂之舌,将志三兄鼓动起来,加入了奔向边疆农村的知青队伍。
1969年6月,这批慈溪知青来到内蒙古乌兰布和大沙漠深处的生产建设兵团连队。在迎接新战友联欢会上,北京知青因为来得早,见的世面也广,能歌善舞者表演了几出节目,然后高呼:“新战友,来一个。”
比起北京知青,浙江慈溪知青当然算是小地方来的,大部分人普通话都说不好,更兼毫无准备,一时间僵住了,一个个红着脸,不知如何是好。
好一个陈志三,竟然在人群中勇敢地站将起来,虽道是个头不高,但站起来总比坐着的人高出半头。他用慈溪方言大声唱了一支民歌:“顶子头上一点红,月亮弯弯拣老公。拣个老公大脚风,侬看中用不中用。”
那本是大唱红歌的年头,志三兄用方言唱了情歌,一时间惊呆了浙江知青。而北京知青呢,谁也听不懂此公唱的是什么,反倒一起鼓起掌来。
随后当然是漫长而艰苦的修理地球的劳作,效益极低,得不偿失,磨失了青春岁月,而且把志三兄也磨明白了。有一天指导员开讲,先念领袖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陈志三随后就找了指导员(不知道是否找了团领导)说:“我没有读过书,我不是知识青年,我不该来兵团,是慈溪县知青办搞错了,你们应当把我送回去。”指导员听了干瞪眼,不知道说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陈志三回不去了。直到“”结束,知青插队退潮,他才回到了可爱的家乡慈溪。
志三兄不识字,别人代他签名,但是他会下象棋,象棋上的车马炮认得清清楚楚,而且很有两下子。我刚上小学时曾在上海嘉定少年宫下过象棋,还背过几篇棋谱,但是挑战陈志三就很吃力,负多胜少。怎奈志三兄不会看棋谱,我多下几回,再拿出棋谱摆一摆,研究些日子,慢慢地就可以和他对弈一番了。
志三兄还有一手,会剃头,一把剃头刀推得相当顺畅,也在我的头顶“行驶”过许多来回。如今,和志三下棋和请他理发的情景,已经被三十多年岁月销蚀得淡去了。

志三兄还有一手,会剃头

这些年,我喜欢读一些关于知青问题的专著和文章,每每感触丛生。看到了陈志三的照片,我突然想到,在已经读到的知青史著作中,还没有见过“文盲知青”的记述,陈志三为什么当年没能引起我注意呢?看来事情就是这样,只有当它逐渐远去的时候,它的整体形象反倒变得清晰起来,变得耐于琢磨。当年熟视无睹的人和事,哪怕是小人物小事情,却可能和大事件挂起钩来。比如陈志三的经历,就是可以作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补白的。
作者钱江 源自粤海知青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2-10 01:58:45 |只看该作者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2 05:33 , Processed in 0.0078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