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4-3 12:28 编辑
中国民居-福建土楼(一)
2008年7月,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概述 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南靖和永定,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闪烁着其先民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土楼的种类: 殿堂式围屋 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筑而成,永定现存的不多。它内设上下厅堂、天井、后室、横屋、巷道等。无论是“二堂二横”还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中轴线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一层或二层。这种酷似中原府第殿堂式的民居,源自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河南、陕西等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殿堂建筑和遗址都十分丰富。殿堂式围屋与府第式方楼相比,虽同一渊源,但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厅堂、后楼。 五凤楼 屋脊屋脊飞檐多为5层叠,犹如展翅的凤凰,故名。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内设厅堂、横屋等(有的没有设中堂,简化成“两堂两横”),但最大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永定县高陂镇虎岭村的裕隆楼和古竹乡的福裕楼皆属前者。 府第式方楼 “三堂二横”式结构,又称“三堂屋”,建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有围墙。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房,前低后高,间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前座楼设前厅,出口为大门,中座楼设中厅,或称大厅,系全楼公共活动中心,后座为主楼,设正堂。中轴线两侧建前低后高的两落横屋,互相对称,横屋的房门均朝中轴线,与“三堂”相呼应。“三堂”与横屋之间分别有一长方形天井,前后以走廊与厅堂连接。前堂大门两侧廊厅分别设一小门作为横屋的进出口。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高,出檐大,主次分明。 方形楼 这类土楼在永定为数最多,结构较简单,或封闭式,或开放式(所有门朝外,店式,一字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或面阔二三间,或面阔多达十几间,或单独呈“口”字形,或“目”字形。通廊式平面。 走马楼 大多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无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呈五角形,不规则;木质窗框、窗栏挑出。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这类土楼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纱帽楼 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土楼;或半圆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两者形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 吊脚楼 多为商业店面,沿街构筑,后傍河流;以木质地板挑出的木楼与前向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木板围护,开窗,悬崖处以木柱支撑。 圆土楼 又称环形楼,旧时称圆寨,是永定客家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有的是一环楼,更多的是2环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据粗略调查,永定县现存的圆楼就有360多座。其中有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以富丽堂皇著称的振成楼;直径最长的永福楼;直径最短的如升楼;圆中有方的永康楼和衍香楼;单无式的集庆楼等等。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汀江流域,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麦加圣地”!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 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发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钟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