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仲淹“寄情”名篇,李清照仅模仿三句,成永恒经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4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范仲淹“寄情”名篇,李清照仅模仿三句,成永恒经典                                                         2021-12-10 11:49                    
                说到文学或者诗词创作,很多人总是主观的认为一切内容都应该是“原创”,否则就不能“算自己”的,但其实在文学创作上,总有很多作家会效仿前辈或者心中偶像的佳作,这一点不仅无可厚非,更是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和习惯。
比如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在文坛向来有“第一才女”之称,在她的作品中就经常会用到前辈创作的名句,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李清照模仿的对象,他就是北宋名相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但一生传世的词作寥寥无几,目前可查的也只有5首,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数量稀少,却篇篇堪称经典,其中不乏“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千古名句。
而《御街行》主题为“相思”,更是开创了宋词“婉约派”的先河,这首词后来被李清照拿来稍加改动后,又成就了一首名篇,那么大家知道她是怎么改的吗?图片:北宋名相范仲淹写诗剧照
一、经典佳作《御街行·秋日怀旧》
1、词作大意
这首词的原文比较长,大体给大家翻译一下,落叶纷纷飘落在门前的台阶上,在这个寂寞的夜晚,只有寒冷的风在吹着树梢,发出一些稀碎的声音,把珍珠般的门帘卷起来,看上去十分华丽奢侈的阁楼里面,却是空空荡荡的。
现在天高云淡,空中银河的尽头都好像落到了地面上,每一年的这天晚上,皎洁的月光都会像白莲一样照进我的亭台之中,可是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却在千里之外。
既然是思念回肠,那定要借酒消愁,可问题是现在酒还没有送过来,我已经泪流满面了,好不容易熬到下半夜,油灯开始忽明忽暗,我倚在枕头上,尝尽了各种孤独的相思之苦,仔细想想,这种事情也总是这样,缠绕在眉间、心头,根本无法回避。图片:《御街行·秋日怀旧》全篇资料截图
从范仲淹写的这首词来看,主体是一个人在秋天夜晚的孤独之苦,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心里的那个人,其中“纷纷坠叶飘香砌”的“香砌”,指的是落满了树叶的台阶,在那个夜晚,周围都是一片幽静,因此哪怕是寒风吹动树枝、树叶的声音也能够听的很清楚。
作者一个人于楼台之上观赏月亮,却突然发现华丽的楼阁中仅有自己一人,无奈之中又将目光瞄向了夜空,发现浩瀚的星空似乎已经和大地融为了一体。大慧认为这是一种内心空灵感的直接具象化,加重了全篇带给人的那种孤独感、无奈感。图片:观赏月亮剧照
2、由景抒情
良辰美景自然经历了不少,可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当月光照入楼阁的时候,还是会不禁想起那个思念的人,遗憾的是,那个人并不能陪伴自己一起欣赏这难得的美景,原因很简单,她距离我实在是过于遥远。
整首词的上阙主要是描写美景,以此渲染孤独的氛围,到了下阙,作者就逐渐开始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了,因为寂寞产生了忧愁,这也在情理之中。
古人常说“借酒消愁”,可是我还没喝酒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了,这是一种“无由”的表现,而此前还经历了不止一次。
照理说,一个人总是这样,早该习惯了,也麻木了,但是作者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会这样,这个时候笔锋一转,又点出了“残灯明灭”,这说明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应该到了下半夜。
可即便如此,依靠在枕头上还是很难入眠,这可真是尝尽了世间所有孤独的滋味,其实最后的三句词,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就是后来李清照改写的句子。图片:在残灯下倒酒剧照
二、李清照的效仿
1、全文亮点
纵览范仲淹的这篇词作,经典和亮点都集中在下半部分,尤其是描写一个人一旦处在孤独寂寞之中,就会借酒消愁,然而还没等到酒就已经哭成了泪人,这个细节是十分感性,十分动人,同时也十分真实的。
这种近乎崩溃的心情,和后面持续到后半夜还睡不着结合在一起,可谓相互衬映,韵味十足,而最后三句就是最大的点睛之笔,诉说了作者心头的百般忧愁,全部一股脑的涌现了出来。
这个时候大家会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种令自己心力憔悴的情绪,竟然是萦绕在心头,根本无法控制,更无法消除的,这一下就厉害了!图片:哭成泪人剧照
2、李清照的深厚“功力”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有一首佳作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的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中的思念之情。平心而论,大慧认为整篇的上半部分,写的要比范仲淹的更富有想象力,也带给人们更多、更大的感动。
内容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大家可以仔细的品读一下。图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全篇资料截图
那么到了后面的三句,就很明显有效仿范仲淹的意味了,李清照把原句进行了修改,且幅度不大,只是进行了相应的拆分,变成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虽然是改动了一下,但原意是没怎么变的,只是赋予了新句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魅力,这里的重点就在拆分过程中加上的“才下”和“又上”两个词,这一下就把作品中的“忧愁”变的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了。
结合上文来一起品读,人们就能很轻易的联想到主人翁当时的心理活动,甚至脸上的神态表情都能够揣摩出来,这就是李清照功力强悍的地方了。图片:李清照写诗剧照
另外,“才”字和“又”字又突出了作者强制控制情绪,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带来的那种愁苦心情,真是妙不可言!
文章作者:大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2:09 , Processed in 0.0083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