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棉花坡战役:朱德早年成名之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05:44: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棉花坡战役:朱德早年成名之战                                                         2021-12-14 19:23                    
                                        1866年12月1日,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穷苦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家人们给他起名为朱代珍,当时,谁都不可能想到,这个人未来会在中国大地上引领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浪潮,更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出身穷苦人家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首。

1916年12月,袁世凯不顾民意,倒行逆施,公然称帝,改元“洪宪”,12月25日,松坡将军巧计回到云南,通电全国,组织护国军征讨袁世凯,护国军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史称“护国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棉花坡之役”,这也是未来的开国元帅之首朱德的成名之战。当时朱德还是护国军中的一个团长,但当时他在军中早已是颇有名望。

朱德早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并从特别班提前毕业,在此期间还加入了同盟会,后顺应时代潮流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后反对袁世凯称帝,响应蔡锷将军号召,毅然参加护国军,再一次英勇奋战在第一线上。

当时棉花坡是纳溪的一道天然屏障和制高点,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当时双方已经处于近乎决战状态,势不可挡,可以说棉花坡这一战的成败将左右着护国军和北洋军双方斗争的最终胜利。
由于护国军势单力薄,面对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的北洋军,处于很大劣势之下,而北洋军依仗械弹充足和人数优势,向着护国军发起了猛烈攻势,意图一举消灭护国军,使护国军一次又一次被重创。随着时间推移,棉花坡战役愈发惨烈,此时,朱德临危受命,率领部队日行百里火速支援纳溪。

2月17日,朱德率部赶到纳溪并迅速投入战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斗争。朱老总告诉部下“我们护国军是正义之师,顺天意,得民心,而袁世凯的北洋军师出无名,所以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朱德组织部下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粉碎了敌人一次次意图一举消灭护国军的阴谋,成功守住了阵地,为此次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世凯不断从湖南、湖北等处调军,补充北洋军兵力,而此时护国军伤亡惨重,武器弹药等也即将告罄。蔡锷命朱德率众从棉花坡向敌军发起进攻。朱德并没有选择和装备精良的敌军硬碰硬,他用一个营用猛烈的火力吸引北洋军注意,自己亲率大部分兵出其不意的力迂回到敌人侧面,并向其发起猛烈攻势。

敌军受到意想不到的攻击,损失惨重。敌我双方随即展开一场激烈战斗,打得你来我往,朱德身先士卒,所率将士个个英勇无畏,不畏死亡,勇敢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霎时间,战场上炮火连天,尸横遍野,流血漂橹,残肢断臂、枪林弹雨漫天皆是,喊杀声、炮火声、哀嚎声响彻云霄,双方你来我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整个战场宛若人间炼狱,阵地几经易手,战局瞬息万变,无数战士随之殒命,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猛烈攻击后,敌军终于溃败,护国军取得了最终胜利。短暂休整后,护国军再次向敌军发起反攻,而这次也彻底将敌军击溃。朱德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滇中名将”、“护国名将”。

这次战争给予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重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士气,掀起了反袁的浪潮,而此时的袁世凯早已是四面楚歌,不久便气绝身亡,护国战争也随即宣告结束。这次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朱德的智勇双全,他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阵地战,夜战,游击战等战术相结合,身先士卒,带领部下英勇与敌人斗争。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护国军成功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壮举。当然这场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也正是朱德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借助人民的力量创造了许多有利战机。

从这次战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朱德,这位三军总司令,十大开国元帅之首,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不屈为心中理想信念敢于奉献全部的精神,还有那百年难得一遇的聪明才智等等,他具备了一位杰出将领应有的一切要素。而这也是他能从众多乱世豪杰中脱颖而出,也为他未来在中国大地推动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6:26 , Processed in 0.0083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