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用一首诗嘲讽诸葛亮,仅有20个字,一针见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3:23: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用一首诗嘲讽诸葛亮,仅有20个字,一针见血                2021-12-26 14:22                    
                                       

东坡居士——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口不绝的诗篇。《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都是被人们熟知的优秀作品。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会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也不例外。苏轼写了很多咏史题材的诗词,在他的诗词中,有对历史著名人物的称赞,也有批判。其中,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诸葛亮,就曾被苏轼写诗“讽刺”过,这是为何呢?

一、评说古人

苏轼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一心关怀民间百姓,也渴望着能为国家建立功业,但却无人赏识。因此,苏轼常常会借助着对古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来表达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感。

苏轼的咏史诗歌,既有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败和灭亡的反思,也有通过对古今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说,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为国奉献的热情。对于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苏轼也真诚地表达出崇敬之情。

其中,在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提到了一个人物——周瑜,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将领。在诗篇中,苏轼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也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巧妙的诗句写出了周瑜的不凡。

苏轼的笔下,周瑜少年成名,英气勃勃、春风得意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即使是在战场上,周瑜也是从容洒脱、指挥若定的英雄人物。苏轼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在词句中,表达着对大英雄周瑜的赞美和崇拜之情。

混乱的三国时期,无数英雄人物争相出现。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轼除了崇拜周瑜,也非常崇拜刘备。在被贬到湖北黄州后,苏轼游览了刘备争夺天下时的遗址。在黄州檀溪,苏轼被当地的景象触动,联想到曾经的刘备在此地的情景,因此,写下了一篇名为《卢马》的文章。

苏轼在《卢马》中写道:“川西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在诗中,苏轼用“英主”来称呼刘备。可见,对于刘备英雄伟绩,苏轼也是很崇拜的。

苏轼崇拜意气风发的周瑜将军,也崇拜着一方英主刘备。那么,对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位让刘备三顾茅庐的军师,这位让周瑜在临死前不甘地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对手,苏轼又是持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

二、讽刺孔明

与对周瑜的崇拜不同,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苏轼的态度却有些耐人寻味了。苏轼的众多诗篇作品中,也有着对诸葛亮的评价。其中有一首诗,苏轼用20个字“讽刺”了诸葛亮。

苏轼诗中的内容是:“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苏轼为何会对诸葛亮有着这么大的意见,并且专门写诗来讽刺诸葛亮呢?

苏轼写诗讽刺诸葛亮的缘由,要追溯到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复兴汉室的战略。刘备为了求得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对刘备的这种行为非常感激,为了报答刘备,他全心全力地为刘备出谋划策。诸葛亮根据当时诸侯国各自实力的不同,为刘备制定了复兴汉室大业的计划。

诸葛亮认为,盘踞于北方的曹操和魏征占据着中原的广大腹地,在地理上有着很好的优势,并且曹魏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大。所以不能轻易地和北方的曹魏大军,在战场上正面相对。

位于江东地区的孙权,也在地理位置上有着优势,孙权有着长江天堑这道天然屏障作为保护,易于防守、难以攻入。并且在人心上,孙权深受江东百姓的拥戴,因此也不能与孙权撕破脸皮。

总之,刘备还不具备与曹操和孙权在战场上争锋相对的实力。因此,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若想要扩张,只能向西去,夺取益州,将益州纳入自己的地盘。当时的益州,物资和矿产丰富,人口众多,在地理位置上,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是最好的复国基地。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诸葛亮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但是,在人情道义上,这个建议却是不道德的。因为益州是归属于刘璋的,并且刘璋是汉代皇族的后代。说起来,刘备和刘璋两人,还是一家人。

刘备觉得,对同宗族的刘璋下手,可能会在天下百姓心中留下“不仁义”的印象,因此非常犹豫,始终下不定决心。而诸葛亮一直努力说服刘备主动谋取益州,因为诸葛亮认为,刘璋是个没有能力的人,无法阻挡其他诸侯的入侵。若刘备不下手,益州迟早会被其他人吞并。

就在诸葛亮努力劝说刘备的时候,身处益州的刘璋向刘备提出了援助的请求,主动邀请刘备带着军队进入益州,恰好这一举措与刘备和诸葛亮的计划不谋而合。进入益州后,诸葛亮为刘备苦心谋划,最终击败了刘璋,夺取了益州。

诸葛亮给刘备提的这个建议,是非常高明的军事战略。但是在道义上,这样的行为确实是恃强凌弱的不厚道行为。因此,苏轼对此事非常不满,认为诸葛亮不讲道义。

于是,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讽刺诸葛亮的诗。苏轼认为,刘备向同是一家人的刘璋出兵,是不义之举。被人们称为豪杰的诸葛亮,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呢?在这短短20字的诗句中,苏轼将“不义”和“豪杰”放在一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葛亮不道德的行为。

政局动荡的三国时期,位于北方的曹操、东吴的孙权,每一方都想要扩张自己的实力。其实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是有着很大的合理性。那么,苏轼为什么还会对诸葛亮的这个建议有这么大的意见呢?

三、心怀天下

苏轼的一生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在著名的《定风坡》这首词中,苏轼写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他一生心怀家国天下的真实写照。

苏轼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在当官期间,对于各种危害人民生活的自然灾害十分关心。正如诗句“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所写,在苏轼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出他因为无法消除天灾,而感到愧对百姓。

苏轼信奉着儒家思想,坚持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始终关心着国家和百姓,希望国富民强,百姓们能过上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生活。因此,对于诸葛亮和刘备这种主动挑起战乱的不义行为,苏轼是极不喜的。

而且,被诸葛亮和刘备算计了的刘璋,虽然资质平庸,但是,他却是个关爱百姓、不愿百姓受苦的仁爱之士。《后汉书》中就有记载,刘备兵临城下时,刘璋因为担心战火会伤及百姓,主动放弃抵抗,成为刘备的阶下囚。

总结

争夺益州这个事件中,刘璋是一个为了保护百姓而不顾个人安危的仁者,而诸葛亮却是一个只顾利益、主动挑起战火的入侵者。因此,苏轼用短短20字的诗来讽刺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15:20 , Processed in 0.0082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