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与苏轼的巅峰对决,悠然与凄然,谁的《西江月》更能打动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8 05:0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弃疾与苏轼的巅峰对决,悠然与凄然,谁的《西江月》更能打动你                                                         2021-12-27 16:18                    

正文配图来源于《墨魂》截屏,侵删)

辛弃疾和苏轼都是著名豪放派词人,合称"苏辛"。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时期,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却屡屡被奸臣陷害,闲居时期,他留下了不少想要一心报国的铁血之作,"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而《西江月》,则是稼轩为数不多的田园之作,闲趣悠然,体现了他英雄柔情的一面。
苏轼生活于北宋时期,仕途坎坷却乐观旷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的这种精神感染鼓舞了不少后人,而《西江月》里,却也透露出人生如梦的凄然之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农村夏夜的田园风光,简单地描写了夜行黄沙道中之时,不仅夏夜的各种景物清新悠然,而且丰收在望,令人欢欣愉悦。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树枝间,惊动了枝头的乌鹊,半夜时分,清凉的夜风吹来了声声的蝉鸣。稻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夹杂着一片青蛙的叫声,仿佛是在说今年将成为一个大丰年。

下片写了词人在黄沙道夜行时的遭遇,遇到了一点小雨,还邂逅了旧时来过的茅店。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天边的几颗星星明明灭灭,山前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之前的茅草盖的乡村客店依然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道路转到溪上的小桥的时候,它就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这首辛词中,没有靖康耻,没有臣子恨,只有田园风光的悠然自得。辛弃疾的一生热血却又让人心疼,他能在乡间得到心灵的慰藉,我们这些粉丝也能够释然一些了。

相反,苏轼的《西江月》则是要伤感很多了。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要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并不困难,从"大梦""秋凉""愁""孤光""凄然"这些词可以看出,苏轼这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忧愁悲伤的。

从"秋凉""夜来"可以看出,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晚上,"中秋"则说明了更具体的时间应该是一个中秋佳节的晚上。
这首词中,苏轼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是因为时光流逝很快,之前,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还一起学习复习,一同进京赶考,如今的中秋,他却不能跟父亲、弟弟在一起;另一方面,苏轼年少成名,本来应该有大好的前程,现在却被贬在黄州,让他产生了不真实感,之前的理想完全就是黄粱一梦。
好在,苏轼天性乐观,心胸旷达。悲伤过后,他还是能开开心心地吃东坡肉、东坡肘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5:28 , Processed in 0.00771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