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 2021-12-29 14:02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卓越政治家,也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的厚重土壤,孕育于跌宕起伏的革命征途,形象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艺术记录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的沧桑巨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也是解读筚路蓝缕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鲜活教材。 昏天黑地:“长夜难明赤县天”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韶山闭塞贫穷,少年毛泽东立志出乡关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内遭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尽管他的家境还算殷实,但韶山同其他闭塞贫穷的山村并无二致,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私塾就读。毛泽东熟读四书五经,但他更喜欢读《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杂书”。他发现旧小说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农民主人公。改良主义者郑观应《盛世危言》的许多新思想使他受到启蒙,而《列强瓜分之危险》一书中的“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使他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向外面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指天问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各种思潮纷然杂陈,毛泽东上下求索寻救国良策 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后,毛泽东开始了修学储能的求学生涯,其中主要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立下人生誓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5年9月,他发布《征友启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18年4月14日,他与蔡和森等人创建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立志“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1918年毕业后,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之策的行动更加积极、更加稳健。他进行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新村主义”尝试,发动驱逐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倡议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 青年毛泽东挺立于时代潮头,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筹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和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但究竟如何付诸行动,他也在苦苦思索。一方面是大革命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却有无法遏制的暗流涌动。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独立寒秋”,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景,反观黑暗统治、民生多艰的残酷现实,从内心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 翻天覆地:“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革命艰难曲折,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独辟蹊径闯新路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付诸东流。“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心情苍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残酷现实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没有武装的革命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改造中国与世界。他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第一次打出共产党人自己的旗帜,从此工农阶级有了为自己打天下的工农子弟兵。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武装割据的道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从此,穿长衫的毛泽东开始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毛泽东诗词也告别“呼声革命”的“书生意气”,不再单纯摹景抒情,而转向战争纪实。他把诗情融入战争,使战争充满诗意。 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是在山里寻求到、从山里走出来的。毛泽东对革命摇篮井冈山情有独钟,用《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反复吟咏。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始终高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旗帜,攻克娄山关,翻越六盘山,问鼎昆仑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待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尤其是针对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无视警告擅闯长江水域,人民解放军果断炮击使其中弹搁浅,更是平添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划时代意义,既宣告了蒋家王朝败局已定,也标志着西方列强“炮舰外交”的彻底终结。 顶天立地:“刺破青天锷未残” 共产党人无私忘我,坚定执着勇猛,毛泽东越是艰险越向前 毛泽东咏山的作品很多,他把山刻画得形神兼备,“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表达了毛泽东强烈的爱国情怀。“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利剑刺破青天,自身却完好无损,天塌下来,山一柱擎天,真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百年奋斗中,共产党人不畏强暴,不惧风险,敢打必胜,“欲与天公试比高”。 中国革命艰苦卓绝,“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以“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气度,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英雄气概,不断“报道敌军宵遁”。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斗争实践受到党内各种“左”倾错误路线一再打压。他极力压制内心郁闷,愈挫愈勇,写出“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多处“直”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毛泽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 蟠天际地:“唤起工农千百万”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放手发动群众,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 唐代罗隐《蜂》诗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改造中国与世界,究竟为了谁?毛泽东用两句诗予以回答,“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攻占一个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展“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章程》庄严宣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他放手发动群众,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洪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他紧紧依靠人民,谱写了人民战争的精美华章。 欢天喜地:“万方乐奏有于阗” 反动统治一去不返,人民翻身作主,毛泽东与民同乐庆解放 195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举国上下,一片欢腾。10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隆重的庆祝晚会,柳亚子即席吟诗《浣溪沙》:“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次日,毛泽东欣然和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属唱和之作,从高处着眼,从大处着笔,抚今追昔,构思精巧。上阕揭露和批判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寥寥数语写尽中华民族饱受的磨难与痛苦。下阕描绘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人情景。“一唱雄鸡天下白”,引用李贺《致酒行》成句,比喻新中国诞生犹如雄鸡高唱,驱走漫长黑夜,迎来无限光明。 改天换地:“地动三河铁臂摇” 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发展日新月异,毛泽东励精图治搞建设 新中国面对的是一个近百年战乱频仍、千疮百孔、百业凋敝的“烂摊子”。毛泽东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诗词也告别炮火硝烟,转向描绘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水调歌头·游泳》高度赞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还想象奇特地勾画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发展前景。 1965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他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接连写下“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旧貌变新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毛泽东气定神闲,“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他蔑视各种国际反动势力,“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为粉碎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毛泽东十分注重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而“拒腐蚀,永不沾”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使他欢欣鼓舞。1963年8月1日,他写下《杂言诗·八连颂》:“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这是对“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热情礼赞,是对党和军队的谆谆教导,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