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鱓砚台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5 21:08: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鱓砚台一                                                         2022-01-02 11:26                    

       砚台------为了练字,字没练好,却对砚台本身产生了兴趣。经过一番文献综合,引言有了:“砚贵有铭”它有,“砚贵有眼”它有,“名砚有匣”它有;“端方正直”的品它是,“刻深容易刻浅难”的工它是,“坚实细腻”的质它是,“名贵红木”的匣它是,“一木整挖”的料它是,“手工制作”的难它是。
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呢?
首先,砚石的材质,“四大名砚”石是最基本的论调,其它砚石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各具特点不一而足,无从下手之际,粗略观察静心思考,因其石色紫红下有一石眼,遂决定以“端”、“歙”为始;经过比对、定性、定量分析之后,初步识定为歙石“庙前红”争议当不大。
砚型长方:22.9*14.5*2.9cm,右下背角斜抹三角形。

砚面雕刻双龙戏珠纹饰,采用典型的“雍乾”草龙图式,“天地眼”呼应布局,中为研堂、墨池,边饰浅刻划云气纹,整体形象生动,气韵不凡,大气洒脱,出神入化。

砚背铭文“布袍未典官粮纳,敢谓邨愚是古仙”,款识“雍正九年,李鱓”。为“扬州八怪”领军人物1731年之宝

砚匣合体:25*16.3*6.3cm,匣盖、体分别一木整挖,黄花梨木质,宝函造型,匣盖素面朝天,凸穹顶,刻4条窄边线,内面宽边倭角凹穹顶,呼应正面,四边阳阴型刻子母卡口;匣体四边阴阳型刻子母卡口,底面宽边倭角浅雕凹长方形,四角各阳雕内修直拐角浅足;砚、匣老化程度相当,砌合天衣无缝,应为原配。有鉴于此,可以此匣之黄花梨木质状况,作为雍正时期黄花梨之标准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1-5 21:09:42 |只看该作者

砚台:研墨知韵,如见千里图景

砚台:研墨知韵,如见千里图景            2021-12-31 09:58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灯谜,谜底就是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原始功能是磨墨,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有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砚的材料有石、玉、陶、瓷、澄泥及铜、铁、银等金属,以石居多。因其质地坚实、“体自坚硬”,可在上面题诗刻铭,或言志抒怀、或寄情自勉……方寸之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把它作为收藏之物,闲暇时观赏把玩,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我国名砚众多,端砚为最,因产于古代端州而得名。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那时,端砚外形单调,以箕形、八棱形、长方形较为常见,轮廓棱角分明、造型端庄。米芾在所著《砚史》中指出:“士人尤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砚在庄重沉静中蕴涵力度,给人四平八稳之感,是为“身自端方”。

后来,砚形越来越多样,可世人仍称砚以“端方”,就不仅仅指物了,还借喻为人端庄方正、“浸墨不染”。史书记载,在宋代,端砚尤受文人墨客喜爱,与黄金、玉石价格相当。在包拯任端州太守前,当地官员常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送给权贵们。包拯上任后,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卸任时,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佳话。

名砚多有“呵气即湿”的特点,最能称为上品的当属洮河砚。有人拿砚给北宋宰相吕蒙正行雅贿时,便夸耀此特点。没想到吕蒙正凝视片刻,笑道,“即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也只值十文钱而已。”

砚台浑朴“不言”、沉静内敛,然“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古人以其明志,体现坚定不移之精神。《新五代史》记载:五代晋朝时,桑维翰貌丑,却有志为官。他应试时,考官嫌他的姓与丧字同音,不肯取他。有人劝他不必考了。他就铸了一个铁砚,指与人说道:“砚弊则改而佗仕。”意思是说把铁砚磨穿了还不能进仕,也不改志。最终考中了进士。

砚与古代文人士子朝夕相伴,渗入到他们的精神生活。可在寒冷的冬天,北方的文人士子就算文思泉涌,也不能挥毫下笔,因为砚上墨会结冰,用笔去掭墨,笔和墨也会冻在一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漠北军帐中起草战斗檄文时,就遇到过这种窘况,他作诗描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仙李白也没办法,无奈叹息:“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事实上,唐代已经有了化冰开墨的“神器”,那就是暖砚。最早记载暖砚的是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用炭火烧烤温热,以暖砚开墨。唐朝宫廷里有这种砚,并且工艺很精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巧。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冬月帝常用之。”只是那时暖砚还是稀罕物,数量少,像岑参、李白这样的诗人只能徒留感慨,说明暖砚并非一般的寒门士子所能使用。

暖砚在明清最为流行,尤其是清代,变得功能多且环保,这跟雍正皇帝的勤政有关。据史料记载,雍正经常工作到凌晨,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处理政务。目前存世的雍正批阅的奏折、部本、通本就达到了30万件,上面有雍正留下的1000万字批注。如此勤政,到了冬天暖砚对他不可或缺。

雍正感兴趣的是一种铜砚台,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放置油灯加热。他认为底部生火加热不妥,砚台又显得太高,不方便也不美观,多次下谕旨命令造办处工匠改进。到后来,出现了水暖与炭暖合二为一的创新形式,这种暖砚先利用匣内炭火炉加热,在炭匣之上增加一层水屉,水屉之上则是铜砚盘。炭火把水加热后,再用水温去加热砚石,炭热经由水温传递向上,更加温润,可用温水研墨,还能顺便暖手,同时还能焚香。观赏一个个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的暖砚,除了感叹古人的智慧,也仿佛看到他们勤奋自勉、笔耕不辍的身影。

从“风冷衣裳脆,天寒笔砚清”到“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寒来暑往,“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以良砚为砺友,阅事以古今,尽涤心中尘埃,研墨知韵,如见千里图景。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05:16 , Processed in 0.00871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