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青花瓷的收藏家是这么鉴定苏麻离青的 2022-01-05 14:01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关于青料的的基本认识 鉴定或识别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钻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现在近东,但实际上我国唐朝业已开始使用。中国的青花最早从唐朝开始烧造,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扬州发现了唐青花瓷。宋代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青花瓷。唐、宋青花用的是国产青花钴料,元代早期烧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中后期随着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蒙古族贵族本身的需要,以苏麻离青着色的元青花应运而生。 现在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共识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用的是苏麻离青,明永乐、宣德到成化早期也用的是苏麻离青。到了成化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今江西乐平县的坡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这个时期青花瓷器的特征,与明代前期的苏麻离青浓艳者迥然不同。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现象严重。 正德青花盘 正德朝青花中,除了较浅淡的品种仍用平等青外,那浓中带灰的可能是用了石子青。石子青,亦称“石青”。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多用此料描绘纹饰。“回青”在正德朝已出现,据《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都用的是回青。 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用的是浙江衢州、信州、绍兴、金华地区产的浙料。自此,景德镇青花完全用国产料。 青料的发展及及苏麻离青的来历 经过对青花钴料的盘点,可以知道在青花瓷发展史上我国曾三次从国外进口青料,除了元朝和明永乐、宣德时期使用的苏麻离青,还有就是正德时期的回青料,它们各自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苏麻离青”的记载,最早见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前的王世懋《窥天外乘》:“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笞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黄一正《事物绀珠》则谓:“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在这里,“苏麻离”“苏勃泥”显而是外来词,因此它是进口青料,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
关于“苏麻离青”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南洋的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这“苏泥”和“勃青”到底是什么,谁也搞不清;第二种说法是;波斯话中钴料一词sulimane的译音,或是波斯话中蓝色一词samawi的译音;这恐怕是最接近的解释了。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也是谐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麻离青是从索马里带回来的,所以叫“索马里青”。 。 一般来说,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到目前为止,经国内外古陶瓷界专家多年来的考证研究,基本赞同“苏泥勃青为明初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引进”,也有认为是从伊斯兰地区引进的。那么“苏麻离青”料的确切产地究竟在哪儿呢?多少年来国内外古陶瓷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早对这一问题提出过答案的恐怕要算是英国的霍伯逊先生了,这位把中国古玩界中那些地道的行话如“橘皮”“棕眼”等介绍给西方的人,在其至今乃被西方人捧为瓷学“圣经”的经典著作《明朝瓷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地方叫“巴勒查斯坦”,那是古波斯东部与巴基斯坦交界的一个地区。但他并没有提供这些说法的来源依据;《中国陶瓷》一书说利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土矿”,也没有具体说是从哪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钴料的产地是伊朗卡山的卡姆沙村,村民们以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此名字来命名此料。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是根据珍贵的史料记载,即波斯陶工阿布尔、卡西姆于1301年写成的记录性论文,文中对各种金属在釉下或釉上会产生什么颜色等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不仅如此,还对各种原材料产于何处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有一条可以这么翻译:“蓝色,工匠们称其为苏麻离,它的来源是卡山城周围山上的卡姆沙村”。 如何认识苏麻离青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苏麻离青究竟出自何方,更需要关心的是如何认识苏麻离青是最重要的。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状况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永宣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文物出版社2006年印刷)介绍,青花色泽的浓艳,是永乐、宣德时期最主要的共同特征。这时期所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锰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低,就可以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典型的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艳、晕散,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 永宣苏麻离青的呈色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浓重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非常明显,晕散十分严重。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处散开或渗透的情况,也即俗语所说的“洇”。青花瓷器绘制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无论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永乐时期的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它的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斑点,晕散情况严重。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粒状的锈斑,这个锈斑在釉下自然形成,即是铁质高所致。晕散和结晶斑,本来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过去几百年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的魁首,收藏及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 以上是苏麻离青的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造。 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粗粝,用料偏浓,则墨势浑然而庄重;青料细匀,用料偏淡,则色泽鲜浅而雅致,无结晶斑现象。 苏麻离青的影响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这一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上述是对苏麻离青的一些粗浅认识。总之,通过对苏麻离青的认识和研究,可以知道苏麻离青的传入,对我国的青花瓷器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苏麻离青成就了元青花;苏麻离青使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为中国青花瓷器之冠,其成就被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刘一田)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