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方面来看新世纪主旋律电影的动态美 2022-01-16 12:46
色彩拥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色彩让人们的视觉感受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暖色让人感到前进和扩张的效果,冷色让人感到后退和收缩的效果;相同的颜色,大面积的颜色有使人前进的感觉,小面积的颜色使人有向后的感觉。 ![]()
如果把这个原理用于表述主旋律的电影色彩,可概括为:色彩决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色彩可与其他的元素产生互动,色彩有温度。 接下来,我将从3方面来看新世纪主旋律电影的动态美。 艺术创作者将多种色彩元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组合、重构,创造出立体化的、甚至具有动感的色彩画面,用来表达艺术家更为丰富、深邃的思想情感,就是多维色彩构成。在二维色彩构成中,色彩常常呈现静态美。 ![]()
但其实不然,色彩作为一个物理元素来说的话,必然是没有运动起来的,就像是绘画时,颜色已经画在了画布上面,怎么可能还能够拿下来了呢?但是整体的画面给人一种春风拂过、阳光明媚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色彩像在真实的自然界中一样,在缓缓流动。 所以静止其实一种是客观存在,流动一种是主观体会。人对于很多色彩一开始是一种直觉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简单地看到色彩、理解色彩,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另外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是心理上的反应,是人对于色彩的一种心理上的理解。 ![]()
比如在红色、橙色的环境中,人们就像在运动时一样,血压心率脉搏都会加快,会显得非常兴奋;在蓝色环境中则表现得平静,脉搏也可以放缓,有的甚至产生抑郁。 很多人会说这是不是一种心理作用,但事实上早在 19世纪就已经有科学家做过许多实验,而这些实验证明:这不是所谓的“心理作用”,这是科学,是另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即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的生理上带来“运动”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运动状态感。 ![]()
红色、橙色、黄色等这样的暖色,属于是兴奋的色彩,它们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令人兴奋,唤起一种积极(或冲动)的心态;蓝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色彩则容易使人进入一种冷静、消极的状态。主旋律电影中大多使用红色、黄色这样的色彩就是因为这些色彩能够给人一种积极的反应,这种反应符合主旋律电影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主题。 除了电影色相不一样以外,色彩的明度也是一个方面。电影明度其实质和画笔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同纯度但是不同明度,对肉眼的冲击力越大说明色彩的明度越高;如果色彩带给人心里感觉是沉静、安稳的,则说明色彩的纯度和明度都相对较低;而无色的中低明度(黑色)则给人最为消极的心里感觉。 ![]()
从色彩的纯度上看:色彩的纯度高,人常常会产生兴奋的感觉;色彩的纯度低,就会给人相对沉静的心里感觉。明度越高,颜色越纯净的色彩,给人一种距离很近的感觉,好似近在眼前;另外一种则是颜色比较杂,纯度比较低的色彩,常常会给人一种距离比较远的错觉,这都是电影色彩的明度带来的丰富变化。 另外因为色彩的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电影色彩还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膨胀感,这种膨胀感能够使得色彩原地在某一种视觉里,产生运动的错觉。主旋律电影中经常使用这样的色彩语言,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反应和震荡。 ![]()
在很多主旋律电影中,如果要营造一种战后的悲凉感时,则用一些颜色纯度较低的色彩,给人一种远距离的宏大感;反之,如果是表现我国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时,影片中的景色呈现就无比清晰,营造一种热烈的、庆祝胜利的氛围。 在电影中,色彩不可能单独的存在,它是很多元素共同合集的结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光影。冯小刚执导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2010)中,一缕阳光洒进了废墟,这缕阳光在一片黑暗的废墟中金灿灿的,这好像就意味着美好的希望和生命的重生。 ![]()
在电影创作中,从来都不可能有单独存在、脱离彼此而光影与色彩。也就是说,不存在无光影的色彩,也不存在无色彩的光影。奥斯卡奖获得者,著名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维托里奥·斯特拉罗结合自己的电影摄影实践,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电影色彩与视觉生理、心理影响的相互关系,并且把他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电影创作实践,将电影色彩、光影设计、造型三者完美结合,制作出最佳的电影画面,立体化地展现人物的情绪和情感。 无论是最初的黑白影像还是到后期的上色、亦或当今的更加丰富的色彩表达,光影与色彩之间的互动从未停止,这些色彩甚至还能够表达电影物体中的空间、环境、肌理、情绪,等等。 ![]()
让原本是二维空间的电影画面拥有真实的、引人入胜的三维效果。 光影本就是颜色产生的基础,利用大气的通透性,产生层层叠叠不同的光影效果,将光影的选择和电影色彩的选择进行搭配,这样制作出来的主旋律电影拥有了更多的层次、展现出更引人遐想的构思,这已经成为了观众评判一部电影优劣的标准之一。 不同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光影的互动,特殊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所喜好的就是红色、高亮的拍摄手法,但是现在慢慢地也开始走进真实的“自然界”之中,追求自然的拍摄手法了。 ![]()
大量运用自然光,拍摄星空、月光、雾霭、夕阳、晨曦这样的自然界意境,创作者们摆脱看似虚假的浮华手法,追求生活中自然的魅力,这无疑在更高的层面上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容易烘托出真情实感。 除此以外,主旋律电影和其他电影都一样,是一个艺术创作品,所以电影艺术家在创作时运用“虚实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追求更为“空灵”的艺术境界,“意在言外”,创作者经常会利用光影与色彩之间的互动产生画面之外的一些联想,这种方法所创造出来的思维颇具东方文化的魅力。 如电影《黄土地》,其中多数外景的取景都在早晨和傍晚,此时光线柔和,辅之以现代影技术,将陕北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黄土地拍摄成暖色调。如此的光线设计,可谓匠心独运:黄土地那荒凉而又雄浑壮美、贫瘠而又朗润温馨的美得到了最佳的呈现。 ![]()
非但如此,电影《黄土地》在拍摄手法上,采用了逆光拍摄,这种方法拍摄能够隐约地掩盖环境中不想展现的部分,对于很多不可表述的人物给出背景,更加贴近人物形象设置的本身。 由此我们深信,在电影创作中,光线也是一种艺术符号,准确运用光线和色调,电影才能得到故事所需要的最理想的环境和氛围。 ![]()
色彩之所以给人一种动态的美,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以外,色彩还给人以温度感。这种温度感令人感受到电影色彩不是虚假的,是真实存在的,是有生命的。主旋律电影中通常会运用色彩的温度感来烘托气氛,提高观众对电影主旨意蕴的共鸣。 温度感听起来比较高级,但是其实说的就是色彩给人的冷暖假设感受,其实不是真的感受到颜色的温度;颜色本身是没有温度的,主要是指颜色带给观众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之中产生的惯性思维和感受。 ![]()
这种感受可以给人一种联想,产生温度的感觉。比如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火,火的颜色是红色的、黄色的,当人们产生这种记忆以后,下一次看到红色或者黄色的时候,就可以产生火的联想,并且产生炙热的联想,从而有温度的感受;因为人类之前看见过水,看见过海,感受过水或者海是冷的,所以当人们再次看到蓝色的时候就会有冷的感受。 电影色彩的温度感其实和冷暖色很像,也是相对的,在具体的环境中可以相对改正,比如在很多的暖色之中加上一点冷色,就不会产生寒冷的感觉,技术高超电影创作者,感觉用大面积的红色也会给人悲壮、苍凉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