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诗人写王昭君,议论手法高低不同,和亲功臣还是红颜祸水? 2022-01-01 04:14
前言 读赵翼的《瓯北诗话》,看到一段分析不同诗人写王昭君,所展示的议论手法各有不同。 喜欢作诗的朋友,可以作下对比,细细体会作诗如何抒发议论。 一、石崇的粗俗 西晋时期,与王恺斗富的金谷园主石崇,有诗《王昭君辞》: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中略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赵翼对于石崇的评价是: 石崇诗〔我来汉家子,将适单于庭〕,〔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 英〕,语言太村俗。《瓯北诗话》 石崇的表达方式如同村野农夫,过于粗俗。 我来汉家子,将适单于庭,古叙事诗常见的叙事。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 英。用的是比喻手法,但是把王昭君比作插在牛粪上的花,确实不文雅。 作诗第一戒,戒粗俗。 ![]() 二、不著议论,而意味无穷 唐朝几位诗人论王昭君: 惟唐人〔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二句,不著议论,而意味无穷 ,最为绝唱。其次则杜少陵〔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同此意味也。又 次则白香山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就本事设想,亦极清隽。《瓯北诗话》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出自李白的《相和歌辞 其一 王昭君二首》: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四句都是描写,不作议论。但是汉朝皇宫的尊贵之人,不久就要成为蛮人的小妾了。这种对比也是一种修辞,虽然不加议论,也不像石崇用比喻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但是这种对比,可以令人自己联想,昭君为什么”上马啼红颊“呢?因为要”明朝胡地妾“了。 作胡地妾不好吗?好,还会哭吗?用石崇的话说,鲜花就要插到牛粪上了,怎么会开心。 但是李白的妙处,就是不直接说出来,而是令人去联想。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也不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说王昭君传下来的琵琶曲中,可以听到悲怨的情绪。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含蓄。从侧面道出。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出自白居易的《相和歌辞·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这首诗也不直接说王昭君的悲愤,而是婉转地说,王昭君询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被赎回来。假如皇帝问起自己,千万要说自己风采依旧。 白居易笔下写了一个逆来顺受,非常乖巧的女性形象。 李白、白居易、杜甫的三首诗,都没有直接说明王昭君自己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但是通过对比或者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出了王昭君的不情愿。 ![]() 三、女人祸水 其馀皆说和亲之功,谓因此而息戎骑之窥伺。 有曰:〔祸胎 已入虏廷去,玉关寂寞无天骄。〕有曰:〔妾身虽苦免主忧,犹胜专宠亡人国。〕有 曰:〔冶容若使留汉宫,卜年未必盈四百。〕此皆好为议论,其实求深反浅也。《瓯北诗话》 还有一种议论,就是把王昭君的人设描述为一个特别扭曲的形象。因为她离开的汉宫,所以没有祸害汉朝。如果留在汉朝,那么汉朝未必能延续四百年。 上面引用的三联诗,都是直接抒发议论。作者自己以为深刻,其实是浅白。这是诗人比较忌讳的一点。 王荆 公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此但谓其色之美,非画工所能形容,意 亦自新 《瓯北诗话》乃张纶《林泉随笔》谓其与〔祸胎〕句同意,何耶?《瓯北诗话》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写王昭君: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说毛延寿故意把王昭君画得不好看,以至于大美女流落了胡地,所以皇帝杀了王昭君。这里从侧面表示了王昭君的美丽。
但是张纶《林泉随笔》认为,”当时枉杀毛延寿“与”祸胎 已入虏廷去“是一个意思。
又一诗: 骊山举火因褒氏,蜀道蒙尘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虏,画师应是汉忠臣。 《瓯北诗话》 这首诗是陈僩 (宋)的《读明妃引》,诗人更是直接把王昭君比作了褒姒和杨贵妃。反而把毛延寿比做了汉朝的功臣。这也是直接的议论。 似乎王昭君在哪一方,哪一方就要倒霉。所以说不该杀掉毛延寿这个功臣。 ![]() 四、借题发挥 明人有云: 一自蛾眉别汉宫,琵琶声断戍楼空。金钱买取龙泉剑,寄与君王斩画工。 此则下第举子,藉以詈试官,非真咏明妃也。《瓯北诗话》 明朝人的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名落孙山的举子,把自己比作王昭君,把选拔人才的考官比作毛延寿,认为皇帝就应该像斩杀毛延寿一样,惩罚不录取自己的考官。 这也是一种巧妙地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次考试的不满。这种表达意见的方式,可以参看唐人的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以及张籍的《节妇吟》。 又有: 《咏昭君》云:〔君王不是无恩泽,妾自无钱买画 师。〕《瓯北诗话》 这还是怀才不遇者的讥讽之作,过于直白激愤。落第举子作诗更偏激的,如黄巢这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权贵们喜欢的,是这种温和的落第诗,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有人用人物典故,有人用咏物寄托, 都是用比兴之法来说落第,这是诗人议论的常见方式。 ![]() 五、和亲之功 赵秉文《题明妃出塞图》: 无情汉月解随人,羞向天涯照妾身。闻道将军侯万户,已将功业画麒麟。 此亦咏其和戎之功,而词旨特酝藉。 至王元节云: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河秋。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则浅露矣。 《瓯北诗话》 第一首婉转,王昭君献身,赢得了边关的宁静,但是无所作为的将军却功成名就。 第二首比较直接,你们这些将领们,将来九泉之下有什么面目见王昭君。 这两首虽然一个酝藉,一个浅露,但是毕竟从正面描写了王昭君,而不是把她比作红颜祸水。 ![]() 结束语 王昭君经常被诗人从各种角度议论。有同情的,有钦佩的,有讥讽的。无论是她有意还是无奈,毕竟为胡汉两方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在议论方式上,有的直接浅露,有的婉转含蓄。 太直接,缺少诗意。太含蓄,可能读者未必理解。您喜欢哪一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