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首小令管窥冯延巳,被评“开北宋一代风气”是有其道理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10:23: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首小令管窥冯延巳,被评“开北宋一代风气”是有其道理的                                                         2022-01-29 23:12                    

在宋词的发展轨迹上,五代名臣冯延巳是一环重要链条。
冯延巳,字正中,是南唐重要文人,一生起起落落,曾三次拜相。
史书上评价冯延巳“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有词学,多伎艺”,可见冯延巳极具才学并且多才多艺。
冯延巳二十来岁的时候,以“白衣”的身份见李昪(后来李昪窃吴,自立为王,建南唐,史称烈祖),深得李昪的赏识,奉命陪伴在李璟(李昪之子,南唐中祖)左右。冯延巳一身的才学,但是在南唐入仕,这也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南唐在五代十国中领土面积虽然是最大的,但是朝堂上党争剧烈,文臣武将各怀心思,领土周边外敌环伺,进无可攻,退无可守,国力日渐衰微,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庙堂内担任要职,冯延巳一方面要对付异党的攻讦,另一方面又不能置南唐的颓势于不顾,因此他忧怀、悲慨,碍于自己的身份,胸中的忧愤不能直言,所以其词作就表现出了幽隐、迷离、哀伤的情调,在这样的主基调中,又包含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义无反顾。例如冯延巳著名的一首《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
  蝶恋花
  五代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裹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即鹊踏枝)此一首《蝶恋花》有强烈的托喻之意,除了幽深哀愁之外,还有明显的独担重负之感。一代学界大师饶宗颐在《<人间词话>平议》中评价“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文人填词”这一现象从温庭筠、韦庄传至冯正中时,即开拓出另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似温庭筠那般,以客观的视角、精美的事物为美感;也不似韦庄那般有感于具体的人和事;冯正中营造的境界怅惘迷离,已经不仅仅限于个人的忧患,因此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更容易在人心中激荡。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冯延巳一首《抛球乐》
  抛球乐
  五代 冯延巳
  酒罢歌余兴未阑,
  小桥流水共盘桓。
  波摇梅蕊当心白,
  风入罗衣贴体寒。
  且莫思归去,
  须尽笙歌此夕欢。
本词起始一句多变又极为凝练,“酒罢歌余”表达了一层意思,轻易地使人联想到歌舞声吹、推杯换盏的热闹景象,但是这样的热闹又是刚刚结束,“兴未阑”则是另一层意思,诗人饮过酒,听罢歌,两件事已经完结,但依然觉得意犹未尽,自然而然地,要为这“余兴”找个安排,本句在结构上自然过度,引起下句,在气氛上也是一个由繁盛向孤寂过度的过程,冯正中短短七个字,可见用意。

紧承第一句的是“小桥流水共盘桓。
诗人的表达是诗意的,不说自己流连在小桥流水之畔,而是说小桥、流水与诗人“共盘桓”,人的孤寂感自诗句中凸显出来,同时用“小桥”和“流水”的意象把氛围拉满,小桥,精致而清幽,它只是供人通过的路径,不能给人以庇护;流水,汩汩而清冷,承载了无数人的忧愁怀思。
第二句的感情明显有别于第一句中的“酒罢歌余”,因此说第一句中的“意犹未尽”到底是“歌酒”之兴未尽还是诗人隐忍在胸中的惆怅之情又弥漫上来呢,此处已初显端倪。
三、四两句,是本词中最凄美的一联诗句。
波摇梅蕊当心白,
风入罗衣贴体寒。
此两句,也是诗人在小桥流水之畔盘桓所看到的实景。

古诗词中提到“蕊”一般就是指在枝头开放正妍的花朵。本词中诗人写“波摇梅蕊”,并非是梅花坠落水上在波中漂流,而是梅枝横斜于水上,梅花的倒影在水中央荡漾,洇成了波心的一片洁白。
“当心”两字,一语双关,既指梅花倒映在水中央,同时也暗指诗人心中缱绻的情愫。
“风入罗衣贴体寒”一句中的“罗衣”即轻薄单衣,对寒冷毫无抵御作用,因此一个“入”字就显得寒冷格外肆虐,而“贴体”更是说明了这寒冷由表及里,诗人此时已无所遁形。
此两句,惆怅迷离,诗句中浸透了绵绵哀愁,至此读者才深切体会到,诗人的哀思其实一直都在,没有片刻散去,而开篇的“酒罢歌余”也不过是万般无奈下的片时麻醉而已。
本词最后两句: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且莫”、“须尽”两个词,下得极为用力,正因为对现实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才出此决绝语,无力摆脱忧愁,就用彻夜笙歌来填充内心的失落。此结句复又关合首句,这是诗人在无计可施中对自己的劝解,也正是这样两个词,显露出诗人满腔的忧患与惆怅。

本首小令,诗人在悲与欢中辗转,内心深切的恸用强颜欢笑来掩盖,冯延巳另外一首《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中也有“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这样极具冲击感的句子。再加上本文前面所提及的《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全词,足证冯延巳是那种于执着沉溺中反省挣扎的悲剧氏人物。
也正因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冯延巳,不仅说其“堂庑特大”,还说其“开北宋一代风气”,并用冯正中自己的一句词来概括冯词的特点,即为“和泪试严妆”。而冯词中浓丽与俊朗并存的特点也被后人所继承,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有评论“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记叔得其深。”
可见到了北宋之时,晏叔与欧阳修都继承了冯延巳的一些特点,并分别在俊朗与深婉的两条路上渐趋高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1:17 , Processed in 0.00792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