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他是一代武将,靠什么成为“词中之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05:11: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弃疾:他是一代武将,靠什么成为“词中之龙”                                                         2022-02-03 18:26                    

                                       

公元1207年的一天夜里,悲伤的气氛弥漫在稼轩居的周围。
一位病重的老人躺在床上,呼吸急促,未完成的使命盘旋在老人心头,久久不能释怀。
突然间,老人坐了起来,口中大喊:“杀贼!杀贼!杀贼!”
喊完便重重倒下,溘然长逝。
这临死前还想着“杀贼”的老人,便是辛弃疾。
辛弃疾素有“词中之龙”的美誉,但他虽以文人之名享誉后世,却是一位实打实的勇武之将。
在辛弃疾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文人酸气,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与一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

对使命的坚定: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祖父因家族人口多,没能随宋室南迁,便在金国当了官。
但祖父一心难忘故国,他每每带领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并坚定道:“长大后,一定要赶走金人,恢复大宋。”
一颗使命的种子就这样在辛弃疾的心间生了根,从此他发奋读书、日夜练武,无论遇见何种难题,都未曾有半步退缩。
公元1161年秋,金国进攻南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辛家子弟起义抗金。
起义后,他投靠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起义军——耿京。
在耿京军中,辛弃疾担任书记一职,掌管帅印,同时负责起草文书以及出谋划策等工作。
本想着起义军能大有作为,谁曾想没过多久军中就出了个大叛徒,此人名叫义端。
义端见利忘义,是个典型的墙头草。他是跟着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但短短几天,辛弃疾已混成了义军的上层领导,而自己还是个小头目,看着两人的差距,义端生了歹心。
一天晚上,义端悄悄溜进辛弃疾的房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了帅印。
耿京得知帅印被盗后,便欲拿辛弃疾问罪,此时的辛弃疾既不愤怒,也不辩驳,他只是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内若讨不回帅印,任凭发落。”
说罢,辛弃疾便上马而去。
三天过后,辛弃疾单马而回,他不仅斩杀了叛徒,还夺回了帅印。此举让辛弃疾声名鹊起,慕名而来投奔义军的人更如潮水一般。

金国为了遏制义军的势头,一方面开始收买民心,施行“怀柔政策”,企图瓦解义军的意志;一方面集中力量准备对义军施行猛烈打击。
在金人日益施加的压力下,义军的上层领导们不得不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考虑。
敌人步步紧逼,我们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对于这个重大问题,众人都没了主意,唯有辛弃疾站了出来,掷地有声地说:“面对强大的金人,义军唯有归附朝廷一途。”
起义军本为抗金而生,只有在朝廷的支持下才有可能收复失地。
耿京立马赞同这个建议,并且派辛弃疾去江南面圣。
宋高宗听了辛弃疾的话,也深表赞同,十分欢迎义军归附。
不料,就在辛弃疾离开的这段时间,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而张安国则拿着耿京的首级到金人那里换得了高官厚禄。
辛弃疾听闻后怒不可遏,决定亲自去把叛徒抓回来。
随后,他挑选了50名精兵,趁着夜色千里奇袭,孤胆闯敌营,竟以迅雷之势,在万军丛中捆走了正在享乐的张安国。
这一年,辛弃疾不过二十三岁。
这位少年英雄把张安国装进囚车,顺利押回了朝廷。
此事一出,辛弃疾顿时声震朝野,百官拍手称快,金人闻名胆寒,就连天子也赞叹不已。

对使命的守护:任职一方,便造福一方

辛弃疾押着叛徒回到了朝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反而因身份问题受到了朝廷的猜疑。
在皇帝眼中,他是“归化之人”,是在金国出生,归附而来的宋人。
皇帝不放心把兵权交给他,因此授予他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
对于这个职位,辛弃疾多少有点不甘,但也只能谢皇上隆恩。
初归朝廷时,辛弃疾怀着满腔热血建言献策,希望朝廷能够出师北伐,可每次上疏都石沉大海。
朝廷偏安一隅,文武百官皆无收复故土之心,辛弃疾一个人的北伐豪情自然掀不起任何风浪。
在遭遇一次次的打击后,辛弃疾也看开了,与其心心念念地上疏,倒不如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任职一方,便造福一方。
让人意外的是,辛弃疾不仅会打仗,他治理民生也是一把好手。

在滁州,他把百姓历年来所欠的赋税一律免除,同时奖励农耕,鼓励经商,使得流亡在外的游子得以回家复农。
经历了战乱的滁州在辛弃疾手中,一年间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江西,他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剿灭了让朝廷万分头疼的茶商军;
在湖南,他创建了威名赫赫的“飞虎军”,对内维护地方治安,对外震慑金人侵略。
朝廷看到了辛弃疾出色的才能,于是一有地方出现问题,就派辛弃疾去,而辛弃疾去了,也总能不负众望。
据统计,在辛弃疾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竟然被频繁调动三十七次,可谓“不是被调任,就是在被调任的路上”。
各地民生在他的手中变得风生水起,但此时的辛弃疾却丝毫开心不起来,因为他心中的理由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驱除金人,收复故土。
他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统兵,何时才能收复故土。
他心中苦闷到达极点,便只好填词排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有言: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辛弃疾一直在等在忍,等有朝一日皇上把北伐计划提上日程,那时他便可以“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
可惜,事与愿违。

对使命的无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韩愈说: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民生,亦或是舞文弄墨,辛弃疾都是高手,因此他名声日高。
名声高了,嫉妒他的人也开始多了,无他,只因辛弃疾的光芒让他人感到不安。
多人联名上疏诋毁辛弃疾,说他:“在长沙建飞虎军用钱如泥沙,在江西办荒政杀人如草芥。”
朝廷听信谗言,下诏将辛弃疾一贬再贬,最终削职为民。
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人难容于大众,这不是个人的遗憾,而是时代的悲哀。
赋闲在家的辛弃疾也没闲着,他在上饶修建了带湖新居,扬言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给新居取名“稼轩”,自称“稼轩居士”。
在此期间,他经常和好友陈亮以词作往来,著名的《破阵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即便闲居在家,他也时刻想着自己的使命。有一天,喝醉了酒,恍惚间自己仿佛纵横沙场、手刃金兵,眼看中原就要恢复,可梦却醒了。
等到宋宁宗即位,辛弃疾终于有了一次被启用的机会,可不料谏官们为了刷存在感,纷纷把矛头对准辛弃疾,就这样他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辛弃疾又在家闲居了八年,此时的他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他不知道使命还有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依然在坚持。
当时韩侂胄掌权,他想通过北伐军功稳住自己的宰相地位,而北伐是需要文武兼备的人才的,所以辛弃疾又回到了朝廷的视野。
无论高位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只要能北伐,我辛弃疾便愿意追随!
可正当他满怀期待时,却突然又被降职了,原因是他曾经推荐的一个人犯了法,辛弃疾遭到了牵连。
就这样,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北伐机会与他擦肩而过了。
辛弃疾闲置在家,北伐准备不足,再加上韩侂胄不懂军事,结果吃了大败仗。
此时的辛弃疾算是看透了韩侂胄的北伐意图,于是作诗讥讽:“郑贾正因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你韩侂胄哪里是想北伐,不过是装装样子,以此换取私利罢了。
心灰意冷的辛弃疾早已无力再和朝廷周旋,于是主动上疏辞官。
后来,朝廷风向转变,北伐提上日程,有人举荐辛弃疾才堪重任, 可这次辛弃疾却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早已不复当年,虽有心杀贼,却久病缠身。
同年九月十日夜里,辛弃疾病情加重,他躺在床上,看着墙上的古剑,口中大喊数声“杀贼”,随即郁郁而终。
回顾辛弃疾的一生,从他在祖父那里感受到使命的刹那起,他就知道收复故土、重振河山,是自己一生前行的方向。
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他才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才让他的词作充满了力量,以至于能从无声处炸响惊雷。
人不是因为外在的诱惑,才开始努力;而是因为找到内心的使命,才决定去就。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握住人生的主动权,让短暂的人生变得充实而热烈。
就像辛弃疾一样,做事无畏,做人无悔。
作者| 金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播|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1:26 , Processed in 0.0084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