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越南与打印度,哪场打得更漂亮?对手都自称“世界第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5:35: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越南与打印度,哪场打得更漂亮?对手都自称“世界第三”                                                         

2022-02-16 12:54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79年2月17日6时许,南疆千里边防,隆隆的炮声持续了近一小时。
随后,我东线、西线自卫还击部队在许世友上将和杨得志上将的指挥下,向越南境内长驱直入。但是,开战前两天,我军就伤亡达4000多人,大大出乎战前的预料。
此次还击战,历时28天,最终以我军的完胜而结束,但很多人常把这一场战争与1962年规模较小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作对比,感觉没有对印反击战打得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与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一、两次作战的相似之处
如果稍作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两次作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高度相似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对印反击战还是对越还击战,爆发之前的国际环境都相似:一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处于全球竞争之中,二是无论苏联还是美国方面,都没有料想到我军会发起“雷霆一击”,三是两次还击战打响后,多数国家不看好我军。
2、都是蜜月期过后逐渐转向对立。印度和越南在被我军暴揍之前,都沉浸在军事实力“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美梦之中,觊觎并蚕食我边境领土。在战争爆发前,中印之间有10年的蜜月期,而中越之间“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更是持续20余年,但最终都因大国插手、国家利益,而反目成仇。

西线,11军攻占越南封土县城

东线,55军攻占越南谅山
3、参战部队都是临时抽组。无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对印反击战,还是七十年代末的对越还击战,我参战部队都是临时抽组的,这充分说明两次作战都是为保卫国家不得已而为之的后发制人,最终“是可忍孰不可忍”才兵戎相见。
4、主席和邓公作出战争决策,都是因为对方“欠打”。1962年的印度,背后有苏美两个大国的支持,嚣张挑衅,主席说,想不通印度为什么要和中国过不去,最后想明白了,是因为“尼赫鲁以为我们不敢打他”。而1979年的越南,则直接站到了苏联的“庇护伞”之下,悍然侵略柬埔寨,恩将仇报挑衅中国,邓公说“小朋友不听话,要把屁股了”。
5、国际舆论一边倒“反对”。对印反击战后,无论西方还是红色阵营,还是“不结盟运动”成员,都同情“弱者”印度,支持我军的只有朝、巴、北越、缅甸、几内亚、加纳、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家。而到了还击越南时,公开支持我军的只有朝鲜、柬埔寨(西方虽然暗地里支持中国,并没有公开表态)。

被俘虏的印军
二、两次自卫作战的区别
虽然都是边境自卫作战,但是雪域高原和丛林之战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1、时间和地点完全不同。
1962年对印反击战,地处于世界屋脊。从时间上来看,解放军经历抗美援朝战争还不算很久,志愿军部分部队1958年10月才全部撤回国内,可以说此时的解放军陆军正处于轻步兵的巅峰时代。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则处于完全不同的热带山岳丛林。从时间上看,我军经历了“特殊十年”,战备训练较弱;从地点上看,对付亚热带和热带丛林的游击战在当时并不是我军的特长。
2、决策层组成不同。
对印自卫反击战,最终决策者是主席,同在北京运筹帷幄的还有战略小组组长刘帅、总长罗瑞卿大将。到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决策人是兼任总长的邓公,同在北京掌控全局的还有徐向前元帅。
3、一线主官的组成不同。
反击印度,前线指挥员分三部分:东线指挥部,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瓦弄方向,是54军军长丁盛的“丁指”;西线指挥部,是何家产。
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前线指挥员分为两部分:东线广西方向,是广州军区许世友,西线云南方向杨得志、张铚秀。

张国华(中)在指挥作战

丁盛(左一)在指挥作战
4、参战部队的数量规模不同。
反击印度虽然战线更长,但规模有限:
第一阶段,东线张国华投入4个团,西线何家产投入1个团,共1.3万人,而我们的对手1个军部4个旅2.2万人。第二阶段,东线张国华、丁盛投入8个团另3个炮团2.6万人,我们的对手投入2个师9个旅及炮兵装甲兵3万人。
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军投入9个军:许世友东线41、42、43、54、55军及50军(缺149师),杨得志(张铚秀)西线11、13、14军及50军149师,约25万人而正面之敌,约10万人。与反击印度相比,对越自卫还击战规模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5、伤亡不同。
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毙伤敌4885人(含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俘敌3968人(含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我边防部队牺牲722名(军官82名),负伤697人(军官173名)。
这样综合算起来,我军在对印作战中歼敌数量与自身伤亡是3.72比1。
17年后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军毙敌47700余人、击伤7270余人、俘虏2173人,合计57000余人;我军牺牲6954人,负伤14800多人,合计21750.余人。敌我伤亡比例是2.62比1。

谅山

老街
三、对越还击战没有对印反击战打得漂亮?
从数据上看,对越自卫还击战没有反击印度打得漂亮,还出现一些损失严重的战例,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越军与印军战斗力不同。印军实力并不突出,最强的第7旅号称“打败过隆美尔”,但是和藏字419部队3个团、11师等部队一过招,仅一天时间就兵败如山倒,古板的达尔维准将被俘后,居然称中国军队作战不正规,在他们睡觉时从背后突袭。
相比之下,越军经历了20年越战的洗礼,又深得“师傅”游击战的真传,还接受了我国20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最主要的是我军深入敌境以后,面对的是“全民皆兵”的复杂局面。
其二,雪域高原与热带丛林不同。对越自卫还击的热带“丛林作战”,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都没有经历过。尤其是很多北方的指战员到了南方,就出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南下途中水土不服的问题。交学费的代价,就是成就了“丛林猛虎”的威名。
其三,指挥员有些跟不上战争形势。许世友73岁,刘昌毅65岁,杨得志68岁,张铚秀64岁。第一批参战9个军的军长,年龄也在54岁到60岁之间,无论是作战计划、组织指挥、战术运用,还是兵种协同都相对传统,与对印反击作战相比,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其四,士兵缺乏系统训练。由于长期没有系统的战备训练,一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官兵存在恐慌心理。部队临时扩编大量征集的新兵,没有经过基本的训练就仓促上阵,战斗力打了折扣,留下一些教训。

【东线许世友、西线杨得志】
其五,武器装备质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各个部队都出现臭弹、哑弹现象。手榴弹不爆炸,冲锋枪容易卡壳,武器自动化程度低,在作战初期吃了亏。
其六,后勤保障不够强有力。对印反击战,我军暴露出的最大短板是后勤不给力,到了对越还击战时,这一问题依旧存在。导致后勤供给不力的原因,既有国力所限的因素,也有缺乏实战经验造成的轻敌。
当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两次自卫作战暴露出来的最大隐患,就像许世友上将所说的“快30年没打仗”。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时刻保持“生于忧患”的砥砺心态。

凯旋归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2-17 07:23:2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1:27 , Processed in 0.0093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