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古寺佛院 传承优秀建筑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03:0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22-3-3 03:07 编辑

探寻古寺佛院 传承优秀建筑文化      

2022-02-09 16:06                    
(通讯员 赵旭红)
2021年1月12日,为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探山索佛”实践团队来到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开展以“调研传统佛教寺院建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假期实践活动。
佛教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抹,记录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快速扩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佛教建筑逐渐被淹没。在贯彻中国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继承的精神的基础上,队员们还结合实践团队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实地调研峨眉山传统佛教寺院群,以佛教文化底蕴、古典佛教建筑风格、中国寺院构造设计及装置特色艺术为切入点进行实践调研,探究将佛教特色文化融入当代景观建筑,目的是保护传统建筑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雨中前往伏虎寺。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峨眉山脚下的报国寺,一边感受着佛家深厚独特的文化氛围,一边展开调研活动。队员们先对寺院周边的植物分布状况和山势走向进行大致的分析。通过宣传告示牌了解报国寺的历史背景和其中的功能性结构。调查了解到,报国寺始建于明朝,最初名“会宗堂”, 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古时有道教儒教之人在此来往,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纵观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殿宇庄严,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四重屋宇,不同殿内供奉不同佛像,秩序井然。寺体依山而建,逐级升高,红墙碧瓦、气势宏伟。

图为报国寺

一路走来,队员们发现不同寺院建筑风格也略有不同,便将第二个调研地点定于伏虎寺。队员们实地察看,寺院地形环山邻水,建筑纵横交错,殿宇整体呈三重布局,隐秘于密林之中,呈现天井的效果,与自然完好地融为一体。比于报国寺,伏虎寺更显得古朴静谧,队员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当年建寺设计者按照佛家意境,“清静无为”的构造意图而建立的古刹禅林。伏虎寺整体设计尊重自然,韵味悠长,这对当下的中国现代园林建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调查之余,团队成员踏着青砖绿苔穿行在林间,体会到此处“密林藏伏虎”之称。流水潺潺,林木葱茏,殿宇重叠,一砖一瓦皆具诗意。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的原来就是这样的感受。

图为伏虎寺阶梯

队员们正热烈讨论寺院周边环境

所谓“云上金顶,天下峨眉”,峨眉山的精华之处便是“金顶”。13日,团队一齐来到金顶华藏寺,传说中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以人们为显示法相庄严,寺院和佛像通体铜装,金碧辉煌、飞阁流丹,崇宏壮丽。最显眼的是广场间供奉的普贤菩萨佛像,高大庄严,人们在阵阵钟声中燃灯礼佛。队员们走近其中,感受佛教文化,分析寺庙建构,飞檐翘角、斗拱宽柱;拍照采集佛教装饰图腾雕刻纹样,并进行学习描绘。对当地工作人员采访了解到,华藏寺在百年来一直在修复重建,而2006年建成了普贤佛像,此次重建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点难得的范例,既恢复了历史原貌,又增添了佛教名山特色,是一次出色的延续历史的更新,更是对历史文物的极大保护。

图为实践队员在金顶合影

图为华藏寺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每座城市都有专属于其本身的悠久历史与特色文化,因此也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此,实践团队发布了调查问卷,调查人们对我国佛教建筑及文化的了解程度,结果表明,佛教对当代尤其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日渐式微,提高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的意识急需提高。
我们处于国家崛起的历史时期,作为文明古国的继承者,我们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更应该有创造和发展它们的使命和能力。结合现代园林建筑技术,尊重佛教文化本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佛教中积极有益的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适宜大众生活的建筑风格。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文物最终会消弭在风尘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长远之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4:58 , Processed in 0.0082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