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宋文风之变:逐渐内敛的豪放派宋词,终究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奔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10:48: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宋文风之变:逐渐内敛的豪放派宋词,终究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奔放                                                         2022-03-09 22:38                    
                                       

豪放派,是宋词中的一个主流派系,历来都被认为承袭了唐诗的豪情与奔放。

可是那些以豪放著称的宋词,又是否真正继承了盛唐诗歌的雄浑气势,与那种苍茫于天地之间的豪迈之意?

其实并没有!

因为与那些波澜壮阔的盛唐诗篇相比,宋词已经逐渐变得内敛,敛去了那种睥睨八荒六合的气概,没有了那一股纵横于万里之外的从容与自信。

唐诗中的豪迈之意,如同一条巨龙在九天盘旋,拥有俯视世间一切的气魄。

而宋词中的豪放之态,则像是将一条真龙潜藏在了深渊之中,虽有豪情万丈但却无处施展。

所以也就给人造成了一种这样的感觉:逐渐内敛的豪放派宋词,终究已经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奔放。

唐宋两种豪情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

其实仔细体会过唐诗中的豪情壮志之后,就会发现那些豪迈的感觉,源自于一种磅礴的气势。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描述,也能够将苍茫大地,万里山河,甚至是茫茫天宇,尽数囊括其中。

这是一种无比开阔的格局,不受任何事物的局限,一股雄浑的气概透过文字直入人心。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刻画军旅生涯,亦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志向,唐朝那些诗人往往都能够写出一种苍茫的意境。仿佛整片天地就是他们的舞台,能够任其肆意挥洒,丝毫不用掩饰或者拘束。

他们可以在诗歌的世界里,跟随着内心的节奏落笔成章,目光所及之处,心念所到之地,皆可写入字里行间。

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关山月》,卢纶的《塞下曲》等等。这些诗篇当中,无不透露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豪情壮志。这是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强大自信,是盛唐气象中所携带的苍茫气势,也是后人难以模仿的独特风韵。

而同样以豪情著称的豪放派宋词,留给人的印象却明显与唐诗有些不同。

因为宋词中的豪放之气,主要在于格调的渲染和意境的烘托,相对来说无疑显得有几分委婉。

或者说宋词多是以个人角度去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需要借助古代典故或者山川景物,来间接体现心中的感慨。不过这样的作品中虽然多了一丝主观色彩,但却无疑少了那种浑然天成的气势。

就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及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虽然这些词作也一样能够令人心生共鸣,感受到一股激烈的壮怀豪情,然而与此同时,却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始终有一种被深深埋藏起来的无奈。这感觉就像是一条真龙,被迫蛰伏在深渊之中,纵使心有不甘,但最终也只能接受现实,而这也正是造成宋词与唐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根本原因。

雄浑奔放的盛唐诗歌,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俗话说,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

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造就了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作品。

正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而古代文人的志向,其实也一直都在跟随着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不断变化。比如战乱时期人们追求和平统一,百废待兴之际则主张休养生息,到了国富民强的年代,文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也会展现出与整个国家相匹配的姿态,变得从容而又自信。

大唐时期

况且在大唐时期,从唐太宗一直到唐玄宗年间,整个唐朝也一直都保持着对外开放和扩张的态度。朝野上下之人也都深受这种态度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胸怀远大抱负的文人,更是渴望在这样的时代建功立业。

在这些诗人中,有人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写下充满希望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有人如愿以偿走马边疆,描绘着苍茫的边塞风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更有人凯旋归来,谱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歌:“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而且正是因为有强盛的国力,以及开放的对外态度作为支撑,那些生于唐朝的诗人们,才能够写出如此气冲云霄的豪迈诗句。他们的诗已经与大唐盛世融为一体,象征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代表着繁荣景象之下的社会风貌。

在他们的诗中,始终携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宛若吹过天地之间的万里长风,能够从遥远的东海之滨,吹入中原大地,吹过古都长安,一直贯穿到玉门关外的荒凉之地。这种气势,正如长安城西北开远门外的那块石碑上所刻之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此言一出,盛唐之气概已经无需多言,自古至今,也唯有汉宣帝的定胡碑文能够与之媲美。而这也正是唐诗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绽放光辉的根本原因。

以斐然文采,写盛世长歌,以盛唐气象,铸唐诗辉煌。在古代文学史上,如此盛况绝无仅有。因为唐诗的奔放,已经与整个大唐的国势融为一体,这种境界绝非某个诗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营造而出。

所以说唐诗的辉煌时代,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岁月,后人即使能够追寻他们的脚步,但也终究无法使那种雄浑奔放的豪迈之感,再次以完美的方式呈现。

看似豪放的宋词,其实已经逐渐内敛

然而世间之事,就如同天上的明月一样,总是难免会有阴晴圆缺。即使是曾经无比辉煌灿烂的盛唐诗歌,也终究有其落幕的一天。

转眼间,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当年的大唐盛世已然远去,历经几度浮沉之后,中国的文学史上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高峰——宋词时代。

在那个文艺气息其浓重的年代里,也随之出现了一抹与那些豪情万丈的唐诗,颇为相似的色彩,后人称其为宋词中的豪放派。

苏轼、陆游、辛弃疾、黄庭坚……这些人的出现,仿佛又使当年的盛唐豪情重现世间,也让当时的文风为之一振。

但是客观来看,这些豪放派词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固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可那些宋词相对于唐诗而言,却明显变得收敛了许多,甚至显得有些拘束,难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那种苍茫而又宏大的气概。

譬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便于豪放中透露着一种拘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时回过头来再看唐朝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留下的千古名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明月。”

虽然这两首作品都是出自于大家之手,分别为唐宋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所作,不过两者相互对比之下,区别已然非常明显。这种区别并非是指文学水平的高低,而是指思想方面的豪放程度。

苏轼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雄鹰,想要展翅高飞,但却飞不起来。而李白恰好与之相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完全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两人在诗词中所透露出的心态,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如大鹏展翅向九天,而另一个却好似被困于囚笼之中欲飞不能。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只体现在苏轼一个人的身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等众多作品当中,其实都有一股被迫收敛锋芒的无奈之感。

长河落日,孤烟大漠

在他们的笔下,很少出现一望无际的塞外风光,也极少看到绵延万里的大好河山。长河落日,孤烟大漠,还有那一座孤独耸立的玉门关,这些景象他们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亲眼看见。从而也就无法亲身体会那关山云海间的苍茫月色,难以感受那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波澜壮阔……

这是一种源自于内心上的失落和缺憾,他们也渴望像唐人那样面对着一片完整的大好河山,尽情挥洒胸中的文墨。可在现实中那样的梦想,终归只能化作深深的遗憾。

因为宋朝虽然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太平盛世,但是终究不曾展露出像唐朝一样的强大气势。面对严峻的形势,与多方面的外部压力,宋朝不得不采取收敛的态度,表现出相对弱势的姿态。因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人,自然也就无法尽情宣泄自己心中的豪情,从而逐渐变得内敛和压抑。

尽管他们心中也十分向往盛唐年间那样的辉煌盛世,向往那个时代文人所处的环境。可到最后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让自己的一腔豪情化为一声压抑的叹息: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由于那些词人的生命中,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在这些看似豪放的宋词当中,也始终沾染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忧郁。或者说这些词人虽然也在抒发心中的豪情,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已经随着整个宋朝的国势一起变得内敛,再也不似唐人那般雄浑奔放。

唐宋文风之变,是一种客观而又无奈的变化

从豪迈奔放的唐诗,到逐渐内敛的宋词,其实并非一朝一夕的转变,而是历经数百年时光的漫长衍化。

因为那些真正豪情万丈的盛唐华章,仅仅存在于那一个短暂而又辉煌的年代。到了唐朝晚期的时候,其风格已然开始走向低迷。尽管当时还有韩愈、杜牧、张籍等人作为诗坛上的中流砥柱,可是真正的豪放时代俨然早已成为过去。

再加上此后又经历了纷乱的五代十国,世间流传的文化也慢慢变得鱼龙混杂,直到宋朝年间,诗词文化才再次形成大规模的规范和统一。在那段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真正属于盛唐时代的气象,已经在文人们的身上逐渐流逝,转而只存在于那些遗留的诗词歌赋当中。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宋朝那些文人还依然能够在宋词中开创出属于豪放的一派,其实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他们心中,依旧存留着祖先的豪情壮志,保存着自古流传的家国情怀。至于能否完美再现唐诗的豪迈与奔放,其实并非这些文人能够决定。

毕竟文学作品的风格,始终与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息息相关,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而决定。

唐朝的强盛国力,和对外开放的姿态,成就了唐代诗人的从容与自信。而相对弱势的宋朝,以及其所面对的强大压力,也在无形中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人,使他们在无奈中收敛了自己的锋芒。

所以说唐宋文风之变,是一种客观而又无奈的变化。逐渐内敛的豪放派宋词,虽然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另一个巅峰,可是却终究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奔放,没能完美再现那种苍茫于天地之间的豪迈之意。

而这样的变化,也在客观角度上呈现了唐宋豪放诗词的差异,唐诗豪迈如龙在九天,宋词内敛似龙在深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21:44 , Processed in 0.0080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