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0年前鲁迅《伤逝》早已道出婚姻真相:钱才是爱情可持续的基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04:11: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0年前鲁迅《伤逝》早已道出婚姻真相:钱才是爱情可持续的基础                                                         2022-05-07 21:22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是百年前鲁迅先生所写唯一的爱情短篇小说《伤逝》中的故事。
涓生失去了子君,那个曾经他那么爱的女人。
他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为子君,他需要向她忏悔。

而为自己,只不过是为了除去心中的内疚罢了。
毕竟,是他对子君说了“我不爱你了”,才使她寒心离开,最后竟然不知为何,就死了。
他不应该向她说出真话,至少要向她撒谎、遮蔽一下心思,她也不至于伤心至此,骤然离世呀。
可事实上,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了爱情和欣赏的感觉,藏住“真心”,用谎言就能让关系继续下去吗?
这个话题值得深思。
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摩擦和纠葛,颇具真实性和争议性。

从当下女性角度对涓生的评论,大多是“渣男”,“不负责任”,“懦弱”。
而男性角度,对子君可能就是“太依附于男人”,“不能共同进步”等等的抨击。
我们不得不对鲁迅先生的犀利观察由衷佩服,《伤逝》中所揭露的人生,和恋爱婚姻的本质,即使时光穿梭到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看起来毫不过时。
1.同居前,精神吸引,朝思暮想
  “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权力干涉我。”
正是子君在家族压迫面前,这句分明的、坚决的而沉静的话,让涓生对子君的爱变得更激动,更倾心。
这个女孩变为了他心目中的女神,她有思想,有勇气,有力量。

这是多么彻底的思想啊,比他涓生还要坚强得多。
他涓生是谁?他是一个文化局里的职员,在职场上已经一定的阅历和见识。
因为要生活,必然已经磨去了许多高贵的东西。
子君和涓生走在一起,毫不关心别人的眼光,大无畏的态度,如无人之境,反而涓生遇到别人的眼光,反而瑟缩起来。
勇敢和进步的子君,使他朝思暮想。

那个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男女们正处于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文化热潮中。
作为女大学生的子君,无疑是新文化的追求和拥护者。
虽然涓生和子君并不门当户对,即使子君的叔叔当面骂涓生。即使子君的家庭背景,显然比涓生要优越许多。
然而这对追求新精神的年轻人,因为精神上的共鸣,彼此被强烈地吸引。
涓生在子君面前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等等。
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涓生注意到,子君眼里对他好奇,稚气而充满光泽的光亮。一个男人或许最难抵抗的,便是一个女人眼神上对他的崇拜。

心血澎湃的涓生,开始想着如何对子君示爱,反复研究怎么合适的表态。
涓生慌里慌张的如电影里演的一般,向子君单膝跪下的场景,让子君脸色腓红。
她是感到幸福的,后来子君反复回忆这个瞬间,考问涓生,复述当时求爱的情景。
但大男人的心思,却觉得当时很可笑。
小女生心思的子君从此沉浸在爱情中,一发不可收拾。
2. 同居后,现实生活,一地鸡毛
两人决定同居了。首先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
他们找到了一处房子租下来,买了些简单家具,却已花费了涓生手里一大半的钱。
子君见状就卖掉了唯一的戒指和耳环。

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和叔叔闹翻,最终叔叔不再认她这个侄女。
而涓生也和那些妒嫉和不看好他们的朋友绝交了。
两人的决心如此坚定,要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涓生只花了三个星期就清醒地了解了子君的一切,包括她的身体,灵魂。
在这个有着社会经历和一定思想境地的男人面前,涉世未深的单纯子君,显得有些浅显单薄。
以前在涓生眼中认为了解子君的那些,现在对涓生而言成了隔膜。
然而子君似乎还不自知,仍然沉浸在两人的爱情小屋中。
她还在享受着两人的同居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倾心专注在为涓生改善伙食,为小家里买来小狗小鸡增添乐趣。

她根本不知道,涓生更喜欢的是那个能读书,能和他一起谈心散步,畅谈思想的子君。
子君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子君有变吗?
她一直还是那个她,只是涓生曾以为,她是有追求的女青年,有梦想有思想的,不该是这个样子。
但子君却一掉到爱情的甜蜜里,就忘却了自己,忘却了自我的喜好和追求,一心只心念着这个男人了。子君有错吗?
或许最错的就是没有了自我,完全把爱情当成了全部,最后连爱情也没有了。
这是陷入爱情的理想主义者,最悲凉的结局吧。
3. 涓生和子君可以不分手吗?
涓生失业,子君脸色骤变,她维持家务才知道生活的不易,每天的柴米油盐让人焦虑心急。
可是在涓生眼里,他大男人的自尊不允许看到让人泄气的感情来。
他把子君的焦虑看在眼里,并以此认为子君变懦弱了。“真不料这样的微细小事,给她这样的影响”
失业这样的事,被他自己说成小事一件。失望啊,越来越看不上子君的一言一行了。

涓生失业了,只好在家写作,但家里各种糟杂无章,涓生不能安心做事,他也心生怨气,只次怨自己没有个书房。
但是子君在写作时老催他吃饭,让涓生很是无语。他的灵感创作,不能耽搁,他花了五个星期才让子君明白这个道理。
恋人间的磨合期,他们过得并不顺畅。
涓生的自述充满了无奈和最后的嫌弃,嫌弃子君成为他的包袱,如果没有子君,他孤身一人闯天下,轻松多了。
最后的生活,越过越惨时,子君养的鸡都被吃掉了,小狗也被送走了。
两人在生活的窘迫下,越过越远,直到那一天涓生认为自己真的已经不爱她了,便坦白告诉子君“我不爱你了”。

涓生明白了,自己为爱将生活忽略了,人的生活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才行!
子君在涓生的绝情坦言下,走了。
不久后,涓生从熟人处得知,她死了。
涓生痛不欲生,但是,他会好起来的,因为那痛,也只是一时的,他还是会向着求生的路继续向前走。因为他是现实的。
凭心而论,这哪里是一百年前的爱情小说呢,放在现代,这种因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男女爱情,也不知道在这世上经历了多少回。
最初明明是爱情,为什么就成了狗血的苦情,悲情,或傻情呢?

涓生和子君,两个人可以不分开吗?他们的爱情还有没有救呢?
如果,涓生的能力再强一点,或许他们的经济压力没有那么大,钱不是爱情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那么这段爱情,或许还能维持得久一点。
如果,子君不是那么单纯,能再成熟一点,懂些人生的真相,不完全沉迷于这段爱情里,活出自己的色彩,或许这段爱情也能坚持。
如果,两人相遇不是在那个时间段,如果再推迟几年,或许两个的阅历更加接近,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人生认知上的不同。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选择爱,是一份责任。
责任需要能力,涓生的能力不足以撑起爱的责任。
责任需要认知,子君的阅历和认知不足以让她懂得涓生需要的是什么,她更多活在自我的理想世界里,看不到别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矛盾。正如最后鲁迅先生用涓生的话所表达出来的:
  唯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唯有经济实力,才是爱情可持续的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23:16 , Processed in 0.0082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