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这三位民国名人都曾巧用古诗词写情书,胡适最内敛,他最深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19:15: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听:这三位民国名人都曾巧用古诗词写情书,胡适最内敛,他最深情                                                         2022-05-24 16:41                                       
          胡适是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白话文的发起人,相比郁达夫、鲁迅等等,他是民国少有的坚持将包办婚姻进行到底的大才子。
胡适的妻子名叫江冬秀,胡适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及江冬秀是在1914年,这第一次提及,胡适便就到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一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此句的意思是:思念一个人会让人变老,眼看着我因思念而老去,可是迎娶我的婚车却迟迟未来。
胡适写下这句话时正 在美国留学,此时他和江冬秀已订婚九年,可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一直未完婚。实际上,此时的胡适在美国有了心仪的女子,只是因为自己婚约在身的缘故,他一直未敢与这个美丽的美国女子正式恋爱。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胡适当日写下这篇日记时心里是矛盾的。所以,他才在引用完古诗十九首中的这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后写到:吾每诵此诗,未尝不自责也。

从日记的这几句话便可看出,胡适对自己迟迟未能履行婚约而自责。胡适的这种自责自然是因为他的善良,他不忍一个女子为他被耽误一生。
但深层分析下,他的自责里还隐藏着他对此时还未见面的江冬秀的懵懂情感。
所有的内疚、自责,论到深处都是情感,实际上,胡适此时已经有些喜欢江冬秀了,这一方面与两人频繁的通信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江冬秀在未行婚礼的情况下替他照顾母亲有关。
因为这懵懂的情愫,因为江冬秀的大义,也因为母命难违,写下这篇日记三年后的1917年,胡适便遵从母亲的吩咐回到国内与江冬秀完婚了。离开美国时,胡适在回国的船上写到:“旧约十三年,环游七万里”。而这里的旧约,说的就是自己13年前和妻子江冬秀定下的婚约。
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是个没有文化的小脚女子,但此后几十年里,胡适虽曾有过一次出轨外遇,但他却从未抛弃小脚妻子江冬秀。
而他们的婚姻也一直琴瑟和鸣,胡适对妻子极其爱重,而妻子对他也分外爱重,在长达几十年的婚姻生活里,无论胡适是得意还是失意,是高居驻美大使还是被贬成一介布衣,江冬秀都始终陪伴在他的身旁。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江冬秀在整理丈夫胡适日记读到丈夫为自己写下的这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时,竟很诧异地问“轩车是你上次带我坐的大车(吉普车)吗?”胡适听完也并不解释“轩车”就是婚车,只大笑着合上书道:“你说是啥它就是啥,怎么都成!”
在民国史上,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民国少数得了善终的的包办婚姻,这个关于大文豪胡适和小脚女子的婚恋,也因此具有了传奇的意味,后来,它甚至被称作民国七大奇闻之一。
民国史上第二位曾用古诗词写情书的男子便是北大校长梅贻琦,同胡适一样,他和妻子韩咏华也是民国少有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之典范。
梅贻琦和韩咏华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他们初见那年,梅贻琦年14岁,而韩咏华则年仅10岁。当时的他们曾在一个学堂,即严氏学堂上课,梅贻琦在男生学堂,而韩咏华则在女生学堂。

懵懵懂懂中,因为经常见的缘故,两人都对彼此有了好感。
但即便有青梅竹马做基础,两人的爱情也是直到数年后重逢才有了新的进展。两人毕业分开走上不同道路后再重逢时,梅贻琦已是留学归国的高材生,而韩咏华则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这次重逢后,梅贻琦断定,眼前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姑娘正是自己想牵手一生的女子,于是他便手写了一封婚书请人送到了韩咏华家。
可韩咏华的父亲见了婚书后只淡淡一句:“不要理他”就完事了,原来,韩咏华父亲觉得他的求婚书写得太过简单不够正式。
递交婚书后一直在家等回信的梅贻琦在着急等待觉察出了异样,情急之下,他挥笔写了一封几千字的告白信交到了韩咏华手中。
这封信里,梅贻琦将自己和韩咏华从相识到重逢的种种全写了出来,动情处他还引用了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正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那首《长干行二》,这首诗里说的正是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
当时,梅贻琦引用的《长干行二》中的字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这句诗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出处,梅贻琦用在此处既恰当地表达了他的感情,又唤起了韩咏华与他的往日情分。
拿到信后,看到“同居长干里”这句时,韩咏华不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和梅贻琦一同在江苏严氏学堂上学的情景。当晚,她便提笔给梅贻琦回了信应允了婚事。
不久后1919年6月,梅贻琦与韩咏华正式结婚,这年,梅贻琦30岁,韩咏华26岁。婚后,两人共同生下了四女一子,往后几十年里,两人婚姻生活虽平淡,却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梅贻琦与韩咏华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情不仅真正走到了白头,还成了民国的爱情典范。梅贻琦终其一生只有韩咏华一个女子,除她之外,他甚至连绯闻都不曾有过。
丈夫离开后的几十年里,韩咏华一直守着她与丈夫梅贻琦的回忆孤独生活着。
1981年,梅贻琦死去多年后,韩咏华写了《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这算是她为梅贻琦做的"小传",也算是他们那段平实、幸福青梅之恋的总结。
老年时,有人问韩咏华:“在你心里,梅先生有缺点吗?”韩咏华想了很久后说:“我没有找到他不好的地方。”这样的爱情,大约就是世间最美好爱情的模样了吧。
说完了两位男子,接下来我们说说民国一位曾用古诗词表白的女子,她就是前面提到的鲁迅最推崇的女作家萧红。
在民国众多女作家中,萧红是最具争议的一位,而她之所以备受争议则多半因为她在感情上的过于放任自我。她曾两次怀着别人的孩子嫁给其他男人,又曾几次在婚内爱上别的男子。
在与萧军结婚后不久,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关系慢慢出现裂缝,萧红在这种情况下喜欢上了曾与他们同住的男子端木,而端木自己也对萧红产生了好感。

萧红是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女人,喜欢上端木后她便经常以借书等名义和端木往来,一次,她又去端木家时见他的书桌上已经铺好纸笔,于是她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首古诗,也正是这首古诗捅破了两人的窗户纸。这首诗正是唐代诗人张籍的那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端木也是个作家,他自然懂得萧红这首诗中“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意思,也是自这以后,端木和萧红确定了恋爱关系。
不得不说,端木与萧红的爱恋是超越世俗的,因为两人在一起时,萧红已怀上了前夫萧军的孩子。可端木却似乎并不介意,1938年,端木不顾一切迎娶了已怀孕5个月的萧红。
相比梅贻琦和胡适的爱情,萧红与端木的感情多少因为它与世俗的对抗而披上了一层灰色。但在纯粹的感情世界里,萧红与端木的爱情却又无可厚非。在爱情的字典里,爱就是爱,爱了,就要不管不顾,不顾世俗甚至不顾生死。
1996年10月5日,端木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这一年,距离萧红辞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但即便到此时,端木也未曾忘记萧红。
临死前,他曾留下遗嘱,要求将自己的骨灰分四处安放。其中一处竟是圣士提反女校校园旧址,这个地方,正是萧红骨灰的安葬之处,端木想用这种方式继续陪伴萧红。也是从此以后,端木终于与萧红在地下长眠,与她永不分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23:39 , Processed in 0.0075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