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体诗语法22:用初、时、中3字押韵,这些用法是凑韵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29 09:34: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体诗语法22:用初、时、中3字押韵,这些用法是凑韵吗?                                                       

2022-05-29 05:26                                       
前言  

学习近体诗时,押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以外,双数句的韵脚必须出自同一个韵部。因此,选择合适的韵脚就比较有难度。

如果只是为了押韵,而选择一个在诗意上多余的字作韵脚,就是凑韵。我们学诗的时候,很多人会提醒不要去凑韵。

但是,在古人的作品中,有些现象的确和凑韵相似。有一种押韵,在近体诗中很常见,就是用中、时、初这类表示方位和时间的字作韵脚。王力先生专门作了介绍。

一、有意义的方位语和时间语

有一些和散文用法相似,不能完全说多余无必要。例如下面这些诗句。

1、中 年加白发中

例如:律变沧江外,年加白发中。年龄在白发中添加。

出自刘长卿《岁日作》:

  建寅回北斗,看历占春风。
  律变沧江外,年加白发中。
  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
  今日阳和发,荣枯岂不同。

2、时 青山常对卷帘时

又如: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青山经常对着卷帘的时候。

出自刘长卿《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种田东郭傍春陂,万事无情把钓丝。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
  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从此别君千万里,白云流水忆佳期。

3、初 兹辰放鹢初

又如: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此时,是泛舟之初。

注:鹢yì,水鸟名。古人画鹢形于船首,因称船为鹢,放鹢就是泛舟。

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
  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
  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
  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
  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
  托赠卿家有,因歌野兴疏。
  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

二、无意义的方位语和时间语

还有不少这类的韵脚,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去掉也无妨,明显有凑韵的嫌疑。

1、中 聊上危台四望中

例如: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独自在沧浪边散步索然无味,且上高台四面眺望。韵脚的中字,取消了也不影响理解诗意。

出自宋朝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2、时 山头见月时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如果为了工整的对仗,下联应该是:山头见月升、明、圆等等。这里用时,诗意上有些多余,明显是为了押韵。

出自李白《送友生游峡中》:

  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
  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驰。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
  殷勤一杯酒,珍重岁寒姿。

3、初 梁苑仁风一变初

初,一般就是时的意思。用初而不用时,当然是为了押韵。王力说,到了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诗中的时、初、中等字,往往近似于多余。

例如:汉家丞相重征后,梁苑仁风一变初。丞相重新征召以后,梁苑的文风就起了变化。

出自唐诗人刘禹锡的《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

  两首新诗百字馀,朱弦玉磬韵难如。
  汉家丞相重征后,梁苑仁风一变初。
  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
  自从郤縠为元帅,大将归来尽把书。

结束语

中、初、时,这些字作韵脚,有些是可以解释通的。例如何时、何地作了何事,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但有些用法,用其他的字可能更合适,而诗人用了中、初、时等字,诗意上显得多余无用,则明显是为了押韵。

不过,无论诗意上是否多余,这些中、初、时的用法已经约定俗成,就不以诗病看待了。

@老街味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11:26 , Processed in 0.0074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