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诗人臧克家25岁参加高考,数学得0分,语文仅写28字,院长却破格录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9:11: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漠 于 2022-6-28 19:12 编辑

他25岁参加高考,数学得0分,语文仅写28字,院长却破格录取                                                         

2022-06-09 10:39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有的人》
民期有不少大师,他们的言论成为了那个黑暗时期铿锵有力的时代之音,直到今天依旧有着强有力的借鉴意义。
比如上面这句出自于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他用简简单单的十八个字,道出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就算离开了人世间,也依旧会被后人所铭记,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不是像有些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的人一般,白活一世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东西。

早年经历
臧克家的人生经历也很丰富,他二十五岁那年参加当时的高考,数学拿了零分,擅长的语文也只写下了仅仅二十八个字,却被贵人慧眼相识,将其破格录取。
那名决定将臧克家破格录取的人叫做闻一多,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与鲁迅齐名的大文豪。其实,臧克家在参加考试之前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这与他儿时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1905年,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诗人,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臧家庄的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时期的臧克家还能感受到身为地主家庭孩子的红利,过着同龄人普通农民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
臧克家的父母也极对他重视教育,祖上就有过不少通过科举考试的中第者,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教育,年纪不大就能将四书五经背诵下来,而且可以独立进行写作。

稍长一些,由于臧克家父亲的离世,家庭失去了唯一的支柱,家道中落,这个使得从小在蜜罐中长大臧克家,变得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子弟一样,开始在贫困线上挣扎。
不过,贫穷的这段日子却也成为了臧克家心中难以忘却的宝贵财富,他开始有就会直接与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们接触,深切感受到了底层百姓的不容易,让他拥有了那个时代诗人必备家国情怀。

后来,臧克家凭借家庭还留存的部分关系,去到山东省第一师范就读,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文学教育。
在山东的求学的那段日子,臧克家就开始不断地向杂志社投稿,由于文章写得不错,诗歌更是能打动人心,直击社会黑暗面,逐渐变得小有名气。
意外录取
年少轻狂的他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他迫切希望能得到一些文学大家的指点,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他二十五岁那年,报考了国立青岛大学。
可惜的是,当时的考试考两门,一门国语,还有一门是臧克家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数学,他觉得为了自己梦想还是要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臧克家在数学考试中全程都没有动笔,最后只拿了零分,仅仅凭借语文考试里写的二十八个字,就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语文试卷给定的题目有两个,一个是要考生写自己为何要报考此大学,还有一个则是让他们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
臧克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且采用的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文学体裁进行写作,那就是诗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臧克家在试卷上缓缓地写下了那二十八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正是因为这首小诗被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看到,才有了让臧克家破格录取的故事。按照臧克家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闻一多看人的水准实在是令人佩服至极。

继承师志
收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之后,臧克家为了了解自己今后的老师闻一多,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著作,特别是《死水》一篇,让臧克家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之前读过的诗文和他所写的那些诗,全部都黯然失色。
入学之后,臧克家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与闻一多交流文学的机会,他像一个哺乳期的婴儿一般,迫切的想从考师身上汲取新时代的新文学思想。

再后来,闻一多被刺杀,臧克家听闻之后悲痛万分,但那个时期的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于是继承着老师的意志,继续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声,一次唤醒沉睡民众心中的那头熊狮。
参考资料:《著名诗人臧克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苏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01:44 , Processed in 0.0108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