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才貌不输林徽因,被大诗人苦恋一生 2022-07-01 20:28
![]()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作家叶圣陶的这句话,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大名鼎鼎的“张家四姐妹”——张兆和、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 在四姐妹中,有这样一位女子。 她被诗人卞之琳苦恋一生,后者为她写下多首情诗,被后人世代传颂; 她还为沈从文写下“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墓志铭,这句话,今天仍拓印在沈从文的碑刻上。 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曾说: “她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精致的那部分。” 这位传奇女子,就是张家最小的妹妹,张充和。 ![]()
7年前,张充和在美国安然离世。 和她同期的才女,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早已相继凋零。 因此,张充和也被人们誉为“民国最后的闺秀”。 百年的时光,从这位世纪才女身上匆匆淌过,但她仿佛依然在时间的洪荒中,不增不减,安然静好。 而我们,也可以从张充和的身上看到,一个女子生而于世,最美好的姿态。 好的爱情,要慢慢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说起张充和,很多人都会想到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 自从23岁那年,在沈从文家初遇张充和,卞之琳就对这位气质出尘的才女,情根深种。 除了写情诗,卞之琳还把张充和写进了自己的年表简编里,里面详尽地记录着,自己每次去探望张充和的时间。 世人都说,卞之琳情深如许,让人感动。 但张充和作为这场恋爱的女主角,却不会因为感动,而丢掉原则。 她曾经和姐姐直言: “卞之琳人很好,就是性格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合。 他的好意我是心领了,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勉强,我自始至终都对他没有兴趣。” ![]()
张充和不仅嘴上这么说,而且和卞之琳相处时,也丝毫不给对方机会。 卞之琳给她写情书,她几乎一封不回,即使回复,也是说他“缺乏深度”。 有一次聚会,别人当着张充和的面,打趣她和卞之琳的关系。 张充和觉得到这样不妥,酒局结束后,就对卞之琳说: 这种无聊的聚会,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参加了。 可卞之琳不以为然,依旧三番五次地,让人帮忙撮合与张充和的关系。 为了躲避卞之琳,张充和干脆离家出走,跑去了青城山。 ![]()
后来,还有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方先生,追求张充和。 他也经常给张充和写信,而且用的文字都是甲骨文。 这让张充和很无奈,她不喜欢卖弄学识的人,信纸上的甲骨文,她看不懂,也不想看懂。 对待感情,张充和的态度很明确: 一定要灵魂契合,否则宁缺勿滥。 ![]()
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充和即使追求者众多,也依然保持单身。 直到34岁那年,她才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傅汉思。 傅汉思是一位德国汉学家,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曾被选做电影《花木兰》的官方翻译。 而张充和也同样醉心国学,她喜欢阅读古籍、研究戏曲,还是北大的昆曲老师。 两个兴趣爱好相合的人,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连邻居的孩子们,都能看出他们眉眼间的柔情蜜意。 每次傅汉思登门造访,邻里的孩子们总会起哄: “四姨,找你的!” 一年后,两个相爱的人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举行了婚礼。 ![]()
婚后,两人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美国。 刚开始生活窘迫,他们就双双去教书,在事业上共同进步; 没有孩子,他们就抱养了一双儿女,并且视若己出,悉心呵护。 张充和曾说: “汉思的朋友多,人缘好,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我就常常欺负他…… 他对中国历史,比我还熟,做出的事情,一件件地摆在那里,让我不得不服气。” 言语之中,是对丈夫掩饰不住的爱意。 ![]()
梁实秋先生曾说: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在感情里,张充和从不会因为别人的热烈追求,而冲昏头脑; 也不会因为年岁渐长,而自乱阵脚。 她用清醒衡量真心,也用耐心守候感情,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孤独,是最高级的自由 张充和曾写过一副对联: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意思是: 存十分冷淡,才可能在无数人中,遇到自己的知己; 怀一曲清歌,足以在渺渺尘世中,安然度过此生。 字里行间的清冷与超逸,仿佛就是张充和本人的写照。 时光倒流回1915年,张充和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过继给了自己的叔祖母。 叔祖母很疼爱这位小孙女,她花重金,为张充和请了老师,学习古文、诗词和书法。 诗词典籍里的墨香古韵,无形之中,滋养了张充和的灵魂。 在同龄伙伴都在嬉戏玩闹的时候,张充和更喜欢呆在藏书阁里,与书为友,看得如痴如醉。 她说: “书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 ![]()
等到稍大些,张充和就被父母接回了苏州家里。 和几个受过西式教育的姐姐相比,张充和显得更加安静、内敛。 姐姐们举办派对的时候,她总喜欢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读书。 并不是不能融入大家,只是张充和觉得,一个人的世界,更加舒适、自由。 在私塾里,张充和最享受的,就是昆曲课。 因为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张充和举手投足间,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从戏折子里走出来的美人。 不过,虽然戏文唱的好,张充和却不爱过多地表现。 在苏州的时候,她很少登台献艺,反而喜欢在星光如水的夜晚,驾着兰舟,独唱昆曲。 张充和自己也坦承: “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这种一心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作风,一直被张充和保留到了长大后。 成家后,她经常在自己家里,唱歌自娱自乐。 做针黹刺绣的时候,就唱《牡丹亭》;扫地拖地的时候,就唱《刺虎》。 无需观众,也无需掌声,真正有趣的人,自己也能把生活过得妙趣横生。 ![]()
作家刘同说: 曾经我认为,孤独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
现在我认为,孤独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个世界。
张充和的孤独看似不合群,实际上,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 正因为享受内心的小世界,所以她才会主动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表面的热闹,她不需要,于她而言,内心清净,就是最大的自由。 丰盈的人生,有所热爱 在张充和的世界里,只要和“国学”有关的东西,她都无一不精,无一不爱。 昆曲,书法,绘画,写诗…… 这些爱好,不仅让她拥了饱满的生活,也一度支撑着她,走过最艰难的时光。 抗战逃难那会,张充和不得已流落西南,在炮火之中,四处辗转。 即便如此,她还是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笔墨纸砚,平常在防空洞旁边,用两个空油桶,搭一个书桌,警报一响,就躲进洞里。 张充和曾说: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
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
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她还总结了经验:写大字费墨,小字不费墨,所以这一时期,她小字写得最多。 ![]()
后来,为了躲避战火,张充和和傅汉思去了美国。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张充和依然是靠着对国学的热爱,抒解思乡之苦。 她担任了耶鲁大学的书法老师,在课堂上,她常戏说中国书法是画画,让学生们从“画”中,感受中文的美。 课余时间,张充和还教学生们唱昆曲,每当她在台上水袖曼舞的时候,傅汉思就在一边帮忙打鼓板。 战火虽然阻挡了夫妻俩回国的脚步,但却让他们对国学的热爱,在大洋彼岸扎根。 ![]()
1979年,张充和终于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 历经岁月洗练,她从内而外,都散发出动人的诗意。 她信手画的水墨,被别人当作珍品,在画展上展出; 她随手写的诗作,也被人们抄录下来,做成了诗集。 人们把她誉为“充和大家”、“当世小楷第一人”。 但张充和对此只是淡淡一笑: “我一辈子就是玩儿。” ![]()
晚年的张充和,还曾写过一首诗: 游倦仍归天一方,坐枝松鼠点头忙。
松球满地任君取,但借清阴一霎凉。
字里行间,是岁月也无法带走的随性天真。 我们常说,人最幸运的事情,是一辈子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它能让你在贫瘠的日子中,发掘生活的意趣和美,并为自己所用。 一如张充和,无论生活的境况如何,她总能奔赴在自己的热爱里,活得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张大千曾为张充和画过一幅水墨画。 画上的张充和,水袖翩跹,步履从容,留给世人一个美丽的背影。 而张充和本人,亦以种清雅出尘的姿态,留在了世人心中。 ![]()
亦舒说: “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姿态好看。” 张充和的优雅气质背后,亦是对自我的坚守。 选择爱情时,清醒且笃定; 自我相处时,独立且从容; 对待生活时,心怀诗意,饱含热爱。 这一生,张充和始终坚守本心,过上了想要的生活,也让人看到了世家闺秀的最后一抹余晖。 人们常问:人这一生,怎样才算活出自己的姿态? 张充和的答案是: 静下来,做适合的选择,走热爱的道路。 就像她在《桃花鱼》里写的那样: “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点个 【在看】,愿我们都能如张充和一般,在俗世中,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怀素履以往,笃行至天光。 作者|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主播|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