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勃列日涅夫突然死亡内幕,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早已时日无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21:09: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勃列日涅夫突然死亡内幕,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早已时日无多                                                         2022-07-13 08:56                                       
                                       

1982年11月10日,一个寻常的周三夜晚,时间以苏联当时首都莫斯科时间为准,是晚7点15分,彼时公众正翘首以盼一场大型流行音乐会的直播。
这场大型音乐会原本是为了庆祝民兵日,在公共秩序部长尼古拉·谢洛科夫(NikolaiShchelokov)冗长得有些沉闷的讲话过后,这本该是苏联人民的余兴。
然而,载歌载舞的流行音乐会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革命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气氛突然变得沉重而压抑。
一个电视节目单的微小改变,似乎预示着什么事情正在这个国家悄然发生。

而后,一袭深色正装的播音员,出现在当晚9时的晚间新闻直播间里,却没有带来任何不幸的消息。
此后数日,沉重悲伤的交响曲替代了轻松娱乐的节目,电视上时不时播放着老兵的战争回忆。
极大的不寻常引发了公众的猜测:是否有党内的高级领导人去世?

最初的猜测集中在时年已经76岁高龄的政治局委员安德烈·基里连科身上。
据说他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甚至缺席了十月革命纪念日的传统克里姆林宫阵容。
没有任何人想到,最终传来噩耗的是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他的去世即将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这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他的继任者,依然迟迟未能确认。
而此前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勃列日涅夫为何会突然死亡?他的死究竟有何内幕?

一、死亡宣告
勃列日涅夫此前已掌控了苏联的命运达18年之久。
他的突然死亡对苏联2.7亿公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场不小的震撼。
数日前的周末,他出席了并主持了对苏联而言意义非凡的红场阅兵式。
阅兵式上,勃列日涅夫依然有着十足的威仪,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地检阅了士兵。随后的演讲也依然是掷地有声,丝毫看不出任何颓败的迹象。
因而在不幸的消息传出之后,举世震惊。

苏共高层领导人迅速行动,将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空缺填补了起来,以营造平稳过渡的现象,却仍堵不住关于高层权力纷争的猜测。
各式各样的传闻从俄语世界至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有些谣言甚至还显得“有鼻子有眼”:
一位女护士偷偷将危及生命的药片塞入了勃列日涅夫的口中;
而另一则谣言则称在勃列日涅夫死前,曾派了两支警队试图逮捕安德罗波夫,却不料遭遇了克格勃,很快被缴了械……

周五上午,即勃列日涅夫死后第三天,政治局作出了他们的选择:
68岁的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Andropov)即将作为继任者,成为这个庞大的红色巨人的实际掌控人。
这位铁路工人的小儿子,名字将镌刻于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及勃列日涅夫之后,成为苏联自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的第六位党主席。
黑色的豪华轿车在克里姆林宫外排得水泄不通,300名官僚、将军、外交官、科学家、院士和工人代表,齐聚一堂见证这个时刻。

他们绝大多数对政治局的决定没有异议,也没有任何装模作样的讨论,他们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以期这次紧急会议平稳地结束。
71岁的康斯坦丁·切尔年科表示:“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大家都清楚,要弥补勃列日涅夫之死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是极其困难的。”
随后他也对安德罗波夫进行提名,并称其为“无私的共产主义者”,也许有些沉默,是勃列日涅夫的“最亲密的伙伴”。

他是安德罗波夫最大的竞争对手,而竞争对手对继任者的支持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安德罗波夫以68岁的高龄上台,不难看出苏共高层对权力平稳过渡的决心,他也被广泛认为是过渡时期的领导人。
权柄终究会移交至50多岁正当壮年的戈尔巴乔夫手上。

但另一方面,很难说明安德罗波夫自己并没有任何私心。
作为以成功镇压匈牙利而一战成名的克格勃负责人,在党内也以实用主义和老练闻名的安德罗波夫,是否在这起突发事件中起到了一些作用?
而实际上,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前的两个月里,他曾经频繁会见安德罗波夫。
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也是在去世前的一天。
同时,安德罗波夫也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人,甚至比勃列日涅夫的主任医师恰佐夫到场时间还要早。

二、勃列日涅夫之死
他们最后一次会面当天,勃列日涅夫书记处前工作人员扎哈罗夫回忆:
1982年11月9日,阅兵式结束后,勃列日涅夫就回到他的别墅进行休息。
当天早上,他到办公室值班,勃列日涅夫的贴身保镖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VladimirMedvedev)上校打来电话,希望他们能通知安德罗波夫前往克里姆林宫等候勃列日涅夫。

当天中午12时左右,勃列日涅夫到达克里姆林宫,两人在办公室处相谈甚欢。勃列日涅夫心情很不错。
他们开了很久玩笑之后,才一同进入会谈室。
当天19时30分,勃列日涅夫准备动身回别墅休息。
次日清晨,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提醒哈扎罗夫进行换班,并依照日程准备唤醒勃列日涅夫,却发现他已经在卧室的床上去世。

20分钟后,接到消息的安德罗波夫出现在别墅。
数分钟后,主任医生恰佐夫才到达别墅,对尚存余温的躯体进行紧急抢救后,宣告了勃列日涅夫的死亡。
之后,安德罗波夫才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知了勃列日涅夫的夫人维克多莉娅·彼得罗夫娜。
这个过程衍生了无数的疑问,譬如医务人员为何没有在勃列日涅夫的设置值班医务室?
而安德罗波夫是最后见到勃列日涅夫的人,在会见勃列日涅夫时,是否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
揣测和传闻漫天飞舞,其中绝大部分指向了安德罗波夫。

三、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的证言
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VladimirMedvedev)上校,是克格勃的一位将军,也是勃列日涅夫当时的三名贴身保镖之一,和俄罗斯前总统并非同一个人。
他在回忆录《站在身后的人》中提到,实际上他与他的同事都十分清楚,勃列日涅夫的时日已经无多。
尽管阅兵式后,勃列日涅夫依然如常到扎维多沃过节,并参加了他一生中最爱的狩猎活动。
可实际上他只能坐在车里,看着别人紧张而刺激地狩猎,手里握着枪,狂热躁动却又无能为力。

早在十年前,医生就已经“宣判”了他的病情:动脉粥样硬化及诸多并发症。
他的心脏和主要血管都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同时,对于安眠药的依赖和滥用,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70年代初,第四卫生局局长恰佐夫就已经是勃列日涅夫的主任医生。
当他接手了勃列日涅夫的健康时,他已经对安眠药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

那是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时,由于战局局势极为紧张,巨大的压力之下,勃列日涅夫不得不依赖安眠药保持稳定的作息。
但一次服药过量,令恰佐夫不得不紧急赶到勃列日涅夫身边,检查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此后勃列日涅夫的病情是时轻时重,但他也因此落下了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的毛病,一天查看的书面材料不能超过一页半。

1976年的苏共二十五大报告会,勃列日涅夫需要在台上作出长时间报告,医务人员只能在幕后紧张待命。
报告结束后,勃列日涅夫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勉强结束了4个小时的报告。
此后,医生一致断定,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他再如此长时间工作。
但刻意的休息也没能减轻这位领导人的安眠药依赖症,他时常向身边的护士或其他人员要求多开一些药物。

恰佐夫无可奈何,除了频繁更换他身边的护士之外,同时请外国公司帮忙制造“假药”,做出外表一模一样却不含任何药力的安慰剂。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勃列日涅夫的安眠药依赖对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晚年时期的各种病症也开始浮现,每日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时间也越来越短。

为了他的健康,医生禁止他抽烟喝酒。
但勃列日涅夫烟瘾也不小,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请身边的人抽烟,自己就在旁边待一会。
在他去世之前,办公室秘书哈扎洛夫有幸收到了一根总书记最爱的“新闻”牌香烟,担任了一次“那个人”。
这是否也为勃列日涅夫的死按下了一次加速键呢?

但是,对比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及哈扎罗夫对勃列日涅夫去世当天的叙述,他们之间的陈述是有出入的。
根据梅德韦杰夫的回忆,前一天来访的人是切尔年科,而非安德罗波夫。
而传闻没有指向梅德韦杰夫,是由于发现勃列日涅夫死去的当天早上,一同进入卧室的还有另一名保镖索巴契科夫。
在他的回忆里,并没有任何引人警惕的细节,唯一不寻常的,唯有当天晚上勃列日涅夫在进食了酸凝乳和香肠后,第一次抱怨嗓子疼。
当梅德韦杰夫提出是否要叫医生过来时,勃列日涅夫拒绝了。

无论如何,这位掌控了苏联长达18年的领导人最终还是离开了。
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同时被任命为治丧委员会主席。
管弦乐队奏响了柴可夫斯基的进行曲,勃列日涅夫被安置在了灵枢之中,身旁布满了纯洁的白色鲜花。
在他的身前,安德罗波夫作出了简短的正式致辞。

1982年11月11日上午11时,苏联广播电视播放了正式公告: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通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10日上午8时30分突然逝世,全党和全体苏联人民深感悲痛。”
勃列日涅夫的时代结束了。
参考资料
1982:BrezhnevrumourssweepMoscow.BBCOnline.1982年11月10日
TheSoviets:ChangingtheGuard.Time.1982年11月22日
《勃列日涅夫之死与安眠药的滥用》,阮小明,医学文选,1998-06-15
《我曾是勃列日涅夫卫队长》,王民编译
《勃列日涅夫之死》,红帆编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05:52 , Processed in 0.0085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