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谣传拆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纪念堂非主席意愿,但应保留 2022-07-21 07:33
1980年8月21日和22日,邓小平两次接受了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曾经采访过世界30多位首脑人物或风云人物,她的出名还因为她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有时候甚至到了尖刻、失礼的地步,令很多国家领导人敬而远之。
![]() 图|邓小平接受法拉奇采访 基辛格就曾经因为法拉奇的提问而被呛得下不来台,他评价:“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法拉奇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想要采访邓小平,她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为此她特地去意大利找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佩尔蒂尼几次找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提到这件事,使馆也只好向国内报告。
当邓小平知道法拉奇要来采访之时,他只是略微想了想,就果断答应了,还开玩笑说:“见!让我看看,她到底有多厉害。”
这是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之后,第一次接受一名外国记者的采访,引起全球瞩目。
邓小平为何在这个时候接受这样一名记者的访问?其实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当时西方有报刊说“毛泽东的时代已经结束”,国内老百姓也在关注着中央的动态,邓小平也想借一名外国记者的笔,向世界宣示中国的态度。
过去邓小平会见外国记者之时,中国记者可以在现场摄像和录音,采访内容也是可以在国内发表的。但这次法拉奇却向中方提出要求,她必须是独家报道,不允许任何其他的新闻机构参加,其中也包括了中国新闻记者。
采访当天,法拉奇走进了邓小平的办公室,所有的中国摄影记者只是拍摄了几张照片就退场了,在场的只有邓小平、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一名翻译员和一名记录员。
在短暂的问候之后,邓小平伸出右手做了请坐的手势。
法拉奇坐下后,没有什么客气的开场,劈头问了一个尖锐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法拉奇这个问题并非出于刁难,国际社会都很好奇当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评价到底是怎样的?
他们希望得到邓小平否定的回答,西方世界的那些心思,邓小平很清楚。
他没有一秒钟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
邓小平告诉法拉奇,的确,在过去群众将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但天安门的毛主席画像要一直保留着。
他向记者再一次强调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这位伟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伟大贡献。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贡献不可抹杀,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我们会将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在采访之中,法拉奇两次提到了天安门广场,一次是关于毛主席纪念堂,还有一次就是天安门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像。
邓小平对她的唐突问题,只是报以一笑,并不计较。
西方媒体记者,终究没有从邓小平的口中得到他们预期的答案,他们的判断来自于各种信息的拼凑,来自于他们的偏见。
但他们不知道毛泽东和邓小平之间的真实情感,也不知道中国的真实态度,邓小平希望能够通过法拉奇一五一十地传递下去……
伟人之间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7年,那是“八七会议”的前后。
“八七会议”会址定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邓小平是会议的唯一工作人员。
那是一个充斥着紧张气氛的会议,代表们来去匆匆,午餐只能吃面包。
因为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八七会议”实际上只开了一天就结束了。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秘书,整整呆了6天,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圆满结束。
此次会议之后,毛泽东和邓小平见面的次数很少,几乎也没有什么工作上的联系,毛泽东在井冈山、赣南,而邓小平在上海中央机关做中央秘书长,后来前往广西领导红七军、红八军战斗。
一直到1931年8月,邓小平进入了江西中央苏区,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苏区中央局“左倾”判定有罪,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
从这个时候开始,邓小平的政治命运就和毛泽东相连,她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曲折历程。
![]() 1934年年底,随着毛泽东在党内的“发言权”渐渐恢复,邓小平的处境也好了很多,他重新担任中央秘书长,并且以此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
从此以后,邓小平迅速崛起,他才能卓越,能文能武,毛泽东很器重他。
在毛泽东看来,邓小平不仅有战功,而且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考虑“八大”总书记人选之时,毛泽东马上就想到了邓小平,并且向大家竭力推荐。
邓小平当时婉言谢绝,“一不行,二不顺”,毛泽东笑着说:“设总书记完全有必要。我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就是做跑龙套工作的。我们不能登台演主角,没有那个资格了,只能维持维持,帮助帮助,起这么一个作用。”
在毛泽东的领袖经历之中,这样肯定和推荐一个人是很少见的。
他甚至不止一次说过,邓小平同志“他跟我一样”,这样的话,毛泽东只有说到邓小平的时候才会讲。
“看邓小平的报告就像是在吃冰糖葫芦。”邓小平的报告,让毛泽东十分满意,平时夸奖的话说得不少,“冰糖葫芦”是说邓小平的报告寥寥数语,直奔主题,读起来让人十分畅快。
在打仗方面,毛泽东对邓小平更是放心。
大决战前夕,毛泽东为中心的中央军委决定让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负责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邓小平领导了三大战役之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彻底覆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中,邓小平的年龄不算大,毛泽东称他是“少壮派”,还幽默地称邓小平是“壮丁”。
毛泽东对外宾介绍邓小平的时候,曾骄傲地说:“打南京是两个野战军,差不多100万军队。打上海、打浙江、打杭州、打江西、打福建,然后他们第二野战军向西占领四川、云南、贵州。”
提到邓小平,毛主席总是赞不绝口,“甚慰”“甚好”,“成绩极大,甚为欣慰”。
![]() 1951年9月3日,梁漱溟从四川考察回来,和毛泽东交谈考察的情况,谈到邓小平的时候,说邓小平年轻能干,政治有方,深得人心。
毛泽东显得很高兴,脱口而出:“梁先生看得蛮准,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毛泽东都将邓小平视为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1956年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一直在夸邓小平的优点,反复说要为邓小平“宣传宣传”。
他说:“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比较周到,有才干,能办事、会办事。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看问题有眼光,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
1957年访问苏联之时,赫鲁晓夫就曾经问过毛泽东将谁视为自己的接班人,毛泽东第一个提到的是刘少奇,第二个就是邓小平。
![]()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我们党有好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希望你们今后把他像对我一样来接待。”
1959年4月,党的八届七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将邓小平定为“副元帅”,这绝对不是临时脱口而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毛主席的眼光是毒辣而长远的,他对邓小平的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邓小平的人品、能力、性格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邓小平深得毛泽东的器重,对毛泽东的感情也是深厚的。
时隔多年,邓小平起起落落,和毛泽东也有过矛盾和冲突,但他始终对别人这样说:“是毛主席保护了我。”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满含深情地说:“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这是在几十年的时间之中,经过岁月的磨砺积淀下来的。对于父亲来说,毛泽东是伟人,是领袖,也是一个既亲切又高高在上的长者。”
建纪念堂非毛主席意愿 8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这样的传言:说毛主席纪念堂即将要被拆除。
法拉奇自然不会放过这条谣言,频频向邓小平追问。
对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作为毛泽东的老战友、老下属,邓小平深切明白,毛主席并不喜欢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老一辈革命家对生死之事看得都很淡然。
![]() 图|毛主席纪念堂 毛泽东的两位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烈士都为革命而牺牲,而两位烈士的遗体却一直没有找到。毛泽东从没有主动提过要找到两位亲人的遗体,更不想为他们修葺烈士陵园,立碑纪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省、市群众多次提议,想要为毛泽东建铜像或者授予毛泽东最高荣誉勋章,这些提案都被毛泽东一口回绝了。
1950年5月20日,沈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决定在市中心修建开国纪念塔,塔上还要修建毛泽东铜像。
毛泽东在“修建开国纪念塔”旁批写“这是可以的”,在“铸毛主席铜像”旁批写“只有讽刺意义”。
最后公函上面批复是: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
北京市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也曾经提出,要在天安门竖立毛泽东的铜像,毛泽东给周恩来的手稿之中提到了这件事:不要这么做。
但就算是毛主席自己,都不能阻止全国各地掀起的大量修建毛泽东塑像的风潮。
毛泽东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悦,他甚至对警卫员抱怨过:“你们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塑个像……你们在门口站岗,让我陪着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一换回去了,我却仍站在那里没人换,倒成了我为你们站岗了……”
1966年毛主席回到韶山之时,有工作人员提起韶山群众想要为他修建旧居纪念馆:“主席您一家满门忠烈,一家六名烈士,应该纪念。”
![]() 图|韶山毛主席故居 而毛主席听后只是摇头:“你怎么光算我一家有多少烈士?不算韶山、全国有多少烈士呢?”
其实当时韶山已经建造了毛主席旧物陈列馆,韶山将这陈列馆当作一件大事来办,因为知道毛主席可能不愿意,所以湖南省委是在没有经过中央的批准之下“私自建设”的,需要的资料也是千方百计找的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求来的。
这次毛主席来到韶山后才知道了建设了陈列馆的事情,但他并不领情,甚至没有去那个陈列馆看一看。
“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这是毛泽东对这种现象的强烈反对和批评。
在看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简报之时,毛泽东非常愤怒,他要求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讨论此事,一定要在各地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但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各地欢庆活动之时,还是会建造毛泽东塑像。
正是出于种种事件,毛泽东生前就想到了身后事。
他号召火葬,是政治局第一个在文告上签字同意逝世后火化的领导人。
毛主席不止一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他死后遗体火化,骨灰就撒在长江之中。
邓公拍板毛主席坐像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举国悲痛。
然而毛主席的生前为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并没有如他所愿。
就遗体如何安置的问题,中央有着不同的意见,群众不愿看着毛主席被埋葬,必须要让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永远看到他。
最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建立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在纪念堂建成之后,将安放毛泽东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以便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为了给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组的成员四处奔走,否定了“水上日出”的方案,又否定了“山顶红星”的方案,他们走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
可看了这么多美景之后,总觉得任何美景都不足以承载这座纪念堂,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本心,让毛主席回归到人民。
经过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商讨,最终决定,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
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是承载着人民群众深厚情感的工程,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工地上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
参加奠基仪式的首都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等各界代表,一共有8000多人。
![]() 图|相关人员研究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 所有的建设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纪念堂庭院里的“毛主席纪念堂”6个大字,华国锋同志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上匾额之前,还请专家进行了修正。
纪念堂的北大厅是纪念毛主席活动的场所,北大厅的中央,安放着3米高的汉白玉塑像。
我们平时看到的毛主席塑像,大多是站像,站像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体现出气势,所以大多场景都会使用塑像形式。但在纪念堂之中,站像会显得突兀,与整体的设计不相符。
接到任务的专家陆陆续续提供了100多份设计稿,其中有毛主席穿着军大衣挥手指挥方向的,有坐着硬木椅子的,也有坐在海边大石头或者大梅花树根上的……
其中一份设计稿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张设计稿之中。毛主席坐在沙发上,面带微笑,平易近人。但依旧有很多人觉得不合适,因为毛主席的腿是左腿搭在右腿上的,略微显得不够庄重,太随便,群众来纪念堂瞻仰他,这座雕像会不会给人不太谦逊、太自大的感觉?
因为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专家组只好将设计稿交到了邓小平的手中,邓小平看了几份设计稿之后,最终确定了那张交腿而坐的坐像。
![]() 图|雕塑家细心塑制毛主席坐像,为雕刻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做准备 邓小平说,这张坐像就是毛主席的常态,他平时就是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和人聊天,显得十分亲切。至于跷着一条腿,邓小平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庄重,他说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也是毛主席的习惯,没有什么不好。
于是,毛主席的坐像就这样被邓小平拍板确定了下来。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座亲切、慈祥、潇洒、自然神态下的毛主席雕像。
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是顺应民意的,但只有熟悉毛主席的同志和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员知道,他老人家并不希望这样。
毛主席纪念堂应当保留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泽东纪念堂落成典礼在北大厅举行。
而仅仅过了几年,社会上就有了“即将拆除毛主席纪念堂”的谣言。
面对外国记者的犀利追问,邓小平对于这个传闻也作了解释。
他说,建毛主席纪念堂,实际上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 图|1986年,华莱士在中南海对邓小平同志进行采访 针对毛主席像和毛主席纪念堂,法拉奇的问题很刁钻。邓小平早就看出了“拿出中国态度”的紧迫性,他从容不迫而又客观坚定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在面对尖锐的问题之时,邓小平总是一笑了之,在全场近乎冰冷的尴尬之时,他也只是把手一摊,甚至大笑。
法拉奇对邓小平心悦诚服:邓小平是个伟人。他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精彩。他像我的父亲,我问什么问题他都能容忍。
这次采访之后,法拉奇接受过美国电视台的访问,她称邓小平是她采访的世界领导人之中最坦率的人,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事业之中最成功的一次。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他再一次谈到了毛泽东,他非常肯定地说:毛泽东思想,依旧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和毛泽东一起走过几十年曲折的道路,毛主席不仅仅在着力培养一个人,他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所以,邓小平不允许出现给毛主席抹黑的现象,因为这就是在给党和国家抹黑。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对新中国革命事业和建设鞠躬尽瘁的伟人,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器重是毫无疑问的,邓小平虽然在一些方面和毛泽东的做法有异议,但对于毛泽东的敬重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也许有人想要看到邓小平做出符合他们预期的表态,然而邓小平一生都在维护着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确评论毛泽东一生的功过。
邓小平坚持的是毛主席未竟的事业,还有毛主席一贯推崇的实事求是。
|